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荣古今名人-李敬修:大善人的故事

万荣古今名人-李敬修:大善人的故事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十三章大善人李敬修在河东各县,在陕西、甘肃、宁夏诸省的老一辈人中,每提到山西万泉县的李善人,无不交口称赞。济危扶困,救济灾民,更是李敬修一贯倡导的作风。敬修和堂弟商量后,共同出资出粮,盘炉建灶,解决了村民的食宿问题,渡过了这场灾难。第二天,卖炭老汉在店主引荐下,拜见了李善人,李善人问明情况,就叫家人帮卖炭老汉把车拉到薛家木匠铺,为他换了车轴,费用记到李家账上,还送了他路费和干粮。

万荣古今名人-李敬修:大善人的故事

第二十三章 大善人李敬修

在河东各县,在陕西、甘肃、宁夏诸省的老一辈人中,每提到山西万泉县的李善人,无不交口称赞。

李善人,学名敬修,字省吾,又字永卿,号慎斋,生于清咸丰二年(1852)。生性纯朴善良,待人厚道,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胞弟敬义英年早逝,丢下一子一女,他视如亲生,将其抚养成人,供其上学,教其做人理家。堂弟敬伦,自幼失去父亲,他视如亲兄弟一般,在生活学习上倍加关照。敬修有一姐姐,出嫁后不久病亡,姐丈续娶一女,他对待续姐像亲姐一样敬重关爱。

李敬修从小拜王鹤汀先生为师,他尊师爱友,从那里学习了许多知识。其后又考取廪生,遍交四方名士,学识大长。

他重视后辈教育,先后聘请本县的田孟行、陕西合阳的谢季诚、薛厚庵等学识渊博之士,教育子侄潜心学习朱程学说,并请冯鳞之教孩子们学习八股文

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兴起办学校。他顺乎潮流,适应时代,把子侄们送到省城太原学堂学习。第二年,山西省选派学生出国留学,他对西方文化感到新鲜,积极筹资,送长子道行和侄儿道荣到英国留学。

他还重视对家乡人才的培养。他们家独资在阎景村建立了一所学堂,房舍整齐,设施完善,使村内寒家子弟都能就近读书。每年还为学校赞助30元经费。陕西三原建立朱文公祠,他听后高兴地说:“倡兴正学,正是我一生的心愿。”遂施50金。他疾恶扬善,对家境贫困的寒士,不时予以接济。有一个参加乡试的秀才,死在省城,无钱装殓。他知道后就筹集资金,为其买好棺板,将其装殓,并亲自将灵柩送到其家里安葬。(www.xing528.com)

封建社会,重男轻女,不让女子读书识字。而李敬修则在近族妇女中倡导读书识字,教她们读《列女传》、《女四书》之类书籍。尽管这些书籍内容都是用封建礼教约束妇女的行动,禁锢了她们的思想,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使她们能识字读书,享受到人类文明的成果。

济危扶困,救济灾民,更是李敬修一贯倡导的作风。清光绪二十年(1894),一场暴雨,使孤山洪水滚滚而来,把阎景村地处低洼之房,悉数淹没,其中大多数人跑到高庙处躲灾。敬修和堂弟商量后,共同出资出粮,盘炉建灶,解决了村民的食宿问题,渡过了这场灾难。光绪二十六年,天旱无雨,田野枯干,老百姓无粮糊口。敬修又和敬伦共同拿出数十石粮接济贫苦百姓;还拿出500块银元赈济薛店村族人中的贫困者。平时,对薛店村和阎景村的贫苦困难户,遇到红白喜事,不是送钱就是送粮。对家寒无力买棺板的人,他总着家人先送一副棺板。凡村里埋人,特别是遇到雪雨天,他就让家里长短工全部出动,为其抬棺送葬。

民国初年,乡宁县有一卖炭的老汉,经常赶车到汾南卖炭。那天在阎景卖炭途中,车轴忽断,无法行走,只好将炭贱卖,所得不够修车钱。眼看天黑了,又飘起雪花,无奈只好把牛牵到骡马大店过夜。店主看见他愁眉不展,问其情由,老汉将情况如实说了一遍。店主笑道:这点事好办,你明天到东沟找李善人,他会帮你解决。卖炭老汉说:我虽常听说李善人大名,可我们非亲非故,又素不相识,我怎么好意思麻烦人家。店主说,李善人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过往商客,只要你上门,他不会让你空手而回。

第二天,卖炭老汉在店主引荐下,拜见了李善人,李善人问明情况,就叫家人帮卖炭老汉把车拉到薛家木匠铺,为他换了车轴,费用记到李家账上,还送了他路费和干粮。

李家的商业到敬修这一辈,正如日中天。他经营的门道也没有什么特别法术,唯有以诚信和礼貌待人。他对待掌柜和伙计都讲究礼貌,对店铺中人员,凡遇婚丧大事,总是给以接济。如遇灾荒之年,则携款酌情赈济,所以大伙都把商店当成自己的家,同心同德,风雨同舟。也因此,李家生意兴隆旺盛。

按照清朝惯例,清政府曾赠他奉政大夫,蓝翎提学。光绪庚子年又捐赠通判,分发河南,但终未补缺,只能空享其名。民国初年,敬修被推举为省议会议员,后议会解散,他在家待了5年。待议会复设,召他赴任时,他却染病卧床,不久赍志而殁,时在民国6年(1917),享年66个春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