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渭南赵氏的经商历程

渭南赵氏的经商历程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渭南孝义镇的巨商赵氏家族,居于此地已五六百余年,分支较多。又在四川赐一盐场,供其子孙经营。四川是赵家办厂经商的老基地,开盐井是赵家的龙头企业。五通桥依山面水,景色宜人,有“小西湖”之称,在茫溪河左岸,有一条街道的名字和盐有关,叫“花盐街”,赵家商号多数集中在花盐街。一次,赵家出镖银时,先头已经进入赵家大院,后一部分还在渭河滩上,挑银担子的队伍足有八里路长。东家赵某因富有在上海遭绑架,被勒索现

渭南赵氏的经商历程

渭南孝义镇的巨商赵氏家族,居于此地已五六百余年,分支较多。

赵家发家历史,始于明代早期。洪武年间(1368—1398),赵氏先祖赵好德,字秉彝,历任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终任陕西参政。在陕任职期间,好德将家从河南汝阳迁至陕西。因他卓有功勋,年老退居林下而少有积蓄,皇上为酬其功,使他晚年退有居室,用有财源,为他在孝义赵家巷西端建一宅第,俗称“七间厅”。又在四川赐一盐场,供其子孙经营。“七间厅”坐北面南,是个十多丈宽绰的庭院,石阶砖雕,气势恢宏,门口石阶下雄踞一对石狮子,一对高耸浑厚的双斗石旗杆分列两侧,这样的门饰和气派,只有在督府衙门才能看到。还有人说,赵家在明代出过廉访使,其地因而叫“廉访第”。在孝义镇,有赵家巷,是赵氏家族子孙集中居住所在,各家在街上的屋宇都很讲究。赵家的戏楼有七间房宽,有皮影、秦腔戏班子经常演出。赵家的祠堂三大间,进深50 米,能容纳几百人同时祭祀。赵家的陵园,有高大的“五幢碑”“五凤楼”,神道两旁有石羊石马,皆出自江南名家之手,气势宏伟,非常醒目

赵氏家族抓住了明太祖实行“开中制”的有利时机,精心经营,有诗描写盐场之利曰:“千猪百羊万石米,不如滩头一早起。”又有诗说凿盐井投入之大:“高山凿井百丈深,井深一丈千黄金。”赵家在四川自贡盐业生产的份额,兴盛时占到百分之八十,以至于成为后来“盖省财东”。到了清代,赵家子孙调整了经营战略,除继续开办盐井和经营元记盐号外,采取“鸡蛋分篮装”的办法,延伸经营茶庄、布店、典当、粮店、水烟等生意,他们不墨守成规,与时俱进,什么能赚钱就经营什么。赵家有了盐井赚取的大量资金做基础,利用清廷允许汉商入藏贸易的政策,投资康藏的“茶马贸易”,在康定、松潘设立茶号,营销四川的茶叶到康巴草原,使赵家的茶号在松潘古城有很大影响。赵家还在泾阳设有“恒春益”茶号和“德厚堂”茶号,从湖北运茶,在泾阳加工后运到甘肃等地销售。清代豫楚土布在西部兴起,赵家又投资布匹经营,如三原的“赵记布行”、西安的“赵鼎元”、咸阳的“调元号”都是赵家的生意。赵家还参与康定、松潘一带的木材生意。赵家在西安湘子庙开有当铺,在武功、盩厔、兴平、鄠县都设有分号。清代秦巴山区开发以后,赵家又积极参与山区土产贸易,在陕南旬阳的三河口和蜀河镇开有商号。赵家还从湖北远途贩猪,猪由湖北到陕西是很费脚的,所以给猪要穿“猪鞋”,把猪驱赶千里,而不烂脚,当地不少人就专为赵家做过猪鞋。

四川是赵家办厂经商的老基地,开盐井是赵家的龙头企业。在四川开办盐井,带动了周边不少乡党参与盐业生产和运销。赵家与同乡严家有联姻关系,赵家的“元记”与严家的“乾记”盐号规模都很大,既经营盐场又办运销,前清云、贵两省的食盐,严、赵两家都参与包销。乾隆年间(1736—1795),陕西盐商在自贡达100 多家。赵家为感激前朝恩赐,带头号召陕商,集资五万两银子,从乾隆元年到乾隆十七年(1736—1752),历时十余年,在自贡修建了陕商聚会、协商、议事的“西秦会馆”,捐资的陕商达240 余户,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赵家引入自贡的。会馆关公庙的一副楹联,巧妙地表达了陕商反清复明的心理和对前朝皇帝的感激。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后,赵家又向五通桥一带发展盐业,盐井主要开在金山镇,运销集中在五通桥茫溪河两岸。五通桥依山面水,景色宜人,有“小西湖”之称,在茫溪河左岸,有一条街道的名字和盐有关,叫“花盐街”,赵家商号多数集中在花盐街。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赵家利用朝廷“川盐济楚”政策,盐业不断向川东发展,和五通桥其他陕商集资在花盐街茫溪河左岸,修建了气势宏伟的陕西会馆,作为陕商联谊、协调生意的会所。赵家在重庆和涪州有“恒升元”盐号,赵家的盐业“十大号”闻名川中。咸丰(1851—1861)年代著名一时的赵家赵渭南是陕西的头号大绅士,同治年间(1862—1874)的赵老九和赵权中(乾生)都是有名的陕西绅士,此时赵家在西安湘子庙街有当铺,在盩厔、武功、鄠县、兴平各县都有分店。赵老九的其他本家也是大财东,在蒲城、朝邑的赵渡镇以及山西、河南都开有当铺。赵家“一门九府,皆为富户”,是孝义镇“赵、严、乔、柳”四大商业资本家族的领头羊,闻名全国。李伯元写的《官场现形记》,也把孝义镇和赵家作为生活素材写进小说,足见其影响之大。可见,嘉道年间(1796—1850)孝义赵家以盐井发家带动各项生意兴旺发展已达鼎盛时期。

