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种姓制度简介-佛教小百科. 历史

印度种姓制度简介-佛教小百科. 历史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度的婆罗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高等级。在古代印度最早的历史文献材料《梨俱吠陀》中,就已提到当时社会有地位不同的四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此外,他们还制定许多法律对各种姓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严格禁止首陀罗种姓和其他种姓通婚。尽管他的“平等”是宗教方面的,是彼岸的、来世的,但在当时反对婆罗门种姓统治的斗争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印度种姓制度简介-佛教小百科. 历史

所谓「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社会从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进化过程中,由于阶级的分化而形成的一种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

印度的婆罗门,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高等级。婆罗门是祭司阶层,掌握着宗教祭祀权。

种姓制度本以肤色深浅定种族贵贱,但随着社会发展和阶级分化,逐步演变成为区分社会地位和职业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一词在梵语中为“Varna”,音译为“瓦尔那”,因此“种姓制度”有时也称做“瓦尔那”制度。瓦尔那原有“颜色”、“品质”之意。

在古代印度最早的历史文献材料《梨俱吠陀》中,就已提到当时社会有地位不同的四个种姓,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阶层,他们是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亦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指导者,属最高等级。其次为刹帝利,是由军事贵族形成的社会集团,包括掌握军权的国王和武士阶层。他们掌握和管理着国家机器,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代表人物。其他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普通部落村社成员则构成第三等级,即吠舍种姓,他们作为普通劳动者,还保持着人身自由,但被排除在社会公共权力机构之外。首陀罗是四个种姓中地位最低的一个。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大多为人仆役,也有部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www.xing528.com)

在政治上,婆罗门和刹帝利两大种姓共同构成统治阶级,他们掌握、管理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在经济上,这两大种姓通过布施、纳税等形式对吠舍、首陀罗进行剥削。在宗教上,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被称为“再生族”,他们有资格参加被认为能获得重生的宗教仪式“再生礼”,而首陀罗种姓则不能参加“再生礼”,又被称为“一生族”。

为了巩固种姓制度,统治阶级宣称造物之神“梵天”用口创造出婆罗门,用两臂创造出刹帝利,因此这两个种姓是高贵的,吠舍和首陀罗则是梵天用两股和两脚所造,因此是低下的。此外,他们还制定许多法律对各种姓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严格禁止首陀罗种姓和其他种姓通婚。

到了释迦牟尼的时代,即公元前6至5世纪,随着掌握王权的刹帝利和从事于经济活动、属于吠舍种姓的一些大商人和大土地所有者等势力的不断扩大,他们日益不满婆罗门种姓占有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婆罗门种姓,使婆罗门种姓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则提出“四姓平等”说,认为人人都可以出家修行,不论其出身于什么种姓。尽管他的“平等”是宗教方面的,是彼岸的、来世的,但在当时反对婆罗门种姓统治的斗争中,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元代“赵孟頫”?所绘红衣天竺僧像,此图是赵孟51岁时为天竺僧所作的画像。画中天竺僧神态生动,风格浑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