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依靠力量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知识清单

本章点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新时期统一战线仍是一个重要法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

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必须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历史使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大纲知识点精解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1.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来看,人民群众之所以能够起到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根本作用,因为他们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活动的主体,还是社会变革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高度自觉。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完成无产阶级政党的历史使命。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庄严使命。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人民群众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造者,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为根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才能不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

2.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马克思曾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认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能够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使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社会主义与以往一切旧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是,必须摆脱贫穷,实现了共同富裕,才能“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只有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社会主义才能充分显示出优越性,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个大的跨越,实现了由基本消除贫困到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和重要目标。

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人们通过追求自己的目的创造自己的历史,通过满足自身需要而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社会主义这一社会形态,本来就是针对资本主义那种片面追求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而建立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是共产主义所实际内含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党着眼于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深刻总结和吸取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把人的全面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同样,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首先,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高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队伍迅速壮大;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铁饭碗”已被打破,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为减弱,自主性大为增强。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这些变化,没有改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仍然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作为我国的领导阶级,其领导地位和主人翁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工人阶级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党所领导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必须维护工人群众的权益,支持工人群众当家作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不断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组织职工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同时,广大职工群众也要进一步认清自己的光荣使命,增强责任意识,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优良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基本的依靠力量。工人阶级正是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出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国家的改革和建设事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系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大局。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要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先进的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部分。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样,在如何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既有过正确的认识和政策,也有过因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认识上的偏差而发生的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这一重要地位,决定了知识分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离开了知识分子,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文化教育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四有”公民的培育,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时,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依靠知识分子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依靠知识分子,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必须做到:一是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知识分子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二是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要给予重奖,并形成规范化的奖励制度;三是必须在政治上对知识分子予以充分的信任,同时积极引导,严格要求,使其发扬“热爱祖国、求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好地承担起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阶层归纳起来主要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允许下出现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主导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总的条件下存在和发展起来的,其经营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劳动者,是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干部队伍中分化出来的;他们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占有生产资料和雇用工人,也不同于社会主义改造前的私营工商业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国家税收、扩大就业门路、缓解就业压力、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都作出了较大贡献。从总体上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热爱祖国。他们勇于开拓,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我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创业精神都要鼓励,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对他们的优秀分子都要表彰,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当然,我们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没有也不会否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在“四个尊重”中,核心是尊重劳动。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群众路线,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动态过程。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四个基本要素。抓住了这些基本要素,也就是抓住了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3.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人口有1亿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面积加起来超过全国总面积的一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邓小平认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汉族和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于:第一,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巩固。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加强各民族的团结,对保卫国家边疆安全,发展同邻国的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各民族地区自身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汉族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科学文化比较发达。把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繁荣,而且对于推动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三,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个重要条件。第四,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团结是进步的前提,进步是团结的基础。只有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才能更加坚定各族群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决心。加强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建设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大力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大力促进我国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就能不断形成实现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幸福安康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强大力量,不断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强大力量。

各民族都应该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大力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共同维护伟大祖国统一安全,共同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

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的事业,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统一祖国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也需要团结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决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决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决不能动摇。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统一战线工作就是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动员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地为之奋斗。新世纪新阶段,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精神,认真做好统一战线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使统一战线在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发展对外友好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随着阶级关系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性质和内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与以往的统一战线相比,其阶级结构和内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重要法宝。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2.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在新的历史时期,虽然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内部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但是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决不能动摇。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才能有正确的方向、蓬勃的生机和光明的前途,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取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是统一战线内部各方面人士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所在。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新时期统一战线成员的大多数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统一战线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强大动力。不管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还是海外侨胞,只要是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是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都是统一战线的重要成员。

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促进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必须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努力使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达到新的团结和联合。

新世纪新阶段,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地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新的社会阶层继续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总之,要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努力把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坚持以人为本、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建设成为具有空前广泛性和巨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共创我们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3.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

(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在我国,民族压迫和民族剥削已被消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就没有了民族问题。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上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破坏的活动也依然存在,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重要工作。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族问题与剥削制度下的民族问题在性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因此,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也必然不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②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③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新时期搞好民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民族区域自治就是空的。民族地区只有发展才能稳定,才能安定团结。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千方百计地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紧紧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一切分裂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宗教是对相当一部分群众有较大影响的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将长期存在。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存在的宗教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认识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必须尊重宗教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既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宗教,也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发展宗教。努力做好宗教工作,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另一方面又要求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求在宗教方面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事项和活动,必须纳入依法管理的范围。

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在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坚决反对和取缔邪教,打击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1.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是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人民军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了光辉的道路,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为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邓小平指出,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这些好的制度和作风,既包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等优良传统,又包括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优良作风。在和平建设时期,仍然要继承和发扬我军的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进一步密切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和军政关系。

