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虚拟社区对老年网民社会资本的影响

虚拟社区对老年网民社会资本的影响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将分析集体认同在老小孩虚拟社区的建构过程,即老年网民通过与虚拟社区互动积累认知层面的社会资本的过程。

虚拟社区对老年网民社会资本的影响

5.1.1 社会资本的认知层面在老小孩虚拟社区的表现

1.社会资本与集体认同的关系

Nahapiet和Ghoshal(1998)提出认知层面的社会资本包括了那些能够提供共享的象征(representation)、阐释(interpretations)和意义体系(system of meaning)(Cicourel,1973)的资源;也包括共享的语言、习俗及叙事。

根据认同的传播理论(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of identity),共享的象征、意义和历史(习俗)是集体认同的表现(Hecht,Warren,Jung &Krieger,2005),由此可见,集体认同可以被视为认知层次社会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本章将分析集体认同在老小孩虚拟社区的建构过程,即老年网民通过与虚拟社区互动积累认知层面的社会资本的过程。

2.集体记忆与集体认同的关系

根据法国社会学家Halbwachs(1992)对集体记忆的论述,每一个社会团体都会有与之对应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有助于族群凝聚和族群认同的形成。已有学者运用Halbwachs的这一理论来考察集体记忆之于虚拟社区的意义,他们在研究中都发现:通过成员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虚拟社区的集体认同得以凝聚和维系(曾武清,2004;黄少华,2008)。曾武清(2004)研究了台湾“味全龙”棒球队的球迷如何在经营电子布告栏的过程中,通过在虚拟社区展开具有仪式(传播)特点的互动来建构集体记忆,进而形成集体认同。在本章,笔者也将围绕虚拟社区如何带动网民建构对社区的集体记忆,以及网民对集体记忆的分享如何影响到他们对虚拟社区的认同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

在之前的第3章,笔者已经论述了老小孩网站作为虚拟社区所具有的社区意识。事实上社区意识所包含的成员之间的归属感、属于团队的符号、成员间共享的情感联系(Baym,1995,1997;Curtis,1997;Rheingold,1993;Greer,2000;Blanchard &Markus,2004)与社会资本的认知要素(特别是共享的象征、意义、语言)存在着对应关系:共享的象征、意义和语言是基于成员间的归属感和共享的情感联系而得以创建和表达出来。基于Blanchard和Markus (2004)对虚拟社区的社区意识的研究,社区成员之间共享的情感联系是基于成员对自我的认同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社区内其他成员的认同(这可被视为对集体认同的一部分)而产生的。由此可见,老年网民在老小孩网站建立新的自我认同和对集体形成认同的过程不仅是社区意识在老小孩网站形成的过程,也是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得以建立的过程。

5.1.2 集体认同在老小孩虚拟社区的建构

1.老年网民自我认同的更新与集体认同的建立

根据笔者的观察,老小孩成员对老小孩虚拟社区所形成的集体认同首先建立在成员的自我认同得到更新的基础上。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集体层次的认同建立在团队成员基于共同的特征和团队历史而形成共享的集体认知(Hecht et al,2005)之上;因此,团队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集体认同赖以建立的基础。在老小孩虚拟社区,团队成员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不仅在于他们都是会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老年人,更在于这群老年人在上网冲浪后大多抛弃了对自身年龄的负面认知,获得了积极的自我认知。老小孩网友所获得的新的自我认知的核心是“网络老小孩”;与之相联系的特征还包括了“跟上时代潮流的老年人”和“不服老的老年人”,这些特点也是老小孩网友在虚拟社区里建立起来的,可以用来打破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并能够与非网民的老年人进行区别的特征。

本书第3章在分析社区意识如何在老小孩网站建立的过程中,提到了老年网民在加入老小孩网站后对其自身的评价提高、对年龄也有了更积极的认识。本章则主要是分析虚拟社区如何促进老年网民更新认知,以及网民的自我认同与他们对集体的认同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Hecht(1993)的研究,认同是一种传播过程,主要是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笔者发现:老小孩网友是在老小孩虚拟社区这个互动平台上通过和其他网友一起学习电脑知识、攻克学习难关以及分享生活感悟的过程逐步建立起新的自我认同,并在更新自我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其他网友的认同。

