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陶德麟文集:小议四则创新·求实·环境

陶德麟文集:小议四则创新·求实·环境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议四则创新·求实·环境(一)关于创新要创新就要不拘一格培育人才。小“聪明”无济于事。当世青年,有志潜心古汉语研究者极少,能治小学者更为罕见。破常规,排万难,断然录取,精心培植,俾成大器,则武大幸甚,学术幸甚!1997年4月17日午夜前三则分别原载1999~2000年《武汉大学报》和《长江日报》,第四则是作者为要求破格录取考生李若晖为中文系古汉语专业硕士生给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函的一部分。

陶德麟文集:小议四则创新·求实·环境

小议四则(1)

创新·求实·环境

(一)关于创新

要创新就要不拘一格培育人才。最大的“格”要统一,其他的“格”要多样化。武大历来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当年才与北大、清华等校并列为我国少数名校之一。可是由于许多难以抗拒的原因,多年来武大的特色丧失了很多,这很可惜。其次是学生个性的“格”。没有个性的人只能照章办事,不可能创新。如果不是因材施教,让学生发展个性,而是通过各种“标准化”的办法把学生的个性逐渐磨平,弄成千人一面,必定会压抑他们的创新精神。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说得何等沉痛!只有不拘一格育人才,才会有英才辈出,群星灿烂的局面。

(二)关于求实

创新如不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只能是说空话。“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的“创新”可谓多矣,那是灾难。现在不少年轻人既聪明又踏实,确有成大器的气象,非常可喜。但也有聪明而不踏实的,急于出名,不肯下苦功夫、笨功夫。有的连《论语》都没有读过就批评孔子,大谈儒家;对中西文化的任何部门都只有贫弱的知识,就大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大谈中西文化比较。文风上也故作高深,用一些自己都解释不清的语词来吓唬人。这不是好风气。这可能与我们的导向有关。现在评估学术的优劣往往只问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在什么“级别”的出版社出了多少本书,而很少去问文章和书是怎么写出来的,价值如何。这助长了浮躁之风,打击了老实人。社会上也认“包装”,会“隆重推出”自己的人往往比实事求是的人“吃得开”。此风误人误国。我们能不能不受世俗潮流左右,作些改革,扭转一下风气呢?

(三)关于环境

人才是不能像工业产品那样按规定的工序生产的。学生不是仅供加工制作的物料,而是能动的主体。他们成才的过程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自我塑造的过程,别人无法代庖。但环境的优劣对他们至关重要。这里说的主要是软环境,即文化环境。要营造一种激励人才成长的氛围和土壤,使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弥漫于校园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的人格品位和综合素质就会远远高于一般。

希望在青年

我是在“九一八”事变的那年出生,在《流亡三部曲》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中度过少年时期,在新中国度过青壮年时期并进入老年时期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和澳门回归前夜,回眸往事,翘首未来,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曾写下小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山河残破九天寒,苦雨终风百卉殚。史迹斑斑皆血泪,百年奇耻重如磐。

一扫神州魍魉空,龙孙意气贯长虹。新途更有天人策,国运煌煌唱《大风》!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跨进了新世纪的大门。站起来了的中华民族将告别几百年的贫穷落后,在空前激烈的全球竞争中成为真正的巨人。坚冰已破,航道已通,方向已明。纵有万丈惊涛,也阻挡不了乘风破浪的航船。

江山代有才人出,振兴祖国的希望在青年。

我愿青年一代发扬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创新不能离开实事求是。诡论空谈,貌似创新,实为虚妄,有害无益。创新不能靠小聪明,只能靠脚踏实地,下苦功夫,化大气力。对以泡沫功能追求“轰动效应”的事,要心如止水,不为所动。(www.xing528.com)

我愿青年一代下狠心掌握当代最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掌握解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本领,大大超过前辈;否则无力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但更重要的是做人。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人生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毕竟是立身之本。知识和本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事例昭然,不可不察。

我的老师这样教育过我,我也以此寄望于现在的青年。

对同学们的希望

我希望同学们发扬创新精神。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民族,没有创新精神的个人也是庸碌无为的个人。创新,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前进,给人类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创新一定不能离开求是。不符合实际、不符合规律的东西,貌似新奇,实为谬误,于人于己,有害无益。要有所创新,就得下苦功夫,花大气力,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小“聪明”无济于事。真正有成就的人都是肯下“笨”功夫的人。哗众取宠,追求“轰动效应”的事不要去做,而且要不为所动。

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我们时代最先进的知识(科学的和人文的),掌握扎实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挑起振兴祖国的重担。

更重要的是学做人。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立身之本。小有才而未闻君子之大道,古人不取,现在也同样不行。

我怕对同学们说箴言式的话,惟恐误导青年。说了这些,心是好的,希望同学们看作一个老年人的唠叨,仅作参考而已。

识才与育才

育才之道,首在识才。当世青年,有志潜心古汉语研究者极少,能治小学者更为罕见。秀杰如李生者,可谓凤毛麟角,千万人不一遇。苟以常规度之,失之交臂,是瞽于识才也。况章黄之学本吾国瑰宝,今已不绝如缕,良堪痛惜。我校得一硕士生而使绝学后继有人,何乐不为?破常规,排万难,断然录取,精心培植,俾成大器,则武大幸甚,学术幸甚!

1997年4月17日午夜

【注释】

(1)前三则分别原载1999~2000年《武汉大学报》和《长江日报》,第四则是作者为要求破格录取考生李若晖为中文系古汉语专业硕士生给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函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