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说形象的动态构成方式及与姊妹体裁的不同

小说形象的动态构成方式及与姊妹体裁的不同

时间:2023-1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说在前面讲述《变形记》的故事梗概时不难看出,这篇小说的情节主干,是沿着时间进程、事态发展连贯而成的。总之,与小说运动形态的连贯式截然相反,几乎处在艺术表现的另一端,诗歌的形象运动方式呈飞荡式。可以说,散文形象的基本运动方式呈散跳式。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在艺术形象的动态构成方式这一视角上,散文与姊妹体裁的第三种不同:

小说形象的动态构成方式及与姊妹体裁的不同

3.动态构成方式

绘画、雕塑摄影艺术品种,因为无时间流程,所以被称为“瞬间艺术”。文学形象则不然,它总是由一段段、一幅幅,乃至一帧帧的艺术形象画面变化、发展、流动而成。体裁不同,形象的动态构成方式也就各异。

小说

在前面讲述《变形记》的故事梗概时不难看出,这篇小说的情节主干,是沿着时间进程、事态发展连贯而成的。就此,是否可以说,小说的艺术形象运动呈连贯式进行呢?

严谨起见,不妨再深入到情节局部,看一看格里高尔“初为大甲虫”的那一截描述:

格里高尔梦中醒来、发觉自己变成大甲虫后难以置信的惊恐→格里高尔本能地按惯性去上班、从而拉开一个推销员的劳碌生存图像→家人对格里高尔迟迟不肯露面的反常情形焦急不安、再三叩门询问→正在格里高尔竭力挣扎时,秘书主任登门→格里高尔在众人的恳求鼓励下终于敞门亮相:结果母亲昏倒,父亲憎恶,秘书主任仓皇离去。在父亲无情的嘘赶中,惊慌失措的格里高尔被夹在门上流血晕厥。

就“初为大甲虫”这一局部情节来看,场景细节附着于时间与事件的始末,一环扣一环,细针密缕,也呈连贯式。

至此可小结一下,《变形记》这个小说典型表明:小说形象的基本运动形态呈连贯式。

把思路敞开一点又可以看到,运用传统技法完成的小说,形象流程相对呈现出步步为营的递进,形象画面之间的黏合比较密切,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频率、变化幅度相对也不太剧烈。总之,连贯性表现得较为充分、较为醒目。就是在一些用现代手法写成的小说里,如时空变幻得叫人眼花缭乱的意识流小说,其实也能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连贯过程——如果我们把作者任意切割、缝合过的时空,在阅读想象中有意还原成生活流、还原成事件原生态的话。

诗歌

在里尔克的《诗人》片断里,每行诗都出示了不同的诗歌意象,前面我们曾称之为形象颗粒。

我们注意到,在诗歌里,形象颗粒之间既没有时间串索去串,也没有一个流动的空间过程可以依附。而且,形象颗粒之间的变化节奏之快、跌宕幅度之大,颇有飞荡之势。

朦胧诗以来五颜六色的现代诗,这一点尤其被强化。如在新时期文学中有过广泛影响的舒婷诗作《童话诗人》——“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笔路忽而天上、忽而地下,忽而实、忽而虚,形象颗粒的更迭变换较传统诗歌要频繁许多。

总之,与小说运动形态的连贯式截然相反,几乎处在艺术表现的另一端,诗歌的形象运动方式呈飞荡式。(www.xing528.com)

散文

在艺术形象的动态构成方式这一分水岭下,小说呈连贯式,诗歌呈飞荡式,散文呢?

还是让叙事散文《送行》来说话:

《送行》的主干内容,该是车站月台的那一幕——含泪依依惜别的送别人与远行人竟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这动人的送行,原不过是一场金钱交易,是一种为了博得车警尊敬、抬高游客身价、填补旅途孤独感的演戏。

如果用《变形记》那样的小说手法组织形象,恐怕就要踩住一条贯穿线直奔主体内容、步步为营地指向核心场面了。

然而散文不。散文有自己的路数。《送行》的笔路似闲庭信步。头一、二、三、四自然段,是笔法很活、很跳的概述,虽牵涉送行,却与主体场面没有时间、空间、因果上的联系。接下来,文中的“我”颇沉得住气地描述了另一种送行场面——朋友们真情送别,谁知到了火车启动之前的月台上,却掉进极力打哈哈、挨时间的尴尬境地。这么一大段,若从小说眼光看,该算闲笔,该可有可无。但在散文当中,却是撑开题旨内涵,使文章境界更宽更厚的上好笔触。《送行》都快写到一半光景了,这才叫主角登场,才肯让正经八百的材料出来亮相。而末了,笔力则又落在“我”对这种情感异化的冷嘲热讽上。

这便是散文《送行》。它不恪守时间空间上的具体实在性,不以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主角人物贯穿始末。它的笔路如闲云野鹤,这儿紧锣密鼓一阵儿,那儿蜻蜓点水一回;东边一待,西边一逛,只要与整体氛围相谐,只要走在题旨神韵上,散也罢,跳也罢,全由了文笔的兴致。

可以说,散文形象的基本运动方式呈散跳式。

既然是散跳式,那么,在描述过程中,自然不在乎情节框架是否完整,过程推进是否谨严;自然会有意拆掉一些过渡性场面细节,从而在段与段、层与层、甚至形象颗粒之间断裂出一些空隙;自然注重对那些有亮色的段、层、颗粒进行强化,然后由题旨意味凝成整体形象。

一般说来,叙事散文的散跳相对要平稳一些,形象片断多围绕某一事态流程、某段人物经历加以筛选,片断与片断之间不大有过于频繁剧烈的断裂。比如萧红《商市街》的系列篇章,往往沿着某一段经历体验展开,笔路既散又稳。

抒情散文,尤其与散文诗难解难分的那一类抒情散文的散跳,则是东征西讨、纵情恣肆。如中国大陆新生代散文的先驱性代表人物曹明华的《魔鬼的想象》,通篇由既无过程联系也无因果关系、跨度颇大的三个人物的三种遭际构成。

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在艺术形象的动态构成方式这一视角上,散文与姊妹体裁的第三种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