通过对327份老小孩网友填答的问卷进行分析,笔者发现:老年人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两个困难分别是“遇到计算机方面的困难时没人咨询”,占31.3%;以及“自身原因(如视力或记忆的影响)”,占15.9%。在访谈中,笔者进一步发现由于对新兴媒介技术的疏离以及年龄等方面的原因,老年人在学习计算机时会碰到不少年轻人无法想象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年人最初学计算机时不敢去按计算机的电源开关;[1]有的老年人不知道如何使用鼠标,[2]还有不少老年人因为没有学习过拼音而为打字发愁[3]……当老年人在他们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中的很多人很难从身边的亲人(如子女)处获得相应的支持和帮助:有的是因为老人处在空巢家庭,子女不在身边;有的则是因为年轻的子女不理解父母学习电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惑,不能够耐心地去指导父母。[4]因此,当这些老年人在老小孩网站或老小孩网友的帮助下克服了困难学会计算机,并能够上网冲浪后;对计算机难关的“征服”给他们增添了学习新技术的信心,并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信。网友霞客乡人和晚亭分别提道:不会使用电脑的人是21世纪的“文盲”;他们也都表示在老小孩网站的帮助下学会使用电脑后感觉到自己不再是新时代的“文盲”。在访谈中,网友佩佩提到她刚退休时曾整日沉迷于麻将,是老小孩网站把她“从麻将桌拉到了电脑桌”。通过与其他不上网的同龄人比较,她表达出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肯定。

“我在同学当中,还显得比较健康年轻,听我(上网)的经历大家听着像是讲故事。”

谈到和同事们的区别时,佩佩说:

“(他们)没有我们(老小孩网友)这么潇洒、这么丰富。我到厂里去。他们都会说你现在怎么这么能干。……”

(访谈时间:2008年10月18日)

通过采访和文本分析,笔者发现:当老小孩网友在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其他网友在网络海洋里“弄潮”的事例给他们树立了榜样;来自网友的鼓励和帮助给予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老年网友们在相互请教电脑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对彼此的认同,并对给他们提供了交流平台的网站产生认可。[5]

老小孩网站的知名博主申涛谈到了自己最初在老小孩网站开博客时的状况:“一个字都拼不出来”;但来自网友的鼓励给予了他克服困难的动力:

“有三个因素鼓舞着我写下去:一、我看到了和我差不多的老人都把博客写得非常精彩,这使我有了信心:‘他们都会,难道我学不会?’……三、最重要的还是网友们对我的鼓励。在这个网上,网友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大家对我一口一声老师,真的使我很受感动。在网上,网友们快乐着我的快乐,悲哀着我的悲哀,欢喜着我的欢喜,激动着我的激动。大家天天你来我往,作客(做客)、串门;留言、短信;聊天、问候;评论、祝贺;嬉笑、打闹。稍有病痛,网友们的慰问电就似雪片般飞来;几日不见,又似隔三秋,牵挂万分。这份深情厚谊,胜似姐妹兄弟。……”

(摘自申涛的《年终盘博感言》[6],发表于2007年12月23日)

网友大漠人也在自己的博客里追述了她在老小孩网站及其他网友的帮助下从网络世界里的“菜鸟”逐步成长为“弄潮儿”的经历:

“如今,老小孩已历经十年,声誉名扬海内外,成了国内的知名优秀网站,……我这只菜鸟也从初闯进来时的一无所知,逐渐学会了回复、发帖、收、发短消息、贴图、贴音乐、做简单的动画、上传视频等基本的网络知识,这点点滴滴的进步无不疑(凝)聚着老小孩网站领导和网友们的无私奉献。我不能忘记,是溪边的树和盐城人两位老师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会我贴图和贴音乐,是阿明和信天游两位大姐指导帮助我在新版老少社区里重新贴图、贴音乐。进步可喜,收获了友谊更加珍贵!我爱老小孩!爱这个温暖的家!”

(摘自大漠人《感叹有幸与老小孩结缘》[7],发表于2010年7月8日)

一部分的老小孩网友提到通过参与网站和其线下的俱乐部、沙龙活动,他们获得了新的自我认知。网友lili提到老小孩线上和线下的活动对她退休后生活的重大影响:

“……由女儿陪同我到了宛平南路的老小孩网站,报名参加了计算机入门班。学完后觉得意犹未尽,饶有兴趣地又参加了‘网上漫游’班,并参加了老小孩俱乐部。……我又参加了英语沙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知识又得到更新,我觉得心态变得年轻,又跟上了时代的节拍,焕发了生命的第二春。早锻炼,学英语,弄计算机,玩数码照相机,忙得不亦乐乎,世界真美好,生活真灿烂,一群群老小孩又返老还童。感谢老小孩网站,给我们创造了机会,给我们带来欢悦。”[8]

