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战争根源及消除方法

国际战争根源及消除方法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战争是从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来,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以及政治集团之间相互斗争的最高形式。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因此,要消灭战争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私有制的消亡必然要导致战争根源的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私有制是导致所有战争发生的惟一直接根源,国家间的关系并不能仅仅从阶级的角度来说明。这又为领土纠纷和下一次战争埋下了祸根。

国际战争根源及消除方法

一、战争的根源

战争的根源是复杂多样的,就具体的战争而言,有的根源是比较单一的,即一种因素就可导致战争的产生,而更多的战争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这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某些特定的战争。大体上讲,战争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私有制

战争作为一种国际社会现象,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并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出现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一般意义上的战争是从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来,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以及政治集团之间相互斗争的最高形式。只要这些政治地位和政治主体的差别与划分继续存在,战争的根源就不会从根本上得以铲除。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以后,战争就成为掠夺财富的一种手段,成为统治阶级及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对内进行阶级压迫与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取得对异族别国的财富与权力实行控制的重要工具和目标,并在此过程中逐步确立起来了专门从事于战争的军事机器,战争也随之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现代战争的根源。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与战争相伴随的,它在1890年前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战争更是其本身固有的特征和产物。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垄断决定了它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经济的扩张和政治霸权,这也同时强化了帝国主义国家机器的对外职能及其地位和作用。但在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的初始,世界领土已被瓜分完毕,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夺取势力范围,而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则力保其固有的利益,它们间的战争也就成为必然。战争的结果会确立新的利益平衡,但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战争又会再次成为反映新的力量对比和利益要求及其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调节器。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这种政策的直接后果。这也说明了战争与私有制之间的关系,即私有制是产生战争的根源,战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推动私有制的生产方式变化的作用。因此,要消灭战争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私有制的消亡必然要导致战争根源的消失。

我们也要认识到,战争作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并不总与私有制和阶级联系在一起,否则就难以理解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爆发战争了。当然,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国家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而消亡的。没有国家的存在,国家间的战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说私有制是战争根源的结论是科学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私有制是导致所有战争发生的惟一直接根源,国家间的关系并不能仅仅从阶级的角度来说明。只要还存在着国家利益的不同和差别,战争作为一种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方式,就会因许多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极端发展而产生,所以我们还应到其他方面去寻找形式和特点极为不同的各种战争爆发的根源。

(二)领土纠纷

世界历史是一部国家间相互争斗、地理上的控制范围彼扩此缩,领土边界不断经历重大变迁的历史。总的来看,领土纠纷产生于以下四种情况:一是战争的后遗症。战争的胜利者常常以占领失败者的某些领土或控制、分割其领土作为战利品。这又为领土纠纷和下一次战争埋下了祸根。因为失败者一般都会期望在未来能够借助于本国实力的增长或外部条件,而收复原属于自己的领土。二是殖民主义的产物。宗主国的殖民统治基本上是有其地域性的,为便于其统治,它们往往要对这些区域内国家间的界限进行重新划定,在殖民统治瓦解后,领土争端就会成为前殖民地国家间关系中的重要问题。三是大的国家实体瓦解的后果。在多民族群居的国家中,或由于各民族间在人口、面积和力量间的差距较小,它们倾向于借助国家形式来实现其民族认同;或由于这个大的国家政权依托于最大的民族对其他民族实行沙文主义和不平等的政策,导致这些民族产生日益强烈的民族独立情绪。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许多民族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国家形式,这使得世界迄今为止呈现出了一种主权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特征。但国家的解体必然要使过去在一个国家内某些地方区域界限并不非常明确也不十分重要的领土划分问题,演变成新独立国家间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四是历史和时代因素的作用。某些国家之间对特定领土归属问题的争端源于久远的历史时期,它们都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寻找各自所有权的依据。在过去,或由于各方或一方控制能力的不足,或由于争端领土本身不具有较重要的价值意义,领土纠纷还难以上升到战争根源的程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争端方国力的增长,特别是争端领土战略的或经济的价值的提高,容易导致战争发生的领土纠纷的激烈程度也会相应地加强。

