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度密教之谜解析-佛教小百科.密宗

印度密教之谜解析-佛教小百科.密宗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密咒的使用早已出现在原始圣典中了。不过早期圣典中的密咒,是用作治病为主;降伏诸天,策使鬼神的密咒是比较晚出的。若照佛陀的本意而言,推定密咒之为晚出或增订,是比较恰当的。密教以真言之观诵为主要修持法门,故崇尚密咒,称为真言宗。到了大乘密教,更进而使密咒哲理化,完成了高深的理论基础。因而,印度密教崇尚密咒乃成为其一大特征。

印度密教之谜解析-佛教小百科.密宗

印度密教崇尚密咒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部派佛教的《四分律》卷二十七、《十诵律》卷四十六等经典中,即有佛陀听许持善咒治疗宿食不消、毒蛇咬、齿疼、腹疼等病的记载。

释迦牟尼在时,反对神秘,否定神权,破斥方技之术,一切咒语术数之学均被排斥,佛教自身没有咒术。如《长阿含经》卷十四·二一《梵动经》载:“如余沙门婆罗门,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唤鬼神,或复驱遣,种种祷,无数方道,恐热于人,能聚能散,能苦能乐……或为人咒病,或诵恶咒,或诵善咒……或咒水火,或为鬼咒,或诵刹利咒,或诵象咒,或支节咒,或安宅符咒,或火烧,鼠咬,能为解咒,或诵知生死书,或诵梦书,或相手面,或诵天文书,或诵一切音书,沙门瞿昙无如此事。”在《中阿含经》卷四十七《多界经》中也说:“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乐、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太子本生故事

北魏时期敦煌壁画,内容是萨太子舍身喂虎。这类故事都以释迦牟尼佛的本生和本行故事为题。

佛陀在《长阿含经》卷十二《大会经》中,为了降伏诸天,结了数咒。佛在《杂阿含经》卷九·二五二经中也向舍利佛说了毒蛇护身咒。可见,密咒的使用早已出现在原始圣典中了。不过早期圣典中的密咒,是用作治病为主;降伏诸天,策使鬼神的密咒是比较晚出的。若照佛陀的本意而言,推定密咒之为晚出或增订,是比较恰当的。

以初期大乘经典来说,也尚未见有明咒,例如般若心经的“即说咒曰”实是后增。《法华经》原来无咒,后来在嘱累品后附加数品,即有了陀罗尼品。《仁王经》、《理趣经》,原先无咒,到唐译本即有了咒。(www.xing528.com)

密咒在外道是没有哲理的,但到了大乘密教的中期,咒语也被赋予高深的哲学观了。在《大日经疏》卷七说:“真言之相,声字皆常。常故,不流、无变易。法尔如是,非造作所成。”以真言密咒为法尔常住的实相,所以进一步说,真言之相即是毕竟寂灭之相,为了随顺众生根机,而以世俗文字表示。按密宗说法,如能观诵纯熟,证悟了即俗而真之义,融合于诸法之实相,便可获得“即身成佛”的极果。

包银人胫骨法器

密宗用这类法器教示无常之理。这类法器并不是通过残忍的方式得到,往往是其他修行人在生前发愿在死后把骨头作修行用途才可使用。

密咒就是真言,有如来说、菩萨说、二乘说、诸天说、地居天(鬼神)说五种来源。密教以真言之观诵为主要修持法门,故崇尚密咒,称为真言宗。但其持咒也很有要求,“若但口诵真言而不思惟其义,虽世间义利不可成,岂得成就金刚体性”(《大日经疏》卷七)。

总之,密咒发源于婆罗门教,佛陀最初禁绝,继而由于外道人佛教出家者渐多,佛教吸收了密咒。至部派佛教如法藏部,推崇目犍连,盛说鬼神,咒法渐行。到了大乘密教,更进而使密咒哲理化,完成了高深的理论基础。因而,印度密教崇尚密咒乃成为其一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