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斯大:儒学家与忠义之士

万斯大:儒学家与忠义之士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略)《清史稿·儒林二》:万斯大,字充宗,鄞县人。斯大治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斯大性刚毅,慕义若渴。明臣张煌言死后,弃骨荒郊,斯大葬之南屏。父执陆符死,无后,斯大为葬其两世六棺。充宗讳斯大,吾友履安先生之第六子也。

万斯大:儒学家与忠义之士

《清儒学案》卷三十四《鄞县二万学案上》:悔庵诸子,咸以显学知名于世。南雷恒叹,浙东门风之雄,莫过万氏。充宗一意治经,长于《春秋》、“三礼”。其治《春秋》,多以礼释,犹高密之用礼注《易》笺《诗》,不失汉儒家法。季野入京,人重其史学。洎为传是纂《礼经通考》,又以其余为《丧礼疑辨》、《庙制折衷》,乃知其故深于经。盖庭闻师说,昆季同之,群从衍之,仍世相传,屹然为万氏学焉。(下略)

清史稿·儒林二》:万斯大,字充宗,鄞县人。父泰,明崇祯丙子举人,与陆符齐名。宁波文学风气,泰实开之。以经史分授诸子,使从黄宗羲游,各名一家。斯大治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其为学尤精《春秋》、“三礼”。于《春秋》则有专传论世、属辞比事、原情定罪诸义;于“三礼”则有论社、论禘、论祖宗、论明堂泰坛、论丧服诸义;其辨正商、周改月改时,周诗周正,及兄弟同昭穆,皆极确实。《宗法》十余篇,亦颇见推衍。答应谦书,辨治朝无堂,尤为精核。根柢“三礼”,以释“三传”,较宋、元以后空谈书法者殊。然其说经以新见长,亦以凿见短。置其非,存其是,未始非一家之学。斯大性刚毅,慕义若渴。明臣张煌言死后,弃骨荒郊,斯大葬之南屏。父执陆符死,无后,斯大为葬其两世六棺。所著有《学春秋随笔》十卷、《学礼质疑》二卷、《仪礼商》三卷、《礼记偶笺》三卷、《周官辨非》二卷。康熙二十二年,卒,年六十。

《清史列传·儒林传下一》:……康熙二十二年,卒,年五十一。[1]

