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走上健康长寿之路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走上健康长寿之路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密切相关。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淋巴细胞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有关。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走上健康长寿之路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系统疾病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 卢向东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它的英文名称是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ylori,很多胃病患者的胃镜报告或其他化验单上可以见到H.pylori检测的阳性结果,对此很多人还不是很了解,经常会向医生咨询它的有关问题,想了解幽门螺杆菌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开始人们并不知道它和疾病之间有什么联系,近20多年来才确定它与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是慢性胃炎、溃疡病、MALT淋巴瘤、胃癌等疾病的主要病因。

一、幽门螺杆菌的传播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不发达国家比较高,而在发达国家相对较低,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居住条件、文化习俗、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有关,经济收入低、居住密度高及不良的卫生习惯等社会因素有助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在人群中的传播。此外,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还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感染率越来越高,而与性别无明显关系。

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人类,它能在人的胃内生长和繁殖,所以说胃是它的储存源。此外有报道在猪、猫、羊、猴等动物的胃内分离出幽门螺杆菌样细菌,但动物作为人类幽门螺杆菌的传染源目前证据还不足,传播到人的方式也不清楚,所以动物是否是它的传染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条。第一是口—口途径,通过胃内容物的返流或呕吐,幽门螺杆菌可以到达口腔,存在于唾液中,尤其是牙垢斑中,使口腔成为直接或间接的传播源。口腔中存在的幽门螺杆菌,在人群中传播有几种可能。第二是粪—口途径,很多学者都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流行模式是通过粪—口途径在人群中传播,可能是通过污染水源及食物传播,这与甲型肝炎很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幽门螺杆菌不可能通过十二指肠液这一屏障而在粪便中存活,那为什么在人的粪便中能够检查出幽门螺杆菌呢?目前的推测是:大量地饮水使十二指肠液稀释;而肠蠕动过快能使它快速通过十二指肠;使用某些药物能使胆汁和胰液分泌减少,这些因素都能够造成它的侥幸存活。第三是胃—口途径,城市中的儿童的感染可能更多涉及胃—口途径。另外,幽门螺杆菌还可以经医疗器具传播,医院消化科的医务人员,特别是从事内镜检查的医务人员受感染的机会比较大,这是因为他们经常接触患者的胃液和唾液。可能有患者会问,我们做胃镜是否会感染上这种细菌?我可以告诉大家:不会的。因为一般的常规消毒及用70%酒精消毒不能清除幽门螺杆菌,而用戊二醛浸泡就能够杀灭这种病菌,我院胃镜室采用戊二醛浸泡加上活水清洗,完全可以清除它,避免患者之间的交互感染。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1.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幽门螺杆菌现已被认为是慢性胃炎活动性的主要原因,我国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出率为71%~94%,人们已经承认它可以引起两种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造成的反复的黏膜损伤使腺体消失,黏膜萎缩,导致黏膜层变薄,随着腺体消失,出现糜烂和溃疡,在此基础上出现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2.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过去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的损害因素中胃酸及胃蛋白酶是必要因素,即“无酸则无溃疡”。近年来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它可以导致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能力下降,并能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从而改变了人们对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看法。目前认为,应在“无酸则无溃疡”的基础上加上“无幽门螺杆菌则无溃疡”。

3.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确凿的证据表明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与H.pylori感染有关,如果肿瘤尚处于比较早的阶段,在密切随访下抗H.pylori治疗作为第一线的治疗,无需合并化疗、放疗外科手术治疗。所以现在有人提出了细菌致瘤、治疗感染、治愈早期肿瘤这样一个全新的又是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问题。

4.与胃癌的关系。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胃癌高发区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高发区,国外专家Co r r e a描述了胃癌发生的自然史,即正常胃黏膜→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型胃癌和弥漫性胃癌都有关,但一般认为与肠型胃癌关系更为密切。(www.xing528.com)

此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与淋巴细胞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病有关。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这些疾病多数可以得到减轻甚至治愈。

三、诊断的策略

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消化道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的诊断方法很多,常用的有6种,分为两类:一类为侵入性,需要做胃镜检查,获得胃黏膜活检组织,方法包括组织学(涂片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细菌培养、聚合酶链反应(PCR);另一类为非侵入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查、粪便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唾液抗体的检测等。基于内镜的检查更能准确判断黏膜损伤程度和类型,同时结合病理检查能够确定是否有癌前病变及胃癌等,所以采用内镜检查、内镜下的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组织学检查是比较好的选择。对于不愿接受内镜检查或感染治疗后复查的患者,可以选择粪便特异性抗原的检测和尿素呼气试验这些非侵入的方法。PCR、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临床很少采用。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适应证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具有很大危害的可传播疾病,尽管在多数情况下属于隐匿感染。现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法的复杂性和它的不良反应,使得当今全球范围的杀菌行动变得不切实际,为此制定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的共识。在我国,下列疾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治疗: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和胃癌早期切除术后,下列疾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支持治疗: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计划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淋巴细胞性胃炎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难被根除,容易复发,是其感染及相关疾病治疗的最大困难,而原发性和继发性耐药则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寻求效果好、安全、价廉、疗程短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比较推崇的是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及序贯治疗,在上述治疗方案失败后还有补救治疗方案,所有这些方法最好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五、预防

1.传染源治疗。人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主要的传染源,对带菌者及病人给予有效的治疗措施,将会降低人群的感染率。

2.切断传播途径。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粪—口途径及密切接触传播,所以个人预防传染的最有效措施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3.疫苗的应用。由于环境污染及幽门螺杆菌耐药株的出现,人群会发生再感染,因此人们希望利用疫苗来增强对幽门螺杆菌的抵抗力,其研制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被列为21世纪疫苗优先发展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