人民解放军是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在1929年,毛泽东在为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所写的决议案中就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我军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我们的军队始终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党领导人民军队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离不开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有可能激化。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为了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必须依靠人民解放军做坚强的后盾。人民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的主要支柱和人民利益忠实捍卫者的地位不可动摇。

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国际形势总体上趋向缓和。但是国际社会中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冲突时起时伏,战争的威胁并没有根本消除。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这是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人民解放军作为祖国的忠实保卫者,担负着保卫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

第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搞好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是全面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人民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积极支持和参加国家建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

2.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是保障。没有安全,就谈不上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对此,习近平强调指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强国梦就难以真正实现。这告诉我们,国防和军队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后盾。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我们党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敢于在关键时刻亮剑,才顶住了来自外部的各种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安全、尊严,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靠保证。面向未来,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压力,将长期面对一些大国对我国进行战略防范和遏制的压力。只有不断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军事和国防实力,才能从容应对压力和挑战,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当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的要求和呼声在上升,但围绕国际秩序、综合国力、地缘政治等的国际战略竞争和矛盾也在滋长,一些国家和地区动荡频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亚太地区战略格局酝酿深刻复杂调整,相关大国增加战略投入,热点难点问题久拖不决,领土和海洋权益争端时有升温,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活动猖獗。美国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体系,日本右倾势力发展,加大介入地区安全事务力度,我国周边安全的复杂性、多变性趋于明显。我国有辽阔的国土和海域,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和平发展任务繁重。“台独”、“疆独”、“藏独”分裂势力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压力增大,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这些安全问题和安全威胁错综复杂、相互交织,迫切要求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一个大的发展。

努力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任务。这一任务具有深刻内涵:一是我军不仅要保卫传统的领土、领海、领空安全,而且要保护海洋、太空、网络、电磁空间等新型安全领域的安全。二是我军不仅要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也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做到国家利益延伸到哪里,军事力量就要到达哪里。三是我军不仅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而且也要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为国际和地区提供公共安全产品。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科学规划。1997年,中央军委提出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0年,重点是压缩规模、优化结构和发展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为今后发展打下较好的基础;第二步到2020年,力争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第三步,再经过30年努力,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这个“三步走”战略构想,明确了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的路线图,意义重大而深远。现在,我们已经胜利实现第一步发展目标,正在实施第二步建设任务。这个任务光荣而艰巨,只有埋头苦干,才能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缩小与军事强国的差距,为最终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建军治军思想,科学概括了我军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揭示了我军战斗力生成的源泉。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将人民军队建设成为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思想。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的总目标。江泽民提出,要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全面加强军队建设。胡锦涛强调指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基础。

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始终把革命化建设放在第一位。80多年来,我军始终高度重视革命化建设,保证了部队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全军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更加牢固。但也要看到,国际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激烈,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并把我军作为渗透破坏的重点目标,妄图改变我军的性质。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上一些错误的、落后的东西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到军队中来,对官兵思想道德产生影响和侵蚀。在这种情况下,我军要经受住复杂情况的考验,就必须把革命化建设抓得紧而又紧。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确保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持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打牢官兵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思想政治基础;全面加强军队党的建设,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端正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从政治上考察和使用干部,确保枪杆子永远掌握在忠于党的可靠的人手中。

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我军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相比差距还很大,与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起来、赶上去,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军队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切实围绕这个中心、体现这个中心、服务这个中心。要坚定不移地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要深入研究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扎实抓好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加强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快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步伐,加强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深入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www.xing528.com)

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军队建设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军事斗争准备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对我军正规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军队正规化建设,必须深化对新形势下治军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着力解决正规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推动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要把从严治军作为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紧抓不放,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工作的各个领域加大从严治军力度。要把依法治军作为正规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始终保持部队正规的战备、训练、工作和生活秩序,保持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要加强科学管理,积极探索具有我军特色的科学管理模式,推动我军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全面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要树立全面建设思想,不能畸轻畸重、单项冒尖;要树立系统集成思想,防止“大而全”、“小而全”;要树立辩证发展思想,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难点,突破重点,防止一线平推,“眉毛胡子一把抓”。

4.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当前,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军事革命蓬勃发展,现代战争呈现出技术形态信息化、组织形态体系化等鲜明特征,陆海空天网电多维战场融为一体,制信息权成为夺取战场综合控制权的核心,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打击方式更加注重立体、远程、快速、精确和非线性。世界主要国家竞相调整军事战略,加紧推进军事转型,改革组织体制,重塑军事体系,竭力抢占军事竞争制高点。军事技术和战争形态的革命性变化,给我军提出了严峻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千帆竞渡,时不我待。我们必须乘势而上,紧跟世界军事发展潮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军事前沿、技术前沿,加紧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努力缩小同世界强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掌握战略主动权。

