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禅宗机锋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禅宗机锋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机锋」,或「斗机锋」,是禅宗因人因时因地而进行的一种宗教神秘主义的教学方法。这也就是所谓「对病施药」。按照禅宗所说,机锋的运用应是自然的,因人而异的,最终目的是要直觉禅的深意,人人都去成佛作祖。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弟子提出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激烈的机锋,它可以是哲理性的、谜语式的,乃至相当乏味或无聊的。所以,并非所有机锋都能加以分析、解释。

禅宗机锋的含义及运用方法

所谓「机锋」,或「斗机锋」,是禅宗因人因时因地而进行的一种宗教神秘主义的教学方法。有时对同一问题作出不同的回答,有时对不同问题作出相同的回答,有时对提出的问题不作直截了当的回答,而是以种种反理性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就是所谓「对病施药」。

禅宗自称释迦牟尼教外别传,以心传心,所以他们把师徒之间在动作行为或言语上的相互默契看做参学的究竟。起初一般采用隐语、比喻、暗示等方式,故弄玄虚,以曲折隐晦的办法绕路说禅,如当年怀让以“磨砖不能成镜”启发道一放弃坐禅,而道一又以类似说教引导慧海发见自心佛性。后来进而发展为拳打脚踢,棒喝交加。下面试举几例予以说明。

僧问:“如何是吹毛剑?”师答:“骼”。问者以为用无比锋利的般若智慧之剑可以斩断一切烦恼(这是传统大乘佛教的基本观点),就好像以最锋利的钢剑,只要把毛发向它的刃上吹去,毛发便立时而断。但是骨骼根本无毛,所以纵然有吹毛立断的利剑,也无处可施其能。这是说,从禅宗角度看,本来无菩提可证,无涅可得,一切执著都有害无益。

敦煌莫高窟103窟 《维摩诘图》

图中维摩诘手拿麈尾,身体微微前倾,双眉凝结,双目炯炯有神,须发奋张,毛根出肉,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老者形象。

僧问:“不起一念,有过无过?”师答:“须弥山。”禅宗反对任何固定的、肯定的认识,如果有人把“不起一念”作为精神解脱的原则看待,执著于“不起一念”,其实这个“不起一念”的念头本身也是错误的(过、过失)。“须弥山”,佛经中经常讲到的最大的山,据说高84000由旬(由旬,古印度计算距离的单位,1旬约30里)。意思是说,即使不起一念,其过仍须像须弥山一样的大。正确的成佛道路应该是毫无计较、纯任自然,所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www.xing528.com)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答:“面南看北斗。”北斗在北,只能向北看,面南当然看不到。但是,一旦回过头来,北斗又恰在当面。禅宗主张神秘的内心反省功夫,“面南看北斗”就是这意思。至于“佛法大意”,禅宗认为是根本不存在的,释迦牟尼一生没有说过一个字,所以你若执著“佛法”,就必然放弃内心反省,忘了自心佛性。

僧问:“如何是佛?”师答:“麻三斤。”这似乎是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但其用意十分清楚。那就是要把禅僧的一般思路挡回去,令他引起反照,反照自己成佛的本源。每个人本来是佛,只是没有发现罢了。类似的机锋如: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答:“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问:“如何是佛心?”答:“镇州萝卜重三斤”。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坐久成劳”,或答“板齿生毛”,或答“一寸毛重九斤”,或答“待洞水逆流,即向汝道”。如是不一而足。

按照禅宗所说,机锋的运用应是自然的,因人而异的,最终目的是要直觉禅的深意,人人都去成佛作祖。作为教育方式的一种,弟子提出的问题本身也是一种激烈的机锋,它可以是哲理性的、谜语式的,乃至相当乏味或无聊的。禅师的回答有深刻的,能起到令弟子反照、省悟的作用,也有禅师因水平不及弟子,却又不愿丢失面子,便故意作态。所以,并非所有机锋都能加以分析、解释。

五祖寺昆虚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