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赵氏孤儿》海外传播实录

《赵氏孤儿》海外传播实录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赵氏孤儿》“走出去”随着《赵氏孤儿》被重新拍成电影,国内外有关《赵氏孤儿》的话题再次被炒热——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历史中,《赵氏孤儿》应是捷足先登者之一。1734年2月,巴黎一家名为《水星》的杂志率先发表了几节译成法文的《赵氏孤儿》。尽管如此,《赵氏孤儿》一经发表,很快引起欧洲戏剧界的关注。1781年,大诗人歌德着手将《赵氏孤儿》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

《赵氏孤儿》海外传播实录

《赵氏孤儿》“走出去”

随着《赵氏孤儿》被重新拍成电影,国内外有关《赵氏孤儿》的话题再次被炒热——在中国文化和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历史中,《赵氏孤儿》应是捷足先登者之一。“孤身一人”的《赵氏孤儿》,似曾让希腊悲剧为之“感动”,也使意大利歌剧为之“咏叹”,甚至还引得莎士比亚戏剧为之“侧目”。

1755年8月20日,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剧院,一场名为《中国孤儿》的戏剧正式公演,剧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启蒙主义大师伏尔泰。令人惊奇的是,这部改编自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的剧目接连16场座无虚席,随后连续上演190多场,可谓盛况空前。

作为深受西方人欢迎的中国戏剧,《赵氏孤儿》曾在欧洲引起怎样的轰动呢?作为中国戏剧文学出版“走出去”的“前辈”,《赵氏孤儿》在世界出版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呢?

老马识“货”

从今天往回看,在17世纪到18世纪的欧洲,曾出现过一股“中国热”。在这股热潮中,中国的物质文明政治制度乃至文化艺术都引起欧洲人由衷的赞叹,中国的戏剧故事也由此进入他们的视野。

1698年,一个名叫马若瑟的传教士受法国国王委托,来到中国。在华期间,马若瑟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浓厚兴趣。1725年,马若瑟意外结识了法国权威的汉学家、皇家文学院院士傅尔蒙,此后便把自己大量的研究成果寄给对方。为了让欧洲学者了解中国古代经典的价值,马若瑟还从上百种元代戏剧中挑选出《赵氏孤儿》进行翻译。他之所以选中《赵氏孤儿》,是因为该剧无论是主题还是情节,都非常符合当时法国文学界对悲剧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剧中人物高贵的英雄气概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尤其适合表达耶稣会的神学观点。

1731年底,马若瑟完成翻译工作后,委托一艘欧洲货船将其寄出。几个月后,送信人先将包裹交给了同为耶稣会传教士的杜赫德,后者当时正在编辑《中国通志》。杜赫德看到这部译文后,如获至宝。不知何故,当杜赫德按照马若瑟的吩咐将译文转交给傅尔蒙后,这位学者竟将其束之高阁。

1734年2月,巴黎一家名为《水星》的杂志率先发表了几节译成法文的《赵氏孤儿》。次年,杜赫德编辑的《中国通志》出版,其中就有《赵氏孤儿》的法文全译本。遗憾的是,由于对中国戏剧艺术和诗词缺乏研究,加之担心欧洲读者难以理解剧中的唱词,马若瑟在翻译时将占全剧一半篇幅的诗歌唱段全部删去,仅以“他唱”二字代替。尽管如此,《赵氏孤儿》一经发表,很快引起欧洲戏剧界的关注。据说英国有两位出版家在看到《中国通志》后,立即花重金雇译员进行抢译。

伏尔泰热捧

《赵氏孤儿》传入欧洲以后,众多批评家和剧作家将该剧视为东方文化的精华,纷纷着手对其改编。1741年,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改编完成了英文版《中国孤儿》,不过由于作者在剧中对英国时政进行了强烈抨击,因而未能正式公演。1748年,意大利剧作家梅达斯塔苏以法文版《赵氏孤儿》为蓝本创作了歌剧《中国英雄》,该剧于1752年在维也纳皇宫正式演出并大获成功。