(三)宗教、民族的矛盾和冲突(www.xing528.com)

宗教信仰及其作用是影响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激励和动员国民以及影响国家外交政策与行为的重要力量之一。这种作用源于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即宗教“是塑造民族性格的最有力的因素”。[3]这使它与一定的民族融为一体,构成了不同文化的内容和独特性,从而赋予它一种“完全属于它自身的无可置疑的力量”。但宗教和民族又不是完全相吻合的,宗教的地域范围大于民族,同一种宗教为不同的民族所信奉。而同一个民族也不一定信仰同一种宗教,由于历史原因,可能信奉不同的宗教。在国际社会中,民族是众多的,而宗教则为数较少。宗教或民族的不同,会导致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并有可能产生相互间的怀疑、不信任、威胁感、敌视和对立,在地理上越是接近,这种可能性就越大,冲突就会越剧烈。

宗教、民族的冲突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历史上根植于同一宗教信仰体系内的民族或群体发生分裂,为争夺正宗传统的继承人地位,就往往会借助于战争手段来进行。二是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合二为一,或者是因宗教矛盾首先引发,或者发端于民族矛盾,这两种因素融合的结果使得战争更易于爆发和激化。前南斯拉夫解体后的民族矛盾恰好与那个地区宗教分界线相吻合,信奉伊斯兰教穆斯林族、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和信奉基督教的克罗地亚族陷入战争也就成为必然。这表明,在民族杂居和不同的宗教相接近的地区中,国家间产生战争的可能性就较大。这种情况还经常与领土争端相伴随,因而会加剧战争根源的复杂性。

(四)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一词,源于古希腊,本是指个别大的城邦对其他城邦的支配和控制,后演变为泛指一些强国凭借实力蹂躏别国主权,对其进行干涉、控制,甚至统治,力图在世界或地区范围内称王称霸。国家关系是一种实力关系,实力是国际政治中国家利益获取、维持和进一步增强最为实用和有效的手段,也被许多国家作为一种追求的目标。而霸权则被有的国家视为实力的最高体现。霸权是建立在实力的根基上的,但拥有了实力并不等于取得了霸权地位,中间要有一种手段和转换机制,使用武力从而导致战争被公认为是实现这种地位转换的最普遍的手段和途径。国家间实力出现新的消长变化后,利益分配需要随之获得新的平衡,而这意味着改变既定的国际体系,往往需要求助于武力。当然,战争的发起者并不一定会赢得他们所期望的战争,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是由一系列不可预知的因素决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每次大的全局性战争结束后都必然导致另一个新的国际体系的确立。

在每一个国际体系中处于霸权地位的国家,往往都要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外交政策,这也是战争产生的根源之一。霸权主义的特征在于少数大国不惜利用一切手段对某些国家、地区乃至全球进行控制和统治,以期建立起势力范围;强权政治则信奉“强权即真理”的政治哲学,干涉别国内政,恃强凌弱,以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迫使其他国家按其意志行事。可见,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将本国的利益置于其他国家的利益之上。这样的政策行为导向,必然会不断引发矛盾和对抗,加剧许多地区性或国际性危机的紧张局势,使整个世界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之中。

以上是几种最主要的战争根源。此外,有人认为既然战争的发动是由执政者来决策的,那么战争的根源也与人性的丑恶面有关,自私、愚蠢、冲动、占有欲等都会导致战争。也有人认为,国家的内部关系的变化和结构决定着包括战争在内的外部行为,国家往往借助于对外战争作为摆脱内部危机的有效途径。还有的观点认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必然要引发战争,因为没有相当于世界政府的强制性权威机构的调节和制止,各国不遗余力地追求各自特殊的利益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冲突和战争的后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