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慧宗杲:忠义之心在禅宗的重要性

大慧宗杲:忠义之心在禅宗的重要性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宋之际的禅宗代表人物大慧宗杲除了提倡看话禅,还提出「忠义之心」说。宗杲去世后,张浚在为他所撰的《塔铭》中称颂说:“师虽为方外士,而义笃君亲,每及时事,爱君忧时,见之词气。”宗杲把自己的宗教实践与忠君爱国的世俗理想密切配合,深刻反映了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对佛教的影响;为了迎合世俗生活的实际需要,佛教在宋代已直接把忠孝节义当做自己教义的组成部分。

大慧宗杲:忠义之心在禅宗的重要性

两宋之际的禅宗代表人物大慧宗杲除了提倡看话禅,还提出「忠义之心」说。他认为,佛教徒也应该与世俗忠义之士一样,具有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他把学佛与忠君并论,把禅教的菩提心与儒家的忠义心并提。

宗杲说:“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但此心与义相遇,则世出世间,一网打就无少无剩矣。”又说:“未有忠于君而不孝于亲者,亦未有孝于亲而不忠于君者,但圣人所赞者依而行之,圣人所呵者不敢违犯,则于忠于孝,于事于理,治身治人,无不周旋,无不明了。”他宣称:“予虽学佛者,然爱君忧国之心与忠义士大夫等,但力所不能而年运往矣。”(《大慧语录》卷24)宗杲去世后,张浚在为他所撰的《塔铭》中称颂说:“师虽为方外士,而义笃君亲,每及时事,爱君忧时,见之词气。”

大慧宗杲手札

事实上,宗杲也确曾在他的禅僧生涯中实践过“忠君忧时”的思想。据《宋史·张九成传》说:“先是,径山僧宗杲,善谈禅理,从游者众,九成时往来其间。桧恐其议己,令司谏詹大方论其与宗杲谤讪朝政,谪居南安军。”张浚《塔铭》也记载说:“(宗杲)所交皆俊艾,当时名卿如侍郎张公子韶(九成)为莫逆友,而师亦竟以此遇祸。盖当轴者恐其议己,恶之也。毁衣焚牒,屏居衡州凡十年,徙梅州五年。”张九成曾因在朝中论灾异时政,迕及权相秦桧,又赞同赵鼎反对和金之议,受秦桧妒恨,被弹劾落职。宗杲与张九成交游,不愿阿附秦桧,也就同样成为秦桧打击对象。这件事的直接原因是所谓“神臂弓事件”。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张九成至径山拜访宗杲,语及“神臂弓”(克敌象征),《云卧书》说:“今山僧(宗杲自称)却谓侍郎(九成)禅为‘神臂弓’。未免以偈见意曰,‘神臂弓一发,穿过千重甲。仔细拈来看,当甚臭皮袜’。”不久,“侍郎遭台评,被及教师(指宗杲)有衡阳之行。盖是时朝廷议兵,而‘神臂弓’之论,颇纷纭。”可见,宗杲曾有意识借“神臂弓”以发挥,而秦桧也确认这是在影射自己反战求和。宗杲被流放衡州、梅州十五年,僧俗追随如初,“虽死不悔”。可见他在当时人们心目中也是一位具有民族感情的爱国僧侣。(www.xing528.com)

杭州六和钟亭

六和钟声自古是杭州一景。据传,北宋时武松在随宋江镇压方腊起义后,在钱塘江边听闻六和钟声,遂削发出家,高寿而终。

宋以前儒家讲孝,重点在“移孝为忠”,忠孝问题落实到对君主的绝对服从,但从宋代开始,“忠君”与“爱国”往往相提并论。在宋代,无论是正统的理学家(如程朱),还是理学内部的反对派(如陈亮、叶适),都视忠君爱国为做人的最高标准。佛教向来以脱世离俗,与世事无缘标榜,僧侣既已出家,以释为姓,也便割断了与父母的联系,不受世俗伦理观念的约束。宗杲把自己的宗教实践与忠君爱国的世俗理想密切配合,深刻反映了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对佛教的影响;为了迎合世俗生活的实际需要,佛教在宋代已直接把忠孝节义当做自己教义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