黄宗羲《南雷文定》卷八《万君斯大墓志铭》:“五经”之学,以余之固陋,所见传注,《诗》、《书》、《春秋》皆数十家,“三礼”颇少,《仪礼》、《周礼》十余家,《礼记》自卫湜以外亦十余家,《周易》百余家,可谓多矣。其闻而未见者尚千家有余,如是则后儒于经学可无容复议矣。然《诗》之《小序》、《书》之今古文、“三传”之义例至今尚无定说。《易》以象数、谶纬晦之于后汉,至王弼而稍霁,又以老氏之浮诞,魏伯阳、陈抟之封气晦之,至伊川而欲明,又复以康节之图书先后天晦之。《礼经》之大者,为郊社、禘祫、丧服、宗法、官制,言人人殊,莫知适从。士生千载之下,不能会众以合一,由谷而之川,川以达于海,犹可谓之穷经乎?自科举之学兴,以一先生之言为标准,毫秒摘抉,于其所不必疑者而疑之,而大经大法反置之而不道。童习自守,等于面墙。圣经兴废,上关天运。然由今之道,不可不谓之废也。此吾于万充宗之死,能不恸乎?充宗讳斯大,吾友履安先生之第六子也。其家世详余先生志中。充宗生逢丧乱,不为科举之学,湛思诸经,以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何谓通诸经以通一经?经文错互,有此略而彼详者,有此同而彼异者,因详以求其略,因异以求其同,学者所当致思者也。何谓悟传注之失?学者入传注之重围,其于经也无庸致思,经既不思,则传注无失矣。若之何而悟之。何谓以经解经?世之信传注者过于信经。试拈二节为例。八卦之方位载于经矣,以康节“离南坎北”之臆说,反有致疑于经者。“平王之孙,齐侯之子”,证诸《春秋》,一在鲁庄公元年,一在十一年,皆书王姬归于齐。周庄王为平王之孙,则王姬当是其姊妹,非襄公则威公也,毛公以为武王女、文王孙,所谓平王为平正之王,齐侯为齐一之侯,非附会乎?如此者层见叠出。充宗会通各经,证坠缉缺,聚讼之议,涣然冰泮。奉正朔以批闰位,百注遂无坚城,而老生犹欲以一卷之见申其后息之难,宜乎如腐朽之受利刃也。所为书曰《学礼质疑》二卷、《周官辨非》二卷、《仪礼商》二卷、《礼记偶笺》三卷。初辑《春秋》二百四十卷,烬于大火,复辑,绝笔于昭公,丁灾甲阳,草各一卷。其间说经者居多。《万氏家谱》十卷。噫,多矣哉! 学不患不博,患不能精。充宗之经学,由博以致精,信矣其可传也。然每观古人著书,必有大儒为之流别,而后传远,如蔡元定诸书,朱子言造化微妙,唯深于理者能识之。吾与季通言而不厌也,故元定之书人皆敬信。陈澔之《礼记集说》、陈栎之《礼记解》,吴草庐曰:“二陈君之说礼,无可疵矣。”故后皆列之学官。自蕺山先师梦奠之后,大儒不作,世莫之宗,墙屋放言,小智大黠,相煽以自高,但有讲章,而无经术。充宗之学,谁为流别?余虽叹赏,而人亦莫之信也。充宗为人刚毅,见有不可者,义形于色,其嗜义若饥渴。张苍水死国难,弃骨荒郊,充宗葬之南屏,使余志之。《春秋》野祭,盖不异西台之哭焉。父友陆文虎,甬中所称陆万是也。虎文无后,两世之丧,皆在浅土,充宗葬其六棺,凡所为皆类此,不以力绌只轮而自阻也。崇祯癸酉六月六日,其生也;康熙癸亥七月二十六日,其卒也。娶陆氏。子一人,诸生,经能世其学。充宗之卒,余许铭其墓,以郑禹梅之《跛翁传》尽其大指,故阁笔者久之,而经累请不已,又二年,始克为之。

阮元《儒林传稿》卷二、《两浙轩录》卷七、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三十二、唐鉴《学案小识》卷十二《经学学案》、徐鼒《小腆纪传》补遗卷六十九、穆彰阿《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九十三、《(乾隆)鄞县志》卷十七、《(民国)杭州府志》卷一百七十、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四十皆有传,存目。

黄宗羲《南雷文定》卷一《学礼质疑序》:六经皆载道之书,而礼其节目也。当时举一礼,必有一仪,要皆官司所传,历世所行,人人得而知之,非圣人所独行者,大而类禋巡狩,皆为实治,小而进退揖让,皆为实行也。战国、秦、汉以来,相寻于干戈智术之中,佥以为不急而去之。数百年之耆旧既尽,后生耳目不接久矣。汉儒煨烬之余,掇拾成编,错陈午割,得此失彼,又何怪其然乎?郑康成最号通博,而不知帝王大意,随文附会,辄形笺传。有宋儒者继起,欲以精微之理该其粗末,三代之弥文缛典皆以为有司之事矣。朱子亦常修《仪礼》经传,不过章句是正,于其异同淆乱,固未弹驳而使之归于一也。其时唐说斋创为经制之学,茧丝牛毛,举三代已委之刍狗,以求文、武、周公、成、康之心,而欲推行之于当世。薛士隆、陈君举和齐斟酌之为说,不皆与唐氏合,其源流则同也。故虽以朱子之力,而不能使其学不传,此尚论者所当究心者也。吾友万充宗为履安先生叔子,锐志经学,六经皆有排纂,于“三礼”则条其大节目,前人所聚讼者,甲乙证据,摧牙折角,轩豁呈露,昌黎所谓及其时而进退揖让于其间者也。此在当时顾人人所知者,于今则为绝学矣。不谓晚年见此奇特。其友魏方公为之先刻数卷,充宗以为质疑者,欲从余而质也。余老而失学,群疑填膈,方欲求海内君子而质之,又何以待质充宗,亦姑以其所得,参考诸儒,必求其精粗一贯,本末兼该,凿然可举而措之,无徒与众说争长于黄池,则所以救浙学之弊,其在此夫。