1753年,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偶然间在《法兰西信使报》上看到《赵氏孤儿》的简介,稍后读到了马若瑟的译本。起初,伏尔泰对该译本并无太高评价,认为其不能跟法国名剧相提并论,甚至戏称只有“海峡那边”(指英国)和“比利牛斯山脉以外”(指西班牙)的人才会欣赏。不过,在得知《赵氏孤儿》是中国14世纪的作品后,他意识到这是一部具有历史性及感染力的好剧。伏尔泰评论说:“《赵氏孤儿》是了解中国精神的里程碑式作品,是过去和将来任何一部有关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的游记都无法比拟的。”(www.xing528.com)

1755年,伏尔泰以马若瑟的译本为蓝本,创作出了《中国孤儿》。剧本最初只有三幕,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扩充为五幕,并特地在剧本上题写了“根据孔子的教导编成的五幕剧”字样。有意思的是,《中国孤儿》里还别具匠心地添加了一段成吉思汗和一位汉族姑娘的爱情故事

《中国孤儿》先是在伏尔泰位于日内瓦附近的寓所中排演,但由于演员水平拙劣,观众反应平淡。据说当时在场观看的孟德斯鸡居然当场打起了瞌睡,生气的伏尔泰向他扔去帽子说:“他还以为是在法庭呢!”后来,经过一番精心准备,《中国孤儿》于1755年8月正式公演,结果大获成功,在法兰西剧院连续演出16场,场场爆满。得知这一消息后,连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也邀请该剧组前往宫廷演出。之后,在社会各界的强烈要求下,该剧竟连续上演了190多场。一时间,整个欧洲的社会名流云集巴黎,争相一睹《中国孤儿》的风采。

关于《中国孤儿》当时在法国引起轰动的盛况,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一番话可谓最形象的描述。或许是与伏尔泰不和的缘故,卢梭在1755年9月讽刺道:“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多的傻瓜,剧场里挤得满满的,咖啡间里回响着他们的警句,塞纳河畔的书摊上放满了人们的小册子,人们对《中国孤儿》是一片欢迎之词。可我却要说几句批评的话,这样一个整脚的作家,很容易就能看到其中的缺陷,也几乎感觉不到其中的美。”

红遍欧美

虽然英国剧作家威廉·哈切特1741年就创作了英文版《中国孤儿》,但其影响相当有限。相比之下,另一位剧作家墨菲改编的版本更为英国民众所熟知。

1756年4月,墨菲在读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后,觉得它与自己的期望还有差距。于是,他给伏尔泰写了一封公开信,表示不赞成剧中的恋爱故事。为了使该剧更适合英国国情,墨菲决定对其重新改编。经过两年努力,几经修改,他最终完成了《中国孤儿》的改编本。1759年4月,该剧在伦敦德鲁瑞兰剧院上演,同样大获成功,场场爆满。据说,当时为了增强演出效果,剧院还特别制作了名贵的中国布景和服装,结果舞台上的中国色彩令观众目不暇接。

由于当时正值英法战争,为了迎合国内的政治潮流与民众心理,墨菲在剧中特别突出了民族矛盾,他本人也由此红极一时,被尊为爱国主义大师。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墨菲的《中国孤儿》久演不衰,甚至横渡大西洋,在北美的费城、纽约等地上演,以至于到了18世纪末期,许多人以为墨菲就是《中国孤儿》的原创者。

无独有偶,《赵氏孤儿》在德国也引起了关注。1774年,一位德国作家匿名发表了据《赵氏孤儿》改编的《中国人或公正的命运》,意在展现古老中国的特点和习俗。1781年,大诗人歌德着手将《赵氏孤儿》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但因为种种原因只写了两幕。

可以说,在整个18世纪,西方对《赵氏孤儿》的兴趣从未减退,前后共出版了7种主要译本和5种改编本。《赵氏孤儿》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为中国戏剧文学出版与世界戏剧文学出版的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金点子 编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