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犍陀罗佛教艺术,全面解读!

犍陀罗佛教艺术,全面解读!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艺术发展史来看,犍陀罗佛教艺术应当是指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佛教思想内容相结合的产物,而这种相结合的产物的产生地即在犍陀罗,因此称为“犍陀罗佛教艺术”。犍陀罗佛教艺术作品残留于世间的数量不少,不仅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而且在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主要博物馆都有收藏,此外还有相当部分在个人收藏中。现存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主要是雕刻作品,有圆雕和浮雕,以浮雕为主,所用材质大部分是岩石,还有少量金属作品。

犍陀罗佛教艺术,全面解读!

犍陀罗是中亚古国之一,其地理位置大约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境内北方之白沙瓦及其附近地区。

犍陀罗佛教艺术,就是犍陀罗地方产生的佛教艺术。从艺术发展史来看,犍陀罗佛教艺术应当是指希腊的雕刻艺术与印度佛教思想内容相结合的产物,而这种相结合的产物的产生地即在犍陀罗,因此称为“犍陀罗佛教艺术”。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又写作“健驮逻”、“健陀逻”或“乾陀越”等,其意思是香遍、香行、香林。古代人们认为这个地方是“香气四溢”之处,于是称之为“犍陀罗”。

犍陀罗位于中亚交通要道上。在公元1世纪时,犍陀罗由为月氏族贵霜王朝所统治。到了公元2世纪时,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继位,佛教在迦腻色迦王统治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迦腻色迦王的扶持下,贵霜王朝曾经举行过佛教历史上的第四次经典结集。在公元2世纪至5世纪期间,犍陀罗曾是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的重地,但也是大乘佛教流传的地区。公元7世纪时,中国著名的佛教学者玄奘法师去印度时,还在犍陀罗见到许多佛教遗迹

犍陀罗风格弥勒菩萨立像

贵霜王朝时期弥勒菩萨立像,在巴基斯坦出土,典型的犍陀罗风格雕像。犍陀罗风格菩萨像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持净水瓶的弥勒菩萨,其余皆为泛指的菩萨。菩萨面庄严,有胡须、高鼻梁,上身未着衣,下身着裙,肩部和臂腕部有多重装饰。发式复杂多样,发间有装饰。多数头有光环,或立或坐。(www.xing528.com)

犍陀罗佛教艺术融合了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艺术而发展起来,有其独特的风格,不仅在佛教艺术发展史上,而且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都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犍陀罗艺术经由西域传到中国,后来又从中国传到日本,对中国和日本的早期佛教艺术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发展与犍陀罗佛教的兴起和发展是同步的,其初步发展阶段大约在公元后1世纪中叶开始,至公元2、3世纪,即迦腻色迦王及其以后的一段时期最为盛行,到公元5世纪前半叶开始衰败,至5世纪中叶基本结束。

菩提树下说法浮雕

犍陀罗佛教造像的题材,单尊的较为单纯,一般为佛陀像、出家前的释迦太子像、弥勒菩萨像、思惟菩萨像等。成组的故事性石雕题材则充满了戏剧性,各种佛传和本生故事是当时极受欢迎的题材,入胎、悟道出家、降魔、说法、涅等所谓八相成道,还有许多佛经故事都能在石雕上看到。

犍陀罗佛教艺术作品残留于世间的数量不少,不仅在巴基斯坦和印度,而且在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主要博物馆都有收藏,此外还有相当部分在个人收藏中。现存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主要是雕刻作品,有圆雕和浮雕,以浮雕为主,所用材质大部分是岩石,还有少量金属作品。题材主要都是佛教内容,例如以佛陀像为首的佛教诸尊像,以及大量的佛传图,此外还有一些纯装饰的纹样图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