万斯大《学礼质疑序》:《学礼质疑》者何?大自丁未学礼以来,心有所疑,取其大者,条而说之,而质之吾师梨洲先生者也。始大请于先生曰:“学《礼》有疑,求之《注疏》而不得,求之唐、宋以来诸儒而又不得,以经说礼,其可乎?”先生曰:“然。”又请于先生曰:“ 《易》、《书》、《诗》、《春秋》而下,《左》、《国》、《公》、《穀》去古为近,可择而取也。外此如《汲冢竹书》之类,非古而托之于古,附会多而确据少,置而不道其可乎?”先生曰:“然。”大于是首取《戴记》诸篇相对,次取《仪礼》与《戴记》对,次取《易》、《书》、《诗》、《春秋》及《左》、《国》、《公》、《穀》与二礼对。见其血脉贯通,帝王制度约略可考。用因所得,窃著于篇。因叹礼之为礼,发为恭敬辞让之心,而将之以俎豆玉帛,行之以登降拜跪。在淳古之世,人皆学礼,毋或自外,然犹恐其徒习乎末,而不得其原。故又戒之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于乎先王之礼教如此。三代而降,圣人不作,礼制废阙,义固不明,数亦难考,赖《仪礼》、《礼记》稍存一二大概,而诸经诸传有可以旁通而互见者。先儒立说,不能通贯,往往拘文牵义,杂以谶纬。又其陋者,于周说穷,即推为殷、夏。就其所见,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得乎此而不可通乎彼。嗟乎! 礼数之未知,何足以明礼义?大不自揣,私谓礼教宏深,学者务使《礼经》与诸经传逐节关通,如大海之潮,百川支港,周流灌注,从是而求之,庶有以得乎恭敬辞让之原,而因以见先王制礼之意焉。[2]

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二十三《春秋辑传序》:《春秋》笔削之旨,如高山深谷,不易窥探,故有为“三传”之所不得,而啖、赵见之者,有为啖、赵之所不得,而宋、元诸家迭相诘难而见之者。甚矣夫会通之难也。往者,姚江黄征君以经学大师倡教浙东西之间,尝欲推广房审、权曾稑、卫湜诸君之绪,大修群经,而首从事于《春秋》,先令其徒荟萃大略,辑为丛目,只篇首“春王正月”一条,草卷至五大册,犹未定。征君笑曰:“得无为秦延君之说尚书乎?”度难以成编而止。万充宗先生者,征君之高弟也,不以为然,退而独任其事,取其重复者,去之,繁芜者删之,分别门户,芋区而爪畴,辑成二百四十卷。一夕为大火所烬,征君为之怅然。时先生方纂《礼记解》,既毕,复重辑之,而先生已病,犹矻矻不倦,至昭公而绝笔。方易箦时,顾左右而言曰:“吾魂魄中不了季武子立后一事,仿佛刘原父权衡在目前也。”呜呼,士为科举之学,遗经长束高阁,官羊市饼,总不识为何物。先生竭膏肓之力,继之以死,可谓志士也已。故征君为先生作哀词,拟之于宗汝霖之呼渡河。先生之书卷帙既繁,尝令嗣子九沙编修,辑其自得之言,为《学春秋随笔》四卷,已行于世。岁在己酉,予从编修借抄全本,归安姚世钰欲使予续成之。予曰:“昔林少颖解《尚书》,于《洛诰》而下未备。东莱补之,自《秦誓》以逆泝焉。至今两家之书皆孤行,而实合璧也。顾予何人,敢援东莱之例?无已,请以俟诸异日。”因即书以为序。