网友lili所提到的“心态变得年轻”和“焕发了生命的第二春”恰恰反映出网络生活对老年人心态的改变和对他们生命力的激发。参与老小孩网站所组织的活动后,老人们摆脱了那种退休后就会落后于时代成为社会累赘的消极心态,对自己的能力和退休后的生活都有了正面的评价。根据笔者的采访,以上所列举的几位网友的经历在老小孩网友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老年网民在老小孩网站以及网友的帮助下得以不断克服在电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了自信;并在这一过程中藉由与网友的互动而对给予自己帮助的网站和网友产生喜爱和认同之情。不少受访的老年网友表示:相比较于年轻人教老年人学习计算机,(老年人)同龄人之间在共同学习计算机的过程中对彼此所面临的困难(如记忆力变差,不会拼音和英语)更容易相互理解,因此也能够耐心指导。

2.虚拟社区的庆典活动与网民集体记忆的凝聚

2010年是老小孩网站成立的第十个年头。老小孩网站的管理者从2009年年底开始筹划老小孩网站十周年庆典。老小孩成员们也通过发表(博客/论坛)文章的形式来回忆自己伴随老小孩网站成长的经历;[9]其中很多网民会提到他们参与老小孩网上联欢会以及全国网友年会的情形。如网友FF精选了他参与过的三次年会的视频片段以及他与网友合影的相片等材料放在自己的博客里作为他所写的《我和老小孩》系列回忆文章(共23篇)的内容。

Halbwachs(1925/1992)曾提到每个团体都拥有各自独特的记忆,这是通过团队里个体所展开的回忆来完成的;而个体又必须要通过所处团队的情境(context)来成就自己过去的历史。根据笔者的调查,在老小孩虚拟社区这个特定的情境下,其特色活动——“网上春节联欢会”和“老小孩全国网友年会”体现出了传播的仪式特点:这些活动一方面给老年网民带来快乐,另一方面还为他们提供了凝聚记忆(主要是和网站有关的记忆)的材料。

虽然本研究把老小孩虚拟社区举办的网上春晚和网下的年会视为庆典仪式,但这里所说的仪式并非Durkheim所阐述的与宗教紧密联系的仪式。在现代人类学研究中,仪式概念已经由神圣扩展到世俗,由宗教生活向日常生活延展。Carey(1992)所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点(A 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也是基于这样的仪式界定。传播的仪式观点区别于传播的传递观点(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的关键之处在于将关注的焦点从传者转移到受者;并且“仪式观点并非追求信息在空间中的连接,而是强调社会在时间上的生存延续,并非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送,而更关注彼此信念的分享”(Carey,1992:18)。传播的仪式观所强调的关注受众和信息分享的理念在网络传播领域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这是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传者和受众的角色变得模糊,受众的发言权得到增强,网络不仅仅关注信息的生产与分配,也关注信息的处理、交换和储存等过程;而受众在与媒体内容互动的过程中重心从接收转移到搜寻、协商与互动(Mcquail,2000)。

人类学家Grimes(1995)将庆典归为仪式的六种方式之一,指出庆典是以虚构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游戏作为行为要素,并由人们自发参与的一种表演。主导庆典的情绪是欢乐,相关的例子包括节庆、狂欢和生日等。在老小孩网站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老小孩网上春节联欢会”(简称为老小孩网上春晚)是最富有仪式(庆典)意味的活动。这一年一度的联欢会被很多的老小孩网友们视为老小孩的节日,从2002年举办第一届开始,一直持续办到2006年。在2007年和2008年停办了两年后,于2009年恢复。网站站长王勇[10]介绍说:晚会停办的原因是因为随着博客频道的建立,聊天室的人气下降;而在一些老小孩网友的呼吁下,网站于2009年又举办了老小孩网上春晚。

2009年1月21日20:00~23:40,笔者使用自己在老小孩网站的账号登陆,参与了老小孩网友在“人间重晚情”语聊室举行的“老小孩山寨春晚”。当天晚上有108[11]名全国各地(还有旅居海外的)老小孩网友参加了这次晚会。晚会以老年人的歌咏为主要形式[12],穿插了网友赠言、诗朗诵等。网站的工作人员以小合唱的形式表演了节目。老小孩网站在海外的第一个联谊会“卡尔加里联谊会”的成员蓝风筝在加拿大参与了这次晚会,她还给其他网友们送上了祝福;而网友樱花正在日本探亲,她用日语给网友们送上了新春的祝福。在晚会进行时,主持人(一休哥、明洁、布衣、拿拿和十字街头[13])按照事先的分工和节目单有条不紊地“排麦”[14],没有表演任务的网友在聊天室里给表演者发去各式各样的图画和问候语。在晚会现场,笔者听到歌声阵阵,看到“掌声”、“鲜花”,“清茶”和“彩带”等图片以及问候语不断地在屏幕上出现。当某个网友因为技术问题无法传送声音或接麦时,主持人会在呼叫后将麦传给下一个表演者,整场演出气氛活跃,组织工作有条不紊。

