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史:晚唐时期政变与宦官集团掌控

唐史:晚唐时期政变与宦官集团掌控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王宗实将政敌王归长、马公儒等人全部处死,取得了对内廷的全面控制。僖宗在位期间最信任的宦官是田令孜。由此可见,僖宗的继位不过是宦官集团决定皇位继承权,李氏子孙充当傀儡的悲剧的再次上演。由于得到部分藩镇的支持,昭宗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由于唐代后期皇帝的废立归于宦官之手,皇帝几乎沦为宫中的囚犯。

唐史:晚唐时期政变与宦官集团掌控

五、晚唐时期

纵览宪宗朝至文宗朝,牛李党争虽然剧烈,却一直是互有胜负,进退交错。武宗一朝是完全由李党执政的时期,而宣宗朝则始终是由牛党当政,但是自宣宗以后牛李党争似乎就消失了。其实正如前面所说,外朝的牛李党争不过是内廷宦官党争的附属品,如果内廷的宦官互相合作,不再继续内斗,而是一致对外,那么就没有与外朝大臣联合的必要,而外朝大臣如果失去了内廷的支持,他们的斗争也就没有办法进行下去,不得不归于消亡,宣宗朝正是党争趋于消亡的时期。

宣宗有一次召见翰林学士韦澳,特意对他说:“我想跟你多说会话,等会你出去的时候,就说咱们在谈论诗歌。”宣宗于是拿出一首诗来做样子,有小太监端茶上来,摆好以后,宣宗命在一旁侍候的小太监赶紧下去,等到没有其他人的时候,宣宗才问韦澳说:“朕对宦官们如何?”韦澳回答说:“陛下的权威比以前高得多了。”宣宗闭上眼睛,摇着手说:“哪有,哪有,还是和以前一样怕他们。爱卿有什么办法吗?”韦澳没有来得及仔细考虑,于是随口说:“如果让大臣们来商量,就怕当年的甘露事变会再次发生,不如从宦官中选拔几个有能力又忠心的,让他们来干。”宣宗说:“这办法不行,我已经用过了,一开始提拔他们的时候,都很感恩,可是一升到高位,就和其他人一样了。”

后来,宣宗授意宰相令狐绹,让他想办法把宦官势力彻底铲除,令狐绹秘密上奏宣宗说:“对宦官,只要是犯了过错的,就加以严惩,官职出现空缺的,也不要填补,这样慢慢就去除了。”可是这个奏章落到宦官手里,导致宦官集团和朝臣集团势同水火,直到昭宗时的宰相崔胤把宦官集团一网打尽,但那时候唐朝也已经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

宣宗很喜爱夔王滋,想立他为皇太子,可是按照惯例应该立长子郓王漼,宣宗考虑了很久,一直都没能确立太子。直到大中十三年(859),宣宗临死前才将夔王委托给宦官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等人。可是握有禁军兵权的神策中尉王宗实和副使丌元实不想错过这个拥立新君的好机会,于是假传圣旨,抢先立郓王为皇太子,并很快继位,是为懿宗。随后,王宗实将政敌王归长、马公儒等人全部处死,取得了对内廷的全面控制。

懿宗的继位,似乎说明宣宗末年内廷宦官之中仍然存在不同派别的斗争,但是在宦官集团之中,枢密使虽与神策中尉合称“四贵”,可握有兵权的神策中尉才是宦官集团中的老大。宣宗由于偏爱夔王,效仿之前的文宗,临死前寄希望于并无实力的枢密使,让他们去和掌控禁军的神策中尉相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得不以惨败而告终。王宗实与王归长两派实力过于悬殊,所以二者之间的竞争从一开始就胜负分明,故而可以置之不论。

其实在宣宗时期,宦官集团已经能够一致对外,与文宗时期大为不同,宦官既然团结一致,自然也就无需与外朝大臣相交结,而党争也就难以为继。虽然党争已经不再激烈,但懿宗的继位过程仍然证明了唐代皇位继承权的不固定以及宦官集团对皇位继承的操纵,懿宗亦不过是宦官集团手中的又一个傀儡而已。

