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渭南县的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渭南县的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渭南县地处关中平原,生产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产品丰富,集市市场应该出现较早。另外,阳郭村以前有市场,此时已无。全县市场发展为37 个,其中集23 个,会4 个,集、会并存10 个。杜化市场因离城区近而被替代,渭北增加了官路镇市场。民国后,社会基本稳定,人口增加,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并向专业化发展。城内的3 个市场发展为一个大的市场。1949年末,全县有市场30 个,且集与会逐步合一,统称集市。

渭南县的市场发展历程和现状

产品交换的频繁出现,产生了聚集交换的固定场所。先民最早的交换是在田间地头,零散的生产现场。后来,每天到井边取水的人比较多,利用这一机会交换各自的多余产品,叫作“市井”。传说在黄帝时代,就有了固定的交换场所——集市,集镇也随之出现。渭南县地处关中平原,生产条件优越,农业手工业产品丰富,集市市场应该出现较早。渭南县有关市场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战国后期下邽设县时就设有集市。明朝南大吉编撰的《渭南志》记载,嘉靖二十年(1541),渭南县的市场在城内有东街(包括人和、关王庙)、西门下、四牌楼下、驿前;城外有东关(包括东关街、秦府宫、东门外)、河西(包括西关街、东街)、后街。农村有赤水镇、独孤镇、猴子头镇、贠曲镇、丰庆屯、上涨渡镇、白寨、田市镇、小石镇、故市镇、下邽镇、阳运曲镇、仓头镇、大蔺店、孝义镇、董村镇、来化镇、凭信镇共30 个市场。另外,阳郭村以前有市场,此时已无。

清顺治十三年(1656),城隍庙和泰宁宫新立了会。雍正十年(1732),由于经济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市场数量亦随着增加。猴子头镇因为偏远,董村、白寨因规模小被其他替代而消失。城内的6 个市场连成一片,变为县治内、东关厢、西关厢3 个。县境西部增加了杜化、圣店、黄家屯,东塬增加了丰原、长收,西塬增加了三张、阳郭,渭北增加了辛市、信义、秦桥、官底、定同、巴邑、交斜、永乐。全县市场发展为37 个,其中集23 个,会4 个,集、会并存10 个。道光年间(1821—1850),全县经济繁荣,交易活跃,市场发展达到极盛阶段。九年(1829),渭北增加了官道镇、丰隆镇,西塬增加了阎村镇、党王镇、白道镇,全县市场共42 个。1862年回民起义后,人口逃亡,经济萎缩,各业萧条,市场商品短缺,交易远不如以前。直至光绪十八年(1892),经济才有所恢复,市场交易回归正常。杜化市场因离城区近而被替代,渭北增加了官路镇市场。(www.xing528.com)

民国后,社会基本稳定,人口增加,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并向专业化发展。城内的3 个市场发展为一个大的市场。市场内又有了专业化的交易区划分:小桥以东为旧货市场,民生街为土产日杂市场,胜利街东头和民生街北段为粮食市场,故衣市巷为故衣和土织布市场,草市巷为牲口草料市场,南塘巷为山货药材市场。农村的黄家屯、圣店、秦桥、小石、仓渡、永乐、长收、丰隆、白道等市场因规模小,不能满足交换需要,逐渐被就近的大市场代替而衰落,龙背、青龙、花园3 个市场又逐渐兴起。1949年末,全县有市场30 个,且集与会逐步合一,统称集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