根据对前几届老小孩网上春晚资料[15]的分析以及对曾主持过两届老小孩春晚的网友一休哥、明洁等人的采访,笔者发现:老小孩历届的“网上春晚”不仅在形式上具备了“表演”、“欢乐”的庆典特征,在其内核上也符合学者们对庆典的界定。第一届网上春晚就是在网友的倡议下举办起来的,并且由网友自发参与和主持,网站管理者进行组织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从老小孩网友在参与晚会后在网上的发帖来看,“老小孩网上春晚”在网友的心中也具有庆典的狂欢特征:

阳春曲 颂晚会[16]

八方汇聚鼓乐喧,吹打弹唱歌声甜。

语音室里新年赞,不夜天,显身手,尽狂欢。

新春聚会大联欢,南腔北调笑语酣。

虽说年过五十半,赛青年,精神抖,谱新篇。

壬午.正月.初七

(作者:余辉,老小孩网友)

在历届老小孩网上春晚中,老年网民参与了晚会节目的设计、彩排、表演、主持(设计串词)以及晚会后续报道的全过程,网民的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站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主要是技术和人员协调方面的支持。

网络,在此处确切地说是老小孩虚拟社区提供了让老年网民跨越地域阻隔来相聚的平台和开展互动交流的工具;创造了让老年网民组织和参与庆典并从中分享快乐的机会。仪式化传播的观点所强调的以受众为中心、经验(共同的感受)和穿越时间的维系(Carey,2005)在“老小孩网上春晚”这一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2008年在中国大陆炒得沸沸扬扬的“山寨春晚”相比,始于2002年的老小孩网上春晚虽然形式简单[17],但却体现了老年网民的创新精神[18]。这一事例说明老年人并非是接受新事物(特别在新媒介技术的应用上)的滞后者,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新媒体技术还能对其进行创造性的运用。

在线下,具有庆典仪式特征的活动以老小孩全国网友的年会为代表。由于老小孩虚拟社区和线下社区联系紧密。网站的管理者依托老小孩俱乐部在线下组织网友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联欢活动(列表见附录二:老小孩网站大事记);其中,从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的“老小孩全国网友聚会”是迄今为止老小孩网站所举办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也是对全国范围内老小孩网友影响最大的一项活动。根据对老版论坛资料的整理,笔者发现年会的开端是因为分散在各地的老小孩网友们在论坛里表达了对在线下相见的企盼并得到了网站创办者的支持。目前年会的策划和组织是由网站的工作人员和网友们共同完成,老小孩网友不仅是年会的参加者,也会参与年会的筹备工作[19]。从2004年开始,老小孩网站每年的年会都包含了网友联欢和旅游这两个项目。在联欢会的筹备和演出过程中,网友是主角。线下面对面的互动使得网下联欢会的表演形式比网上的联欢会更丰富,除了歌唱,还有舞蹈、游戏……笔者参与了2009年老小孩网站在青岛举行的第六届年会,并在这次年会上采访到了一些连续三四年参与网站年会的网友(如积羽),笔者发现:年会是属于老小孩网友的重要节日,在年会到来前他们会有期盼,活动举办时网友们会暂时抛开现实的烦恼,在一起开心畅谈。

网友Linlishan在参与第二届老小孩在武汉举办的年会前发表了下面的文字:

“我盼望已久的一年一次的老小孩全国聚会又要开始了!

