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小百科.历史

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小百科.历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基本教义有「四谛」、「十二因缘」等。此后释尊在各种场合又多次宣说「四谛」和「十二因缘」,因此「四谛」和「十二因缘」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佛教认为这四条是人生的绝对真理,因此称为“四谛”。佛教认为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脱苦对众生身心的逼迫,佛教的教义理论,也都是围绕着探究人生为什么会受此苦,以及如何解脱苦而展开。

佛教基本教义:佛教小百科.历史

佛教基本教义有「四谛」、「十二因缘」等。相传佛陀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所悟的内容就是「四谛」和「十二因缘」。此后释尊在各种场合又多次宣说「四谛」和「十二因缘」,因此「四谛」和「十二因缘」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

“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即意为“四种真实的真理”。这四种真实的真理即指“苦、集、灭、道”。佛教认为这四条是人生的绝对真理,因此称为“四谛”。

“苦谛”是指人生的各种痛苦。佛教认为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充满着各种痛苦和烦恼。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解脱苦对众生身心的逼迫,佛教的教义理论,也都是围绕着探究人生为什么会受此苦,以及如何解脱苦而展开。

“集谛”是指引起痛苦的原因和根据。“集”是招集的意思,能够起到招感集起苦果的作用,佛教认为,如身心活动与结业相应,必然会招致未来生死之苦,所以称之为集。一切烦恼惑业,必能招致三途生死之苦果,因此称为集谛。

毗湿奴

毗湿奴为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图为被自己的化身所围绕的毗湿奴。

“灭谛”是佛教修行的最终目标。“灭”是熄灭、灭尽之意,即灭除种种烦恼和痛苦之根本后,达到佛教所说的一种不生不灭,解脱与自由的理想的精神境界。佛教认为这种理想境界应该没有任何痛苦和烦恼,这样的精神境界,有的称之为“涅”,有的称之为“择灭无为”。(www.xing528.com)

“道谛”又称“道圣谛”、“苦灭道圣谛”等。道谛是指脱离“苦谛”和“集谛”的缠缚,达到“灭谛”这种理想的精神境界所需要的修行方法和实践道路。这种方法和途径通常专指“八正道”,意思就是“八种通向彼岸世界的正确道路和修行方法”。它们是: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印度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于公元前2世纪开始修建,公元7世纪中期竣工,前后达数百年之久。阿旃陀石窟共有29窟,其中25窟为僧房,4窟为佛殿。印度佛教早期提倡于偏远僻静之处隐行苦修,因此留下了这些遗迹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精神和物质现象,都处于一定的因果关系中,依赖某种因果条件而存在,并依靠一定的条件而演变。这种依赖于某种条件而存在、变化的学说,就是“缘起说”。人生也是如此,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佛教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把人的一生分为互相关联、互为因缘的十二个阶段,称为“十二因缘”,或称“十二缘起”、“十二有支”等。

依照缘起说,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互为因果的12个环节,这12个环节是:1 )无明(人与生俱来的蒙昧无知);2 )行(由无知而引起的各种欲望和意志);3 )识(由欲望和意志引起的人的精神统一体);4 )名色(由识引起的人的精神和肉体);5 )六处(指人的六种感觉器官,即眼、耳、鼻、舌、身、意,意即心);6 )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7 )受(通过接触而引起的苦乐感觉);8 )爱(由感觉而引起的对乐的事物产生的贪爱之心);9 )取(由贪爱而产生的追求和执著之意);10)有(因追求和执著而造成的生死环境);11)生(有了生的环境就有生命的产生);12)老死(有生就必有衰老和死亡)。

这12个环节构成一个人生因果循环的总链条,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和相邻的环节构成因果关系。人有生老病死等现象产生,归根结底是由“无明”引起。因此必须从根本上灭除无明,才能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从而脱离苦海,解脱轮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