陆嘉淑《礼记偶笺序》:万子充宗作《学礼质疑》,四方之士争传诵之,以为薛士隆,陈君举不及也。已复著《礼记偶笺》及《仪礼商》、《周官辩非》诸书。勾稽穿穴,考同订异,往往栉比字句之微,爬搔疏证,以发古人之覆,真足为先儒之诤友焉。嘉淑每读其书,未尝不叹其参订之详,思虑之细,裁识之精,卓然度越于寻常也。……顾充宗尝著《春秋说》百余万言,裒然成集矣,不戒于火。而“三礼”则散文别帙,散为数书,盖其疏麟经也,荟蕞诸家之文,小列同异,无使絓漏而已。至于二戴之庞杂,《周官》之讹谬,正以《仪礼》之文,而或缺或隐。……窃意六经自马、郑以后,更千余年数百家之推辩,虽义理无穷,而大指已尽。今得充宗所解驳,皆先儒未发之秘,洞若观火,而了无格阂,乃知遗文剩义要自无尽,善读书者自得之,相证于千载之上,无不可也。(下略)[3]

陈光《礼记偶笺序》:古之为礼者,蕲无歉于心而后安焉。今之为礼者,蕲无异于俗而已,不计其心之安焉否也。微天下之知礼者,其孰为告之。今使告之曰:若所为悖于古之礼,则辨者必竞于辞,讷者必忿于色也。若告之曰:古礼之攸得者奚若?今礼之攸失者奚若?则智者固深喻于其心,愚者亦未必不求通于其义也,孰谓今天下之不可以礼训也。虽然,礼之不明也久矣。《檀弓》、《曾子问》诸篇,习礼者谓无禆于制举业,而未尝一寓目焉,故求穷经者,于文士之中百不得一,求知礼者,于经师之中十不得一也。余来京师,得季野万子《读礼附论》而诵之,窃服膺乎万子之知礼焉。万子谓慈母之丧三年,重父命也,父在,为母期而有祥有禫,以达子之志也——此明乎古礼之意者也;谓主以依神庙以藏主,而知结茅为菆之诞也,由许、郑之言误之——此正乎言礼之失者也;遭丧不祭,礼也,而今皆祭,且疑不祭之恝于怀也,万子欲言祭,则睽于礼,欲言不祭,则骇于俗,乃申张子之言曰:三年之丧期而可祭,期之丧既葬而可祭,此酌乎古今之攸宜者也。汉文帝之令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言既葬之后,廷臣之服宜然也,而后世嗣君用之,万子曰:“此非嗣君之礼也。”是能明乎史以言礼者也。魏、晋之时,守令卒官掾史辄制斩衰,抑过矣。万子曰:“为旧官服者宜吊服而加麻。”此审乎礼而无过者也。古者于师心丧三年,万子乃曰:“当齐衰三月。”此因仪礼之有友丧而推乎其意者也。闻丧而未成丧者多矣,万子曰:“闻丧而哭,以当袭,次日又哭,以当敛,又次日三哭,以当大敛。”此有禆于今礼之所未备者也。……使天下之为礼者,得其论而深思之,以蕲无歉于其心,安见今人之不古若哉?闻万子所著撰甚富,余所见只数篇,而其言之足以羽翼“三礼”者已如此。推万子之意,将率天下之士与之行古人之礼,惜乎士之未见其论,或见之未及展数纸而欠伸欲卧,万子亦无如之何。余故胪述其言,将以谂夫天下之学礼者。[4]

夏之蓉《半舫斋古文》卷五《禘祫辨误序》:自传注之学兴,由汉、唐、宋以来,迄于元明之代,说经者亡虑数百家,然去古日远,各守师说,是其所是,非其所非,牵合支离,动多舛驳,而议礼尤如聚讼。约言之,有二失焉:轻诋昔贤,横施武断,失则悖也;笃信讲师,唯千喏百,失则陋也。悖与陋,虽有过不及之殊,其足以亡经则一尔。往者四明万季野先生著《学礼质疑》、《仪礼商》、《礼记偶笺》诸书,考据精核,义疏凿然。黄梨洲称其由博致精,发前人所未发,盖本其学力所到抉经之心,而约其旨,非徒以空言垂后者,是亦近代之经师也。