我好兴奋!我好激动!因为我们老小孩的领导在一年一次的老小孩全国聚会时首先想到的是:让我们每个老小孩感觉有趣,然后体会它的‘有意义’。

每次年会给每个老小孩带来的魅力和年会带来的动力让人们久久难忘;因为在年会上每个人都会开开心心,毫无拘束的‘活在当下,幸福当下’。

每当年会结束我们每个老小孩首先想到的是回去后一定继续奉献于‘老小孩’。

我好羡慕一年一次的老小孩全国聚会,因为在聚会上无论是曾经职位高低、聪明与否都会卸下所有的严肃,而在这里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展(崭)露自己的头脚(展(崭)露头角)。……

我赞扬一年一次的老小孩全国聚会:因为一年一次的老小孩全国聚会是一个能交流,沟通的平台。

……

希望全国的每个新老网友好好珍惜,积极参与!我焦急地渴望着一年一次的老小孩全国聚会和大家再见!和大家握手!!”[20]

曾参加过三次年会的四川网友静葵表示,年会让她忘记了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和他们(指老小孩)在一起,就像和家人在一起一样……和网友在一起玩儿就什么烦心事都没有了……只要时间允许,每年的年会我都会来参加。”(www.xing528.com)

(采访时间:2009年6月9日)

从以上网友对年会的感受中可以看出老小孩全国网友年会的举办形式具有Grimes(1995)所提到的庆典的“游戏化”特征——网友感觉到年会“有趣”,其效果也体现了庆典所具有的“当参与者身临其间时,能够忘掉现实的社会问题”的特征(如在上文中,网友Linlishan提到的“活在当下,幸福当下”的心情)。参与年会的网友们通常会在年会之前以及之后半个月的时间段里在老小孩博客和论坛上掀起预告或汇报年会情况的小高潮。参与者们通过文字、相片和录像片断来对年会的方方面面进行报道(有的网友还会介绍聚餐的菜谱)。而未能参与年会的网友则通过回帖对参与者表示羡慕之情,并感谢作者的报道让自己有身临其境之感。在下一次的网友年会前夕,网友们也会提及参与上一次年会的感受。

在参与2009年会的过程中,笔者曾观察到网友之间在参与年会的过程中曾出现一些矛盾:比如因为行程、食宿的安排而对网站工作人员或网友产生意见;还有个别网友曾提到参加年会后感觉失望[21]。但从网友们各自在网站上所发表的关于年会的报道以及他们之后对年会的评价来看,内容都是表现网友相见的欢愉,并赞扬网站管理人员的奉献精神。这一现象体现了集体记忆在运作时“选择性遗漏”[22]的特点;并在客观上有助于大部分网民凝聚起对网站的集体认同。

实际上,除了定期举办的老小孩网上联欢会和网下的全国网友年会;老小孩虚拟社区(包括网下组织)还会组织很多其他形式的庆典活动。从2009年开始,老小孩俱乐部就组织了“老小孩新春嘉年华”系列活动(集表演、老年用品展销和电脑知识介绍等于一体)。老小孩沙龙也热衷于举行各种形式的网下庆典活动——如新春联欢会、沙龙网友生日会等。笔者在2009年老小孩沙龙聚会[23]的现场随机采访了12名老小孩网民。资历较老的网友表示他们想借着聚会的机会和网上的老朋友见面,叙叙旧,交流一下感情;而新加入的网友[24]则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能进一步了解网友和网站的历史。在当时刚加入网站不久的网友紫百合说道:

“看他们(其他老小孩网友)像老朋友、家人一样,我觉得这个网站(老小孩网站)挺可信的,以后的活动还会参加。”

(采访时间:2009年1月15日)

老小孩虚拟社区及其线下组织所举办的庆典活动大都具备了“仪式”传播的特点,其效果不仅在于增强了网友之间的凝聚力、还促进成员建构了关于老小孩虚拟社区的集体记忆。网上联欢会和年会所具有的“超越生活常态”的仪式性质能够吸引住老年网民(很多人退休后的日常生活趋于平淡单调)。这两类活动(作为网民相互交流的手段和让老年人展现自我的形式)借助网络扩大了其发挥影响的空间和持续的时间。网友杨柳琴声在参与了2009年“老小孩山寨春晚”后在论坛上发帖,建议网站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原因是她感到这样活动使网站的凝聚力增强了。对于线下的网友聚会,网友积羽在参加完2009年网友聚会后在论坛里写下了如下的文字:

“六年来我参加了六次年会,我结识了不少新朋友,和老朋友见面促膝谈心是我最激动的时候。我以真诚换真诚,换来的是金钱买不到的友情,是最最感人发自肺腑的真情。所以老小孩我当成了家,网友当成亲人。我把亲情、爱情和友情凝聚在一起就有了老小孩的情缘。……所以这次青岛聚会,除了欣赏美丽的风光外,使我最快乐的是忘掉一切痛苦和烦恼,倾诉我心中的歌。在我的心灵深处,我为每一位朋友祝福。”

(摘自积羽《一次亲情、爱情和友情凝聚的聚会——青岛聚会回忆

所想(1)》[25],2009年6月12日发表于老小孩论坛“真情茶座”板块)