银箱中的银子

明初赵家利用“食盐开中”政策的有利时机,积累家资超过百万。清初,商号遍布四川、陕西和甘肃各地,涉足盐业、茶叶、当铺、布匹等行业,积累了雄厚的商业资本。在明清两代的五百余年间,赵家主要从事盐业、茶业、布业、烟业等生意,商业网点遍布陕西、四川、湖北、山西、河南、甘肃、浙江、云南、贵州、西康等地。乾隆到同治后期,在修筑孝义石涝池、孝义城堡青石铺筑街道等公益事业中,赵家积极出资,担当重头,青石街道的铺设和石涝池的修筑,赵家都是主要出资者。赵家在孝义镇有九座宅院,每座宅院前都有高大的石牌楼,精工雕刻,气势恢宏,院内的戏台有七间房宽。赵家每年赚的银子都从四川运来,这些银子经常有保镖护送(也叫镖银)。一次,赵家出镖银时,先头已经进入赵家大院,后一部分还在渭河滩上,挑银担子的队伍足有八里路长。“孝义的银子,赤水的蚊子”即由此而来。

渭南孝义镇赵家石牌坊,当年刻一两石件的粉末,赵家便付一两银子的工价

20世纪20年代,兰州水烟业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赵家是兰州烟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兰州设立了“丰盛兴(兴记)”烟庄,还在泾阳开有“一林丰”烟坊,在上海设有分庄,在南通、苏州、石港、平湖设有支号。这个时期,赵家经营烟业积累了大量财富,赵家的烟业成为盐业之外的又一个重要生意。当时,赵家垄断着陕西的水烟生产。在泾阳办的“一林丰”烟厂,是陕西最大的水烟加工制造作坊,占据着当年陕西水烟生产的百分之六十,有雇工二三百人。在全国各地都设有字号,其中仅在上海五码头就设有五家仓库,主要经营向南洋的贸易,他们生产的“青”字牌水烟成为畅销全国和南洋的名牌产品。东家赵某因富有在上海遭绑架,被勒索现银40 多万元,成为当时上海很有影响的事件之一。清末民初,由于西方机制卷烟涌入中国市场,纸烟清香,便于吸食和携带,于是逐渐代替水烟,陕西烟商因市场变化,水烟销路日渐萎缩,至上世纪中叶,赵家的水烟产业也走到尽头。(www.xing528.com)

同治元年(1862)二月二日,渭南爆发了回民起义,战火在渭北大地迅速燃烧。孝义古镇有赵、严、乔、柳四大财东,是回民起义军首当其冲打击的对象。四月二十五日,孝义城被成千上万手拿武器的回民军包围,赵、严诸家即使向城外扔银子,也不能阻挡回民持续地强势进攻,时任渭南团练训导的赵权中(赵渭南的孙子,在本家兄弟排行为五,人称“赵老五”)死于镇防的刀剑乱战之中,孝义古镇被回军焚毁得面目全非。直到同治六年(1867),孝义人虽惊魂未定,待时局有所好转,镇上才有人收拾残局,提出重建家园,加固城防,赵家人赵锡褆、赵元中等带头捐银,赵席珍任总经理(见孝义镇《修筑堡寨碑记》)。经此一场劫难之后,赵氏家族分为五门,独立经营,各立门户,首富当数二门的赵渝客(本名赵松龄)。赵渝客在川东涪陵、重庆一带有盐业,世称“十大号”,曾以十万两银子借给当地衙门,解决了地方大吏筹措军饷不及的困难,得到礼遇。赵渝客乐善好施,光绪三年(1877)关中与河南、山西发生了大饥荒,赵渝客就在孝义、大荔、合阳等地的寺庙舍饭救济灾民,时间长达七八个月。他晚年爱好戏曲,常以秦腔、碗碗腔自娱。他家拥有一个阵容强大的家戏班子——同州梆子剧团,还养有两个皮影班子。这个家戏班子拥有五六十个有品位的演员,加上学艺的学生,后台杂务、箱笼管理人员,足有二百多人的规模,渝客的家戏班子在关中东府享誉一时,成为秦腔的一个流派。

