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外个人礼仪比较:探索礼仪差异

中外个人礼仪比较:探索礼仪差异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由此,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四)劝告和建议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

中外个人礼仪比较:探索礼仪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文化渊源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有着不同文化渊源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传承了千年文明的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由此,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中西方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一、中外交际语言的差异

(一)问候与告别

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常说今天天气不错啊”等等。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来作为日常打招呼的用语,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候”理解成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明在进化中不断取长补短,“吃了吗?”作为一种问候方式,作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代表词汇之一,已经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现在的我们,见面已很少再以“吃了吗?”作为问候语,而是和西方一样,用“您好”或“早上好”等按时间区分的问候语取而代之。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

()称谓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

()对待赞美

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中西方是大不相同的。

东方人以含蓄为美、谦逊为美,面对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哪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哪里哪里”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其实,这里有一个谦虚和自我肯定的区别。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被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等。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没有自谦的习惯。他们认为,一个人要得到别人的承认,首先必须自我肯定。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成绩总是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宴请的时候,主人会详尽地向客人介绍所点菜的特色,并希望客人喜欢;而被上司委以重任的时候,他们会感谢上司,并表示自己肯定能干好。

()劝告和建议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喜欢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提一些友好的建议和劝告,以示关心和爱护。但中西方人在提劝告和建议的方式上有很大区别。

中国人向朋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往往都非常直接,常用“应该”、“不应该”和“要”、“不要”这些带有命令口气的词。比如,“天气很冷,要多穿点衣服,别感冒了”“路上很滑,走路要小心”“你要多注意身体”“你该刮胡子了“你该去上班了”

西方人在向亲朋好友提建议和劝告的时候,措辞非常婉转,比如,“今天天气很冷,我要是你的话,会加件毛衣噢”“你最好还是把胡子刮了吧”一般来说,双方关系越接近,说话的语气越直接。但即使是最亲密的人之间,也不会使用命令语气。否则,会被认为不够尊重他人。

()个人隐私权(www.xing528.com)

西方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在日常交谈中,大家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这些私人问题包括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住所、经历、宗教信仰、选举等。同时,人们还特别注重个人的私人生活空间。别人房间里的壁橱、桌子、抽屉,以及桌子上的信件、文件和其他文稿都不应随便乱动、乱翻(如果需要借用别人物品,必须得到对方的许可)。假如别人在阅读或写作,也不能从背后去看对方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即使对方只是在阅读报纸或杂志。

在我国,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另外,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表示关心。

西方人在空间距离上也很在意。即使在公共场所,大家都十分自觉地为对方留出一定私人空间。比如,排队的时候他们总是习惯和别人保持1m以上的距离。

二、中外举止礼仪差异

在站、坐、行、蹲这些基本动作上,中外礼仪要求基本是一致的,但是涉及一些手势礼仪,却是各有各的不同。

()手势

手势是体态语言之一。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手势有不同的含义。在用手势表示数字时,中国人伸出食指表示“1”,欧美人则伸出大拇指表示“1”;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2”,欧美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2”,并依次伸出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表示“3”、“4”“5”。中国人用一只手的5个指头还可以表示610的数字,而欧美人表示610要用两只手,如展开一只手的五指,再加另一只手的拇指为“6”,以此类推。在中国,伸出食指指节前屈表示“9”日本人却用这个手势表示“偷窃”。中国人将右手握成拳头表示“10”,在英、美等国则表示“祝好运”,或示意与某人的关系密切。

伸出一只手,将食指和大拇指搭成圆圈,美国人用这个手势表示“OK”,是赞扬和允诺之意;在印度,表示“正确”;在泰国,表示“没问题”;在日本、缅甸、韩国,表示“金钱”;在法国,表示“微不足道”或“一钱不值”;斯里兰卡的佛教徒用右手做同样的姿势,放在颔下胸前,同时微微欠身颔首,以此表示希望对方“多多保重”;在巴西、希腊和意大利的撒丁岛,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污秽手势;在马耳他,则是一句无声而恶毒的骂人语。

中国人表示赞赏之意,常常跷直大拇指,其余四指蜷曲;跷起小拇指则表示蔑视。日本人则用大拇指表示“老爷子”,用小拇指表示“情人”。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跷起大拇指是拦路要求搭车的意思。在希腊,跷起大拇指却是让人滚蛋的意思,所以,千万不要用这种方式来赞美希腊人,否则一定会闹出笑话来的。

在英美等国,以“V”字形手势表示“胜利”、“成功”;在亚非国家,“V”字形手势一般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东西。

在欧洲,人们相遇时习惯用手打招呼。正规的方式是伸出胳膊,手心向外,用手指上下摆动。美国人打招呼是整只手摆动。如果在欧洲,整只手摆动表示“不”或“没有”之意。在希腊,一个人摆动整只手就是对旁人的污辱,那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总之,与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交往,需懂得他们的手势语言,以免闹出笑话,造成误解。

()亲热爱抚

长辈对晚辈、成人对小孩常会拍拍肩膀及抚摸其头顶表示爱抚之意。抚摸头顶的方式在国外使用要留心当地的习俗,泰国把抚摸头顶视为巨大的侮辱。若是上级对下级表示亲近时,会拍拍对方的肩头。

()告别

欧美人常以“拥抱”、“亲吻”来表示告别之情。英格兰人道别时,常横向挥手。法兰西人却竖向挥手,日本人却是以鞠躬告别,中国人一般习惯挥手再见。

三、中外服饰仪表礼仪差异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穿白衬衫打领带,穿黑色的皮鞋。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与西方并无二致。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服装色彩的选择上,西方人比较大胆活泼,中国人则相对保守。日常服装选择上,西方人更注重舒适、休闲,而中国人更注重款式、质地。

在仪容仪表上,西方人更重视修饰,职业或社交场合,女士没有化妆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