从积羽所抒发的感受来看,参与年会带给了她与网友见面以及结下友谊的机会,并促使她产生了把网站当成家园的认同感。在和笔者聊天时,积羽还表示对最近一次年会的参与会带动她重温之前参与年会的感受,想起和网友共度的快乐时光。[26]Halbwachs(1925/1992)指出隶属相同团体的成员借着共同参与庆典集会,能够以想象的方式让逐渐消散的过去获得新生。2010年7月,在老小孩网站的管理者积极筹备老小孩十周年庆典活动的时候,老小孩网友们自发地在博客上和论坛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flash动画来重温网站的历史。

有研究者发现:社会活动可以强化团队成员对过去历史的回忆,在这一过程中集体记忆可以帮助成员消解当下与历史的间隙(黄俊杰,2003)。而笔者发现,老小孩虚拟社区所举办的庆典活动具有如下的特征——带动成员的参与、以表演为主要形式、能渲染快乐的情绪(帮助参与者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因此能够对追求放松、娱乐和归属感的老年网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对庆典活动的参与和分享使网友间有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和共同话题;从老小孩网友对老小孩网站所举办的庆典活动的讨论来看,很多网友在分享集体记忆的同时建立起了对其他网友以及对网站这个集体的认同。

3.虚拟社区对集体记忆的保存与世代认同的凝聚

通过研究与“文化大革命”(Cultural revolution)相关的网站,学者杨国斌指出:互联网是凝聚记忆的有效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和过去相联系的方式(Yang,2007)。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总共有170万的年轻人曾经上山下乡,这一代人还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考验(Maja,2003)。Yang(2007)指出经历了上山下乡的这一代人所面临的共同的命运促进了世代认同(generational identity)的形成,正是这种认同促使知青们希望在彼此之间找到联系。

通过观察老小孩虚拟社区,笔者发现:作为经历了“文革”的同时代人,老小孩虚拟社区里的大部分网民们会自发地利用网络来保存人生记忆并在网友间分享这些记忆,网民彼此之间享有较高程度的世代认同。而这一类型的认同是在老年网民相似的人生经历、使用网络的目的[27]以及虚拟社区所具有的信息储存功能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Piirto(1991)发现相同年纪的人倾向于有类似的行为表现,这是因为他们之前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而这些经历对于塑造一个人的核心价值和生活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大部分老小孩成员是同龄人[28],相似的人生经历[29]带给他们共同的集体记忆。当具有相似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老年人聚集在网络上书写和分享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时,他们比较容易对彼此形成认同。

世代认同能够在老年网民之间凝聚还与老年网民使用网络的目的有关。老小孩网站在2007年公布了《中老年玩博客专题调研报告》[30],报告所获得的发现是基于对200多名老小孩博主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老年博主写博客的目的中,“回忆往事”这个选项占了最大的比例(为24.4%)。[31]通过对600多篇博客文章进行文本分析,笔者发现:老年人在博客上发表的有关他们各自人生经历的故事里有很多是属于他们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对知青岁月的回顾就是这些记忆的主题之一。

在老小孩网站上,不少老年网民都曾经发表过回顾知青生涯的文章。有的网友会在博客日记的分类里把有关知青生活的回忆作为一个子类别。如网友欣舞放歌将“知青生涯”设为博客日记的一个主题,截至2010年3月11日在这个主题下共发表了124篇博客文章。网友云淡风轻在2008年3月22日发表了一篇博客文章,其中插入了从“56.com”视频网站上截取的一首描述知青的歌《我们这一辈》并附上了歌词[32]。笔者经过查阅后发现这首歌是电视专题片《老三届:与共和国同行》的片尾曲,歌词表达了老三届这一代人所共同拥有的人生经历,特别回顾了上山下乡时期的艰辛。有网友称该专题片已经被电视台禁播[33]。如果禁播消息属实,则由这一事例可以看出被主流媒体回避的集体记忆,在网络上得到了一定范围的传播。

根据访谈,老小孩的网友们认为网络(特别是博客)是帮助他们保存记忆的有效工具:他们通过博客撰写回忆录,并方便地进行文字编辑、配图、分类和存档。其次,虚拟社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保存和交流有关“文革”的集体记忆的平台。这是因为在当前中国的主流媒体上,涉及“文革”话题的出版仍受到控制(Yang,2007)。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老年网民转而到网络上来发表与“文革”相联系的记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互动性、超链接性(如小沁所写作的回忆知青岁月的博文曾被链接到老小孩网站的博客首页)还使得这些带有个人印记的集体记忆成为促进同龄网友互动,增强世代认同,以及获取人际纽带这一社会资本的催化剂。