咸通十四年(873),懿宗病危,神策左军中尉刘行深与右军中尉韩文约为了方便继续控制朝政,于是一同策划杀掉懿宗年长的儿子,转而立年纪尚小的第五子普王俨为皇太子,是为僖宗。由于史书记载的遗漏,我们连当时被宦官杀掉的懿宗的儿子是谁都不清楚。僖宗即位时还是个幼弱的孩子,自然缺乏理政能力,政事全部听由宦官处置。宦官们废长立幼,没有选择懿宗的长子而拥立12岁的皇子本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僖宗在位期间最信任的宦官是田令孜。僖宗自幼就由田令孜照顾起居,感情上也很依赖,甚至称呼田令孜为“阿父”,即位后便任命他做了神策军中尉。这样,僖宗朝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掌控在田令孜的手中了。(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僖宗的继位不过是宦官集团决定皇位继承权,李氏子孙充当傀儡的悲剧的再次上演。

文德元年(888),僖宗病危,群臣因僖宗子幼,拟立皇弟吉王保为嗣君,只有宦官杨复恭请立皇弟寿王杰。寿王与僖宗为同母所生,僖宗一再出奔,寿王都随从左右,僖宗也特别倚重他。于是由杨复恭倡议,奏请僖宗。此时僖宗已经不能说话,只是略微点头算是恩准了,于是在三月下诏立寿王杰为皇太弟,监军国事。当天就由中尉刘季述率禁兵迎入寿王,第二天,僖宗驾崩,遗诏命太弟嗣位,改名为敏,寿王即位柩前,又改名为晔,是为昭宗。

昭宗即位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宦官控制朝政的问题,而此时的宦官头目正是力排众议拥立他即位的杨复恭。昭宗从来没有像他哥哥僖宗依赖田令孜那样依赖杨复恭。在即位之后,昭宗立即向宰相们表明,他希望由宰相掌握朝政,宰相们于是劝告昭宗要果断地抑制宦官的势力。在支持昭宗的藩镇李茂贞和王行瑜等人的进攻下,杨复恭兵败被杀。杨复恭身前曾在一封信中抒发了对昭宗的怨恨之情,他说:“当初我不畏艰难地拥戴寿王,可是他现在却这样对我,真没想到会有这样负心的门生天子,一旦登上皇位,就要废掉我这个定策国老。”

唐代科举制度盛行,门生受到座主的提拔,感恩戴德,双方情谊深厚,在政治上往往互相支持,荣辱与共。牛李党争中牛党之所以获得最终的胜利,就与他们更善于利用座主门生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杨复恭自居为定策国老,而视皇帝为门生天子,明显是受到科举文化的影响,虽然他的比拟有些不伦不类,可是就宦官集团决定唐代的皇位继承这一层而言,实在是形象生动。

由于得到部分藩镇的支持,昭宗与宦官集团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光化三年(900)十一月,神策中尉刘季述、王仲先和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联合发动政变,将昭宗软禁,拥立太子裕为帝。为了防止昭宗逃跑,宦官们还将熔铁浇在锁上,每日的饭食则从墙角的小洞里送进去。直到光化四年,由强藩朱温授意,神策军的将领孙德昭、董彦弼等人率兵讨伐逆党,将刘季述等人诛杀,才拥护昭宗复位。然而不久之后,朱温就自立为帝,从而结束了唐朝的历史

由于唐代后期皇帝的废立归于宦官之手,皇帝几乎沦为宫中的囚犯。刘季述等人的废立之举不过是遵循多年以来的惯例,并使之扩大和趋于明显,是为唐代近三百年历史中皇位继承权不固定的最后结局。

看罢三百年波谲云诡的唐代政治史,我们不禁掩卷长思,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曾经无比强大和辉煌的大唐帝国走向灰飞烟灭呢?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早已给出了各式各样的精彩解释,正如我们在上面所看到的,愈演愈烈的唐代皇位之争和随之而来的朋党斗争所带来的恶性循环,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朝廷内外无休止的政治斗争大大地消耗了中央政府的权威与实力,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每况愈下,以至于无。唐王朝终于在烽烟四起、众叛亲离的一片混乱之中走到了尽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