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德麟文集:活动评价重要领域

陶德麟文集:活动评价重要领域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评价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我国的价值论研究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开始的。作者在1995年出版的《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中正是把评价活动作为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的。社会评价活动就是以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这两个问题分两章阐述,并集中到关于民众评价活动的规定。这几个机制实际上仍然是民众评价活动展开中的几个环节。

陶德麟文集:活动评价重要领域

评价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1)

我国的价值论研究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开始的。正如恩格斯曾指出的,哲学革命往往是“政治变革的先导”。1978年真理标准的讨论开启了思想解放的先河,成为我国进入新时期的先导,同时也是我国哲学界进入新时期的标志。然而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回答的是认识的真假问题,而不是行为(实践)的对错问题即实践本身的合理性问题。以同一真理性的认识为依据,可以引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行动方案。不解决实践的合理性问题,即使有了真理性的认识,仍然不知道应当如何规划实践。而后者比前者更重要,因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在面临社会大变革的时候更是如此。而实践的合理性是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因此,从真理问题的研究拓展到价值问题的研究是逻辑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深层需要的反映。我国学术界对价值的认识论研究即评价论的研究一开始就成为一个热点。随着价值论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评价论的研究连绵不绝,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陈新汉同志1992年在《哲学研究》上发表了《论评价活动的认识论机制》的论文,1995年和1997年又先后发表了《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和《社会评价论——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的专著,此外在《哲学动态》、《学术月刊》等刊物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评价论方面的论文,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我也是这些论著的读者之一,但去年以前没有与作者当面交换过意见。去年3月新汉同志到武汉大学参加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介绍了自己关于民众评价活动的研究成果,给我看了他刚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的结题报告《民众评价论》初稿,表示希望我作序。事后,新汉同志寄来书稿,当时我初读之后觉得受益不少,所以尽管自知对这一领域并无深入研究,还是答应写一些读后感作为此书的序言。时隔一年,新汉同志来信告诉我,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答应资助《民众评价论》出版。我复信说:“我答应过写序。因为琐务烦冗,至今未能交卷,深以为歉。承诺过的事不能食言,故仍当如命。”粗读本书的打印本,我以为以下几点是值得特别提出来的:

首先,本书的写作体现了作者关于评价论在认识论中的地位的基本见解。过去我们也认为认识是真善美的统一,但在实际研究中却往往把认识局限于认知活动,即求“真”的活动,很少对认知与评价、审美的关系作系统的理论探讨;而作者在1992年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真善美》专著中则把认识活动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内化,提出了实践活动是为了建构物质形态上的“为我之物”,认识活动是为了建构观念形态上的“为我之物”,后者是真善美的统一。这就决定了认识活动不仅是以求真为目的的认知活动,而且是认知、评价和审美的统一,即求真、求善和求美的统一。作者在1995年出版的《评价论导论——认识论的一个新领域》中正是把评价活动作为认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研究的。这样,就有助于在与认知活动、审美活动的相互关系中来阐明评价活动的内在机制;也有助于阐明评价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地位。我以为这不仅是研究视阈上的合理拓展,而且是对认识的本质的更准确的描述。作者还指出,评价活动的主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社会评价活动就是以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作者在1997年出版的《社会评价论——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思考》中,着重研究了社会评价活动得以实现的形式和机制问题,认为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体现为两种形式,即民众评价活动和权威机构评价活动。作者在本书中着重研究了作为社会评价活动的“无机”形式的民众评价活动的机制。作者告诉我,他在另一本著作《权威评价论》(可望在今年出版)着重研究了作为社会评价活动“有机”形式的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的机制。应该说,作者在这几本著作中阐述的关于认识论和评价论的基本见解,反映了作者步步深入拓展的理论思考和执著追求,是颇有开创性的。

其次,本书遵循和运用抽象与具体相结合的原则和方法,初步建构了一个结构较为严整的民众评价论体系。全书由三篇组成。第一篇从总体上研究民众评价活动何以可能。由此逻辑地推出两个问题,即社会群体作为主体何以可能和民众评价活动作为社会评价活动的现实形式何以可能。这两个问题分两章阐述,并集中到关于民众评价活动的规定。这个规定就成为本书体系的逻辑起点。第二篇用四章篇幅阐述民众评价活动的四种主要类型:社会舆论、谣言、民谣、社会思潮,以大量的历史材料和现实材料为依据,对它们的性质、表现、特点等等分别作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对策。然后又在第三篇中从总体上对民众评价活动的机制再予以集中的研究,具体地分析了民众评价活动发生权威作用的机制、民众评价活动合理展开的机制以及对民众评价活动进行引导的机制。这几个机制实际上仍然是民众评价活动展开中的几个环节。很显然,本书的这一结构安排及其范畴的推演是遵循了“合—分—合”的顺序,可以说是一个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

最后,本书在建构理论体系的同时努力把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在阐述民众评价活动如何在个体评价传播的互动中形成时,作者特别研究了互联网在民众评价活动中的新作用,并就网上热点讨论体现出来的网络作用提出了看法。作者还把对民众评价活动的引导和操纵作了区分,强调解决民众评价活动“悖论”的一个根本途径是言论自由,对哲学上的言论自由和政治上的言论自由及两者的关系作了分析。作者还从民众评价活动的角度对建立社会预警系统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又有丰富多彩的现实材料,读来引人入胜。(www.xing528.com)

从哲学的角度对社会舆论、社会谣言、民谣以及社会思潮等民众的议论形态进行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在这方面需要探讨的问题还很多。本书的见解自然未必处处得当,但作为一位严肃的探索者辛勤劳动的宝贵成果,作为持之有故的一家之言,是可以给人以很多启迪的。

2004年3月15日

【注释】

(1)陈新汉著《民众评价论》一书序,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