在回顾知青岁月的博客文章中,网友小沁的文章受到了不少老年网民的喜爱。她在2008年8月15日和16日在“我的插队生活”这一博客日志分类里发表了《40年的回顾:1-3》三篇博文。这三篇文章的浏览量分别是508、259和203人次,回复量分别是23、18和10篇,高于当时网站热门帖的平均阅读量和帖子的回复量。[34]

一个颇有意味的现象是,在这三篇博文的留言栏里,很多的读者会主动介绍自己是哪一年在哪个地域的插友(对知青的另一种称谓),表达希望找到和博主之间的联系的愿望。在《40年的回顾(1)——三张最时髦的老照片》一文后附有这样一则留言:

“万涛网友说(2008/08/19 14:31):

看了您的照片,作为一个老知青,真是感慨无限。你能留下这些珍贵的照片,可以时时回忆起,那些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岁月。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在我看来,虽然艰苦,甚至艰难,但毕竟给我们留下很多值得追忆(的)东西,你说是吗?不知道你现在过的(得[35])好吗?希望你能健康快乐。”

博主小沁对这则留言的回复到:

“谢谢到访!不知您是去过哪里的老知青?方便的话请留下联系方式。”

根据笔者的观察,在老小孩网站,老年网友们通常很少会在网上直接询问彼此的联系方式。而上面这个网友间互动的例子反映出曾经同为知青的身份能帮助网友更快地拉近彼此的距离,激发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渴望。

在《40年的回顾(3)——插秧忙》后有这样一则留言:

“蓉蓉网友说:2009/12/31 17:25

第一次到老小孩网站看看,想找找同龄人,一看欲罢不能,都是和我同龄人,有着共同经历也下过乡,博客都写得太好了,我以后要经常上老小孩网站看看,也想参加网站举办的活动,交些同龄朋友,丰富退休的业余生活。”

蓉蓉网友的话体现出她经由对同龄人的认可而产生了参与网站活动的热情。以上的老小孩网友围绕关于回忆知青岁月的博文进行互动的情形揭示出:世代认同不仅真实地存在于老小孩网民之间,还能够带动网民在虚拟社区里交流、促使他们去了解和接近聚集了同龄人的网站。

在线下,同为知青所带来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也带动了老小孩网民之间的互动。在2008年12月21日,知识青年的四十周年纪念日[36];16位曾经上山下乡的老小孩网友举行了聚会。聚会参与者之一的网友欣舞放歌在日志中这样记述:当天老小孩网友里的知青们“共同回顾了所走过的那段蹉跎岁月,相互介绍了返城后的经历,畅谈了加入老小孩后的体会……”[37]

老小孩网站的管理人员也曾通过调动老年网友们共享的集体记忆来激发网友参与网站活动的积极性。2008年是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老小孩月刊》主编黄花地丁(也是老小孩网站的一名资深网友)发起话题征文——《关于我的知青岁月》。之后,2008年9月的《老小孩月刊》编辑刊发了“知青40年特别策划”专辑,从征文中选登了6篇网友撰写的有关知青岁月的回顾文章。

笔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关于“文革”和知青岁月的集体记忆影响到了老年网民参与网络的方式——避谈政治以及愿意对陌生网友敞开心扉。一位老小孩的网友[38]在采访中提到十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她的人生影响巨大,但她倾向于把这些记忆藏在内心深处:

“……不要说你议我论[39],我都能(写)长篇写得文绉绉的,但我担心有人会整很多东西指着我,某某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把我上纲上线,我受不了,我会联想到那个事(‘文革’,笔者注)。……那个时候的事情,我怕这样触及它,所以我避开了。”

(采访时间:2009年6月20日)

与此同时,也有老小孩网友表示,她会在网上聊天时把一些不愿意公开的记忆和素未谋面的老小孩网友分享,她说:

“我就觉得陌生人我可以敞开心扉,她能接受我。她不接受我,我也不认识她,我也见不到她。……不会受到伤害。”

(采访时间:2009年6月17日)

由此看出,作为以老年网民为主要成员的虚拟社区,老小孩网站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老年人提供了保存和分享人生记忆的平台,更在于给予了他们一个能够相对自由地书写人生记忆以及和同龄人[40]分享人生经历的空间;而虚拟社区的这一功能把原本沉淀在老年人内心的世代认同[41]外显化了,从而在客观上增强了这些老年网民彼此之间的关联感和认同感。而反过来,这些老年网民之间所拥有的世代认同也增强了他们对老小孩网站这一老年网民共同体的认可。

