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分体文学史:原始歌谣与劳动节奏

中国分体文学史:原始歌谣与劳动节奏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的情况是,由劳动节奏而产生了音乐,由音乐产生了歌词。歌谣一词,也反映了诗与乐同源的关系。“杭育杭育派”的歌谣,其节奏来源于劳动的动作步调以及劳动工具所发出的声音,所以简洁明快,大体上两音一顿或一音一顿。原始宗教活动也是人类较早的实践活动。以上原始歌谣,大体二言一句,句自为顿,音调短促,节奏明快。

中国分体文学史:原始歌谣与劳动节奏

一、原始歌谣与劳动节奏

中国诗史的长河,向上可以追溯到原始歌谣。人们一般认为,语言和语言艺术起源于人类最早的实践活动,首先是劳动。一般的情况是,由劳动节奏而产生了音乐,由音乐产生了歌词。《广雅》说:“声比于琴瑟曰歌。”《尔雅》说:“徒歌谓之谣。”歌谣一词,也反映了诗与乐同源的关系。

古代劳动者即有“举重劝力之歌”(《淮南子·道应训》),用来协调节奏,统一步伐,减轻劳动强度,这就是较早的歌谣。鲁迅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

诗歌的构成因素之一是节奏。“杭育杭育派”的歌谣,其节奏来源于劳动的动作步调以及劳动工具所发出的声音,所以简洁明快,大体上两音一顿或一音一顿。这可以用来说明最早的诗歌句式何以是二言、三言的缘故。

原始宗教活动也是人类较早的实践活动。原始人渴望通过语言的力量来克服自然灾异和敌害,有一些歌谣即出自原始人的咒语: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

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山海经·大荒北经》)

“土反其宅”一首是一位叫伊耆氏的部落长举行蜡(zhà诈)祭的祝辞,“神北行”一首是驱除旱魃的咒语。诗与原始宗教的渊源关系,在《诗经》如《大雅·生民》、《商颂·玄鸟》一类反映先民部族远祖崇拜的作品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反映。

《诗经》以前的原始歌谣,大都收集在杨慎《风雅逸篇》、冯惟讷《风雅广逸》及《诗纪》前集10卷《古逸》里,此外,还有学者指出《易经》每卦的爻辞都引用了几句古歌的歌辞。以上文献中,载有一些以二言或二言为主的句式构成的歌谣,如: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弹歌》)(www.xing528.com)

《吴越春秋》虽成书于东汉,但它引用的这首《弹歌》,从语言和内容上看,很可能是从原始时代流传下来,文本是由后人写定的。诗中反映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至于《易经》,其中征引的古歌谣,二言句更多。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易经·屯卦·六二》)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易经·屯卦·上六》)

《屯》卦爻辞引用的歌谣,其生活内容当是原始部落“抢婚”的古老风俗。以上原始歌谣,大体二言一句,句自为顿,音调短促,节奏明快。以后,歌谣句式以二言为基础,发展成每句两顿,即四言句式,乃是一种自然的趋势。

三言句式,在古歌谣中也很习见。从逻辑上讲,它的产生当后于二言句式。

不克讼,归而逋。其邑人,三百户。(《易经·讼卦·九二》)

不克讼,复即命。(《易经·讼卦·九四》)

《讼》卦爻辞引用的歌谣当出自一首古老的诉讼之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言句式虽然只多出一字,其韵味与二言句式却完全不同。因为它不但每句由两顿构成,形成上二下一或上一下二的节奏,即派生出一个单音的顿,其时值却与双音的顿相当,所以读来较为抑扬好听。总之,二言、三言句式是韵味不同的两种简单句式,因为太简单,单由这两种句式构成的诗体,未能为后世普遍采用,然而它们却是四言句式和汉语诗歌更为重要的五、七言句式的基础。五、七言句式分别是由二三或二二三的节奏构成的,它们都兼容了二言、三言这两种简单句式的韵味,从而更为悦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