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历史上的四次社会大分工及其影响

人类历史上的四次社会大分工及其影响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商品交换和价值形态的发展,从而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四)第四次社会大分工是近代历史上的事情。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第四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人类历史上的四次社会大分工及其影响

一、人类历史上的四次社会大分工

在早期的人类历史上,有三次意义重大的社会大分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从唯物史观出发,为了揭示氏族制度的解体和私有制起源的历史必然性,具体分析了三次大分工及其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56页)。这是游牧业与农业的分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商品交换和价值形态的发展,从而为私有制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恩格斯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即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57页)。

(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和独立出来,进一步促进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以手工业为中心的城市开始出现,这些都加速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和奴隶社会的产生。“财富在迅速增加,但这是个人的财富;织布业、金属加工业以及其他一切彼此日益分离的手工业,显示出生产的日益多样化和生产技术的日益改进;农业现在除了提供谷物、豆科植物水果以外,也提供植物油葡萄酒,这些东西人们已经学会了制造。如此多样的活动,已经不能由同一个人来进行了;

于是发生了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生产的不断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提高了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在前一阶段上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现象的奴隶制,现在成为社会制度的一个根本的组成部分;奴隶们不再是简单的助手了;他们被成批地赶到田野和工场去劳动。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59页)

(三)“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商业和生产的分离,表现为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形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9页)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创造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62页)出现了商业和商人阶层。“文明时代巩固并加强了所有这些已经发生的各次分工,特别是通过加剧城市和乡村的对立(或者是像古代那样,城市在经济上统治乡村,或者是像中世纪那样,乡村在经济上统治城市)而使之巩固和加强,此外它又加上了一个第三次的、它所特有的、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它创造了一个不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产品交换的阶级——商人。在此以前,阶级的形成的一切萌芽,还都只是与生产相联系的;它们把从事生产的人分成了领导者和执行者,或者分成了规模较大和较小的生产者。这里首次出现一个阶级,它根本不参与生产,但完全夺取了生产的领导权,并在经济上使生产者服从自己,它成了每两个生产者之间的不可缺少的中间人,并对他们二者进行剥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61、162页)(www.xing528.com)

这次大分工发生于原始社会最后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的初期。同时,脑力劳动开始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对立,这些都促进了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整个社会内部的分工,不论是否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397页)。自然分工是最简单的原始的分工形式,它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起点,对氏族公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社内部的自然分工必然向社会分工发展。这三次社会大分工,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从而也为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进入私有制提供了物质条件。一切分工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分工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7页)

(四)第四次社会大分工是近代历史上的事情。马克思指出:“工业以分工为基础,而且只有依靠分工才能存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2页)第四次社会大分工开始于十八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由手工业发展起来的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工业劳动的出现,由此而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阶级。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无产阶级独立地走上了历史舞台,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马克思主义。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第四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历史是螺旋式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从氏族公社内部的自然分工到社会大分工,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没有出现大的社会分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得到了空前的、成熟的发展,手工业发展为工业,发达的农业和商业。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产生了企业内部分工,企业内部分工是企业内部的劳动分工,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实行了更加精细的企业内部分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化,为更大的社会大分工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