赵渝客的弟弟赵长龄,排行为四,人称“赵四爷”,年轻时不服外人讥笑赵家子弟无能,立志下川闯荡,振兴祖业。他到四川自贡、重庆,跟二兄赵渝客学做盐业,渝客做总号掌柜时,赵长龄兢兢业业,潜心学习,一步步做到总管,并将号内外业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赵长龄常到各地分号检查业务,为防备绑匪绑架勒索钱财,出门不坐轿子,常穿破旧衣服,装扮成普通百姓,只带几个随员,以防发生意外。他每到一处,店员们无不恭敬迎送。一段时间,为了学习经营之道,他就另辟新径,在新都给“金盛号”当总掌柜,做绸缎、干果、茶业生意,往返于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地,吃苦耐劳,克勤克俭。光绪年间(1875—1908),赵长龄从四川回家,亲自筹划,一次建成一正一偏两院大房,共50 余间,施工时只讲质量,不求速度,夯筑土墙的柱窝常常要倒上水试验,房内砖雕石刻,非常考究,大气精致。其中有一副砖雕门匾“出悌入孝”,训诫子弟,勿忘孝道。赵长龄的儿子赵若诚,子承父业,下川从商,在自贡做盐业,后到新都担任最后一任掌柜,经营典当,时逢乱世,维持数年。

赵渝客去世后,儿子从没去过四川,仍沿袭“东西制”旧制,依靠掌柜的管理家中生意。到民国十二年(1923)以后,生意逐渐衰落,一年不如一年。腊月中旬,年关将近,川中主管还没有派人送回年货和银子。赵家人忧心忡忡,难过年关。赵家便找到休养在家的总管王定谟,向他寻求解决办法。赵渝客家的盐号规定掌柜每三年回家休养一年。总管王定谟回家这一年,被乡里人推为里正。王定谟听赵家人一番诉说,次日便去赵渝客的“大夫第”回拜,并送去五百两银子资助赵家过年,并解释说:回乱那年,他父亲流落他乡,失去音信,他与母亲孤儿寡母,无依无助,穷得整日受饿,经常遭人白眼。赵家让他入川学做生意,并信任重用了他。这银子,说到底还是挣赵家的。

赵渝客家的后辈因为没有人直接参与四川的一线经营,加之民国动乱,四川路途遥远,音信传递不畅,生意处于放任状态。几年后,渝客儿子卖掉了一处盐场,却被人骗去银票,一大笔财产化为乌有。因经不起打击,渝客儿子以致疯癫,从此一蹶不振。

赵家另一支三门赵笋庵,依赖父兄在四川五通桥经营“乾元提”的盐场生活,也从未下过四川。赵笋庵家的盐井在金山镇,花盐街一条街都是以赵家商铺为主。后来父兄相继去世,由王姓主管直接经营管理,每年几次按规矩送川货和银两回来。笋庵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亲友或来求助,即使手头拮据,也想法帮助。光绪二十年(1894)关中大旱,好多人生计成了问题,笋庵有心帮助亲友,在粮食表层铺上麸糠,一斗麸粮一文钱,算是卖了。然而川中的银子送来的一年少于一年,主管开始说市面不景气,继而说出现了亏空。民国十五年(1926),王姓主管派人送来三百两银子,捎话说这是最后一次了,盐场业不负债,已属他人。笋庵想去四川查看究竟,又被身边曾经发生的下川途中遇险事例所吓。由于性格怯懦,加上川路艰险,盗匪为患,便放弃了入川查看之事。赵家人便给王姓主管写了一封信,然而信寄出如泥牛入海。由于赵笋庵儿媳是故市板桥常家女儿,此时笋庵家经常得到常家帮助。儿媳死后不久,十二岁的孙子死在街头,一个四岁的孙子送了人,只剩下一个孙子赵志英长到二十五岁,与孝义郝家崖魏万卿的义女王芝君成家。王芝君嫁入赵家后,重提旧事,自告奋勇,想下四川夺回失去多年的“乾元提”产业。王芝君是五通桥富商之女,父亲早逝,母亲改嫁青雷咀雷永录,雷行侠仗义,爱打抱不平,势通五通桥。王芝君要入川,赵志英不肯。芝君便写信托义父魏万卿辅佐志英入川夺回赵家盐业。夺回赵家产业十分顺利,雷永录先声夺人,王姓总管闻风丧胆,落荒而逃。次日雷永录、赵志英、魏万卿一行十几人赶到“乾元提”盐场时,只见大门外人声鼎沸,鞭炮声不绝于耳,盐场的管事人员,一齐迎接东家的到来。

于右任为赵函生的题字

赵家盐业失而复得,东山再起。赵志英便经营家中生意,常年在外不回家。每有人川中归来,王芝君必打探消息。后来,听说丈夫另娶,便赶到四川,见到志英,才知是空穴来风。王芝君便留在川中,协助赵志英,生意日见发达,还赎回了王芝君娘家在茫溪河畔的旧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家在五通桥的“乾元提”盐场公私合营,赵家的人一直在盐场上班。1988年,赵志英和妻子回到四川五通桥探亲,当地人还说赵东家的大少回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