万斯大《周官辨非自序》:世称《周礼》周公所作,吾考鲁史克有言,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今观《周礼》无此言,则知周公之《周礼》已亡,而今之所传者,后人假托之书也。先儒信之者什七,疑之者什三。只缘《周礼》二字当头,且知就《周礼》言《周礼》,侗读过,不加精析,遂惊叹其学贯天人,经纬万事,推与《仪礼》、《礼记》并立为三。愚则谓,此书所载止详诸官职掌,其法制典章取校于“五经”、《论》、《孟》,殊多不合。夫不合于“五经”、《论》、《孟》,则是非有在矣。天下是非有一定,无两可。以 《周礼》为是,将以 “五经”、《论》、《孟》为非乎?使其不合于“五经”、《论》、《孟》,而所措施者无伤于国体,无害于民生,即不置是非焉亦可也,乃其猥琐不经,掊克无艺,一由其道,丧亡之至,如影随形,迂儒犹曰:“此周礼也,无可议。”或且曰:“此不善用《周礼》之过,非《周礼》之过。”呜呼! 震于虚名而忘其实祸,直谓之无是非之心可也。不特此也,吾就其本文详析,多自相谬戾,弊害丛生,不可一日行于天下。周公之书,决不如此。故断然还其名曰《周官》。诸不合于“五经”、《论》、《孟》者,取而辨之,得若干条。虽然,置其非而存其是,典章法制乃有可观。(下略)[5]

万经《学春秋随笔序》:存目。[6](www.xing528.com)

焦循《雕菰楼集》卷十五《代阮侍郎撰万氏经学五书序》:岁乙卯,某承命视学两浙,丁教授杰以万君《经学五书》请某(余——阮序)序,将以广其传,且使浙之士知所重也。按黄梨洲之(阮序删“之”)序云:“充宗姑以其所得,参考诸儒,必求其精粗一贯,本末兼该,凿然可举而措之。无徒与众说争长黄池,则所以救浙学之弊者,其在此夫!”黄氏此言,其有见于浙之学者务于攻击前儒,因发其端,以正之与?窃谓争之说有二端:未深核乎众说之本原,私臆所属,求胜先正,此不可者也;力学之久,积疑成断,了然有得于心,以补正前人之阙与误,此学经者所不可废也。西汉经学初兴,各承师说。东汉郑康成出,于杜子春、郑大夫(诸儒——阮序)诸注之外,折以己说,而经赖以明。熊安生以“三礼”授徒,于先儒所未悟者(阮序删“者”),皆发明之,孔颖达撰《礼记正义》,半取于是,而经赖以明。他如刘炫《规杜》、孙毓《评毛》,同异并呈,是非互见。鉴以磨而愈光,丝以涚沤而益熟。孔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不让者,争之谓也。吾恐浙之学者,执梨洲之说,习为精粗本末之空谭,随声附和,于先儒指趣明奉之而阴置之,不敢言其非,亦莫能道其是,则攻诘之弊息而高阁(悠悠荒蔑——阮序)之弊起矣。万氏之学,以经释经,不苟同于传注,其说郊禘(祀——阮序)、宗法诸制度,及《春秋随笔》、《周官辨非》两书,立体严正,析理精密,其迹似争,而实(阮序删“实”)非数十年冥索之功,未易有此。某(余——阮序)读其书,甚有望乎浙之士奋然自励,不以攻击为长,亦不以浮游相尚(孤陋自废——阮序),进求(探——阮序)乎圣贤立说之旨,以求会乎汉、唐注疏之通,则(苟能有——阮序)嗣万君而起者,吾有取焉(余将虚左席以礼之——阮序)。[7]

卢见曾《雅雨堂集》文集卷一《重刻万充宗先生经学五书序》:四明万生福携其大父充宗先生所著“经学五书”见示,中间言礼者四:《学礼质疑》四卷、《礼记偶笺》三卷、《仪礼商》二卷、《周官辨非》一卷,言《春秋》者一:《学春秋随笔》十卷。按其作书之日,则《春秋》为康熙辛酉后所成,而礼学、“四书”尤生平所注意,其哲嗣授一先生为次第版行之者也。万生云:“乾隆庚申三月,其家复不戒于火,遗书尽为煨烬。此册从友人插架携归者。先人著述如一发之引千钧,倘遂因此灭绝,则某之罪滋大,亟谋诸同志,重梓以广其传。”而乞余一言为之序。窃惟先生为梨洲黄公入室弟子,故其学皆务实践,覃研经典,务去剿说雷同、傅会穿凿之病。其立说以为:“非通诸经,则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因是由博致精,而深求乎造化之微妙,凡所解驳,悉发前人所未发,出马、郑后千余年,数百家辩论之外,故虽老师宿儒,读其书者无不心折首肯,而信其必传于后无疑也。先生纂《春秋》凡得二百四十二卷,癸丑秋毁于火,不留只字。兹编所载,乃辛西馆于海昌陈氏所作者。陈氏力能著书,故先生搜罗更倍,心力耗竭。癸亥七月,至昭公,而先生遽捐馆矣,赍恨以殁,年甫五十有一。其一生具载梨洲先生墓志铭及郑禹梅梁所著《跛翁传》中,而郡邑又各志其行事,若惟恐失其人者,则先生之人与先生之学其不朽惟均也,顾不幸再毁于火,流传久远,尚将有爱慕之者抉剔出之,况其殁世未久遗书尚存,忍令其浮沉散失而莫之或顾者乎?余嘉万生之志,为助其刻资之半,而重为序之。