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体现了我们党新形势下建军治军的总方略,明确了加强军队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着眼于实现强军目标,坚持有利于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利于提高能打仗、打胜仗能力,有利于保持和弘扬我军优良作风,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的安全保证,为维护地区稳定安宁和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创新发展军事理论,本质上就是在信息化战争时代揭示战争规律,探索制胜之道的过程。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呼唤并孕育着中国特色军事理论的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也必将有力牵引和推动新的军事变革实践。我们必须要紧紧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军队、怎样建设军队和未来打什么仗、怎样打仗的问题,加强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创新发展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战争和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军事理论体系。

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把握的战略基点。自强者立,自主者胜。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花钱买不来的。无论从国际环境还是从武器装备长远建设来看,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都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面对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加快调整结构布局、深化企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把自主创新这个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根本,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是一支武装力量战略方针、军事思想、作战理论、武器装备、政策制度、人员素质等的综合反映和外在表现。军队是要打仗的。现代化的军队组织形态,必须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生成、巩固、提高和释放战斗力的组织形态。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要着眼于解决体制机制的突出矛盾,按照调整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思路优化领导管理体制;按照权威、精干、灵便、高效的要求,健全军委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和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要以军事人力资源政策制度调整改革为牵引,带动军队政策制度的调整改革,更好地集聚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进一步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军队凝聚力战斗力。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这是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的重要目标性要求。总的来讲,就是要加快形成精干、联合、多能、高效的信息化军事力量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调整优化作战力量结构,重点加强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推动陆军部队整体转型,促进各军兵种力量协调发展;突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这个战略重点,着力增强新质作战能力,减少老旧落后装备,为加快发展新型作战力量“腾笼换鸟”;依据不同方向安全需求和作战任务改革部队编成,进一步把作战部队编强,推动部队编成向充实、合成、多能、灵活方向发展;推进作战要素融合集成,主要是按照作战体系运转特点规律,运用信息系统把侦察情报、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综合保障等各种作战要素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发挥作战体系的整体效能。可以预见,构建起了这样一个军事力量体系,我军面貌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军队战斗力将会有质的飞跃,国家安全将会得到更加坚实可靠的保障。

5.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军民融合,源于我们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它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目的就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当代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和新军事变革迅猛发展,使国防经济与社会经济、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军队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作战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建立既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防现代化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体系,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共同的政策取向。从我国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不断深入,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既是强国之策,也是兴军之道。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体系、国防动员体系。要进一步把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健全军民科技成果共享机制,推动军用民用高技术相互转移。要进一步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体制机制,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的渠道,把军地通用人才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进一步推进军队生活保障、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装备生产和维修等保障社会化,全面建设军队现代后勤,建立健全三军一体、军民一体、平战结合的军队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和经济发展的结合,在国家经济建设整体布局中兼顾国防安全,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体现国防需求,在民用生产制造中储备国防生产动员能力,在民用物资储备中增加军民两用动员物资。

紧紧依靠人民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人民离不开军队,军队更离不开人民。军政一致、军民一致,军民鱼水情深、患难与共,是人民军队无往而不胜的重要保证。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不断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创新人民战争的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和发展人民群众参战支前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发扬光大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局面。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期盼已久的中国梦、强军梦而奋斗。

复习重点提示

我们必须搞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和建设者;贯彻“四个尊重”方针的目的和劳动、知识、人才、创造之间的关系;统一战线仍是我们的重要法宝;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范围的联盟和基本任务;加强各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政教分离原则。

还应了解人民解放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保卫者和重要力量;巩固国防的重要性;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增强忧患意识,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党的十八大又一次强调了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科学阐释并明确了我国国防的战略构想和目标。

本章今年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模拟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中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2.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

A.领导者

B.开拓者

C.建设者

D.创造者

3.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  )。

A.劳动

B.知识

C.人才

D.创造

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和进步

C.民族平等

D.各民族共同繁荣

5.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正在成为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的是(  )。

A.革命化

B.快速化

C.信息化

D.正规化

二、多项选择题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  )。

A.工人

B.农民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2.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关系的方针是(  )。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3.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必须(  )。

A.尊重和保护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

B.尊重和保护公民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C.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

D.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4.中国人民解放军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C.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

5.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是(  )。

A.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B.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证

C.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D.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6.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维护祖国统一

C.反对民族分裂

D.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7.毛泽东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处理民族关系的现实意义有(  )。

A.民族关系始终是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关系

B.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C.巩固和发展各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疆巩固

D.加强和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模拟练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CD  3.ABCD  4.BCD  5.ABCD  6.BCD  7.ABC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