4.集体认同在老小孩虚拟社区的表现形式

在介绍了集体认同在虚拟社区的形成过程之后,在这一小节中笔者将对集体认同在老小孩虚拟社区的表现形式作一总结。Cohen(1985)提道:虽然社区根植于成员的内心,但是社区作为现实的存在是被符号化地表达出来的。同样的,老小孩网民对网站的认同、喜爱也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图画及音像等符号来表现。这些符号可被视为成员之间共享意义的外在表达,也可被视为他们所拥有的认知层面的社会资本。笔者将老小孩网站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认同符号归纳在表5-1。

表5-1 老小孩网友对网站或网站成员表达认可的方式

① 来源:http://blog.oldkids.cn/html/diary/showlog.vm?sid=6513&cat_id=-1&log_id=22749.
② 举例的歌曲均由老小孩网友创作,词曲内容和创作时间见附录五.

网络的互联特性和沟通的异步性使得网友间的协同合作更容易实现。老小孩网友创作献给网站的歌曲时,通常是一个网友有了想法,把歌词放到论坛或自己的博客里,一些具有谱曲才能的网友看到后自发地给歌词谱曲,并且也发布到网站上。就这样,在网络的牵线搭桥下,老小孩网友们通过协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完成了作品。由山泉作词、木青作曲的《博客乐》就是这样诞生的:先是山泉创作了《博客乐》的歌词并放在自己的博客里,网友木青看到以后主动为歌词谱曲。

通过对老小孩网站里文本的搜集和整理,笔者发现:诗歌是老小孩网友比较喜欢使用的一种抒发情怀、表达见解的语言形式。网友之间还会在论坛上互相赠诗(如藏头诗等)来表示对对方的欣赏或感激。诗歌的形式则包括了白话诗及近体诗(选取的诗歌内容见附录)。Kanayama(2003)在对一个日本老年人的邮件讨论组进行研究时发现:老人们喜欢用日本的传统短诗haiku与tanku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而阅读者也能从解读这些诗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笔者发现传统的中国诗歌和散文诗都是中国老年网民比较钟爱的文字体裁。这或许和不少老年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比较含蓄有关(也和中国的文化特征以及这些老年人的生活背景相关),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言简意赅的诗歌来表达对网友或网站的感情;很少像年轻网民那样在网络上大胆直接地表达喜怒哀乐。

表5-1中还提到了在老小孩网友间有一些流传盛广的经典语句,而有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如何被读成了“不是情人甚似情人”还有一个小典故。FF在其2010年7月14日写作的博客《我和老小孩(二十)——十年来,我留下三句话[原创]》里记述到:

“2002年5月16日,老小孩网站第一次上海年会报到当日晚餐时,饭店服务员看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南腔北调,说说笑笑,非常亲密,不像是同事,也不像是旅游团,问‘你们是哪来的呀?都是亲戚吧?’我立即回答:‘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时,同桌的北京网友钱芳笑我的普通话太不普通,‘亲’与‘情’两个音分不清,大笑喷饭!问何故,钱笑答:‘FF老师说——不是情人胜似情人哇!’这下开锅了!第二天的大会上,具有高度新闻敏感性的王勇(网站站长)和AT(资深网友),竟然把我这句话作为主题,映在大屏幕上,请各地网友都用自己的方言读。原来好多地方的情与亲也分不清的。一时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不是情人胜似情人’出笼!从此,这句话成为老小孩网友间的一句口头禅了。”[42]

老小孩网友创作的歌曲、诗歌会由创作者本人在网站的各种庆典活动上献唱或朗诵;而出自老小孩网友之口的关于网名的典故、笑话也经常被网友在博客日志以及网下聚会里提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表达认同的“印记”逐步转化为老小孩网友对网站共同的回忆。除了网友自发地以各种形式来表达对其他网友的认可以及对网站的认同与喜爱之外,网站管理者运作网站的方式,包括制作的一些象征物,也对网友形成集体认同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观察,笔者总结了以下四种主要的方式:

表5-2 网站管理者推动成员对网站形成认同的方式

① 老小孩网上春晚的举办年份:2002年至2006年,2009年;中间暂停了几年.
② 2005年9月16日举办.
③ 从2004年网站开始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全国老小孩网友年会,该项活动一直持续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