徐时栋《烟屿楼文集》卷一《春秋规万序》:吾乡万充宗先生著《经学五书》,其中《学春秋随笔》,始隐公,迄昭公,凡十卷。前年,余尝取而读之,有畅然意满者,有于鄙意未合者,辄以己见笔之书眉。若乃经书元年谓诸侯之僭(隐元);书夫人孙齐不称姜氏,谓绝其族属(庄元);书纳子纠,谓予以嗣君之称,而纠遂为兄(庄九);书夫人氏无姜字,谓别于生称(僖元);书晋侯伐郑,谓州蒲之父(成十);书暨齐平,谓鲁与齐平(昭七);以至论桓公不书王(桓三);论庄公与齐惧(庄十三);与其纳币(庄二十三);论仲孙来鲁(闵元);论叔武盟践士(僖二十八);论左氏记赵盾(宣二);与立武宫(成六);论袁克葬故主(昭八);论意如出君(昭二十五);则皆私心大以为不然者。阑外行旁,驳诘几遍。是时,及门刘艺兰方主我家塾,谓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不第为万氏诤友而已,当别录为书,以示学者。忽忽三四年,亦既忘之。今秋曝书,重见评本,周视一过,略有增益,而乙既多,或难循览。因授意寿儿,命之抄录。寿乃录稿付书人,厘为三卷。缮写既毕,请余命名。窃取刘氏《规杜》之义,名之曰《春秋规万》。嗟乎!充宗先生尝两纂《春秋传》,所见传说数十百家,撷精掇华,断以己见,以为是十卷之书。此其浸渍之深,若染羽者之七入而也;其簸蹂之精,若舂米者之七升而侍御也,而后生小子乃欲从而益之墨而去其粃焉,抑何不自量耶?昔刘氏之规杜也,岂不谓胜杜万万哉?乃杜解传之后,世立之学官,而刘规无传书,孔氏疏杜解,或引刘说,后人始得见刘书崖略,而因之以为持平。前余尝蓄此书,今并忘作者姓名,记是邵姓,然则杜解固不因刘规而损,而刘说乃转藉杜书以存也。今余名余书以“规万”,他日有读万氏随笔者,亦或参引吾说而质正之,则余书未必不因之而传,此余所以名“规万”之私意,而岂信能规之也乎?艺兰方在杭州,而吾老友陈君子相善观书,精于抉择,往吾妄有所著,必君为我论定之,今将以缮本示君,故缕述其著书之由与名书之意于卷端,君盍亦不厌详,尽以规我乎?艺兰归来,当共与快读之也。同治九年八月十二夜子初,时栋书。

【注释】

[1]详见中华书局本第17 册,第5464 页。

[2]载乾隆二十三年刊《经学五书》卷首。检四库本《学礼质疑》,卷首无此序。

[3]载乾隆二十三年刊万斯大《经学五书》卷首。

[4]见《经义考》卷一百四十六,又见《 (乾隆)鄞县志》卷二十一。

[5]见《周官辨非》卷首,载《续修四库全书》第78 册,第402 页。

[6]详见《续修四库全书》第139 册,第237 页。

[7]又见乾隆十三年《经学五书》本,二者异同见括号,阮元之序末署:“嘉庆元年正月上元日,仪征阮元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