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怀宋齐丘:赣水苍茫江西历史名人诗词

怀宋齐丘:赣水苍茫江西历史名人诗词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959年春,他自缢而亡,卒年73岁。徐知诰选用谦吏宋齐丘为其谋主。931年,徐出镇金陵,执掌吴国大权,使其子徐景通,留扬州管国政,任宋齐丘为吴宰相,辅助徐景通。五鬼当道出尘烟:宋齐丘又为何最终在九华山“筑室而居”呢?975年,宋军入金陵,俘李煜,南唐亡。在南唐时期,宋齐丘几度被贬。

怀宋齐丘:赣水苍茫江西历史名人诗词

17.苏幕遮·怀宋齐丘

废丁口,革田税,民贵君轻,社稷江山翠。巷里闲谈知兴废,政策依凭,冷暖民间泪。

历寒凉,心欲碎,归隐九华,宁枕清溪睡。山外依稀听犬吠,残岁难安,总有流星坠。

宋齐丘(887—959):字子篱,江西吉安县人。五代十国时,在吴国、南唐任右仆射、平章事、丞相等职。有文才,自视古今独步,书札亦自矜炫。晚年退职回家,后隐居九华山。959年春,他自缢而亡,卒年73岁。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乾道六年《入蜀记第三》中写道:“南唐宋子篱,辞政柄,归隐此山,号‘九华先生’,封‘青阳公’,由是九华之名益盛。”

百姓聊生需靠田:他所处的时代,华夏神州历经五代更迭、十国纷争、战火连年的动乱岁月,黎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处在江淮富庶地域的吴国,也是满目疮痍,朝廷拿不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良策。时任朝官的他,仍保持着庶民时那种常与朋友“议政论、聊民生”的习惯。一次在闲聊中得知:城里的店铺,虽生意萧条,但数量却与日俱增,大多是“弃农经商”的农民开办的。顿时,他恍然大悟,这是吴国的田税“只收现钱,不收谷帛”而导致的后果。

改革田税朝臣喧:一次朝议时,他抛出田税改革方案:一是改田税收现金为缴谷帛,鼓励农民安心种田,发展生产。二是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让农民得实惠,如将每匹绢五百文提高到一贯七百文;且不能按市价跌落时的低价结算;三是农民所交租税的实物,要按高于市场价3~4倍的标准计价抵税款,鼓励农民多交田税。群臣为之哗然,极力反对。一官员趾高气扬地指责:我们是少年苦读书,壮年入仕途,终身受俸禄,你不学无术,岂懂理政理财?更有甚者,指责他是“敌国帮凶,欲乱政纲,毁我社稷”,要把他贬为庶民,驱出朝廷。

深知苛政猛于虎:时隔数日,他又在朝议时,提出废除“丁口税”,在朝廷犹如丢了一颗重磅炸弹,反对的声浪胜海啸。他深知“苛政猛于虎”的含义。一次,他外出会友,遇到一个身穿破衣烂衫,站在寒风中叫卖一对儿女的老人。宋问其由,老人答道:“种田交税要现钱,家里人口多要多交丁口钱,我一生种地,现已人老病多,家里早就揭不开锅了,哪里交得起这么多钱?”面对群臣的质疑,他以理据争:“为君为臣者,首先一条是要忧国忧民,廉守忠孝节义,而目前国穷民困,赋税繁杂,国家怎能兴旺,众臣们都是三妻六妾,七子八女,谁交了丁口税?为什么百姓就一定要交?”此番话,说得大家哑口无言。(www.xing528.com)

民为邦本铸丰年:事后,他反反复复向皇上宣传“民为邦本”的古训:要树立“君轻民贵”的观念;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只有百姓富裕,国家才能强大……在其劝谏下,吴国断然采纳其建议,并作为“劝农之上策”,颁布全国实施。老百姓种田的积极性高涨,开荒种地,复垦荒地,栽桑养蚕,丰衣足食。不到十年,呈现了“旷土尽辟,桑拓满野”的繁荣景象,使弱小的南唐,很快成为十国中的强国富邦。

辅佐景通任宰相:他为何能成为吴国宰相?唐末时,杨行密割据淮南,后封吴王,建都扬州。905年其死后,子杨渥继位。908年,权臣徐温杀杨渥,立杨隆演,徐温执掌军政大权,吴国逐渐扩地。这年,徐温任升州(今南京)刺史,使其养子徐知诰治理升州。徐知诰选用谦吏宋齐丘为其谋主。918年,徐知诰管理国政。920年,杨隆演死,立其弟杨溥。927年,徐温死后,徐知诰拥杨溥称帝,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成为吴国唯一的势力。931年,徐出镇金陵,执掌吴国大权,使其子徐景通,留扬州管国政,任宋齐丘为吴宰相,辅助徐景通。

五鬼当道出尘烟:宋齐丘又为何最终在九华山“筑室而居”呢?这要追溯到南唐的历史了。937年,徐知诰废吴帝杨溥,自称皇帝(唐烈祖),国号唐,建都金陵。唐烈祖改姓名为李昪,其子徐景通改姓名为李璟。943年,唐烈祖中毒而亡,李璟(唐元宗)即位,他信任被唐人称为“五鬼”的陈觉、冯延巳、冯延鲁、查文徽、魏岑等五个邪佞之人,因而政局发生了变化。

归隐九华辞政柄:961年,李璟死,子李煜(唐后主)继位。975年,宋军入金陵,俘李煜,南唐亡。在南唐时期,宋齐丘几度被贬。官场中的冷暖,统治者的随心所欲,终于使他“辞政柄”,在九华广胜山小钓鱼台北筑室而居,“归隐此山”,与山水自然为伴,号“九华先生”,李璟曾封其为“青阳公”。

迟暮含恨夕阳边:后来,他在唐主的威逼下,含恨自缢于九华山。他选择这一形式,以示对丑恶现实的抗议和谴责。联系其经历与志向,便可理解其这种夕阳迟暮的悲哀。他死后,九华山上的僧民,按其生前之意,将他在此山的故居,改为“广胜寺”。其坟墓,筑于九华山东麓的中心山下。他在九华山中留下的“征贤寺”“沉机石”等故迹,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瞻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