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玉谈志》:绘制志书历史地图的技巧

《生玉谈志》:绘制志书历史地图的技巧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宁夏通志·行政建置卷》为例简述一下历史地图的绘制情况,请各位领导、主编终审。会议最后决定由特邀编审鲁人勇撰写概述,我承担历史地图绘制任务,与此同时又安排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目前,我认为该图填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没有系列历史地图和彩色历史地图的空白,成为《建置卷》的一大亮点。要填补宁夏没有系列历史地图的空白,必须有权威依据。

《生玉谈志》:绘制志书历史地图的技巧

关于志书历史地图的绘制

图和表是志书的两种体裁,是形象表达志书所介绍的主题的编纂方式,对记述的内容起到补充和辅助说明作用,进一步增强志书的可读性和直观性,同时节省篇幅,所以有“一图胜千军”“一表胜万言”之说。以《宁夏通志·行政建置卷》(以下简称《建置卷》)为例简述一下历史地图的绘制情况,请各位领导、主编终审。

一、绘制历史地图简况

2006年9月,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集相关专家讨论《建置卷》篇目,我对篇目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各撰稿人按篇、章分工撰写资料长编和初稿,因我前期参加全军军事志质量检查没有参与初稿编纂。2009年6月,编辑部召集撰稿人进行内部评审、会稿,重点讨论初稿意见,同时聘请我为特邀编审。会议最后决定由特邀编审鲁人勇撰写概述,我承担历史地图绘制任务,与此同时又安排历史文献的搜集、整理。期间,我与鲁人勇进行了5次会商和修改,对篇目设计、结构作了较大调整。2009年9月27日,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召开《建置卷》评审,会议原则通过评审。2010年6月,经过我们两人的继续努力,特别是鲁人勇同志的修改,形成约50万字送审稿,共插入历史地图87幅。其中,随文的宋代以后位置图、疆域图、形势图和行政区划图67幅,在卷首有秦代至当代彩色宁夏行政建置图20幅。随文的67幅地图,是从各地历代史志书籍中移植选编,我主要做了规范、考证、纠错和图注说明工作。现在,主要汇报卷首20幅历代宁夏行政建置图的编绘情况。在20幅彩色宁夏行政建置图中,从秦代至清代11幅、中华民国时期3幅、当代6幅。其中,在当代6幅中,2000年和2005年2幅为宁夏第二测绘编制,其余4幅由我在旧图上进行统一修改、绘制。民国以前14幅彩色行政建置图,均为此次专门绘制,在宁夏华地彩色印刷厂制版印刷。目前,我认为该图填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没有系列历史地图和彩色历史地图的空白,成为《建置卷》的一大亮点。

二、历史地图绘制的主要做法

因为过去当参谋、当处长、当参谋长,多与军用地图打交道,习惯于战术标图(决心图、态势图、示意图),如何绘制历史地图对于我来讲还是第一次。我与参谋刘建军一起,决心把宁夏历代行政建置图绘制好,填补这个空白。

(一)熟悉、掌握基本依据

宁夏历代疆界、政区、城邑、山脉、水系等各项地理要素的变迁极为复杂而难考证,仅有零星记载或缺少记载。要填补宁夏没有系列历史地图的空白,必须有权威依据。我原来在编纂军事志中,反复翻阅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共8册)。这次我以《地图集》为依据,对秦、西汉东汉南北朝、隋代、唐代、宋与西夏、元代、明代、清代等逐代进行绘制,先熟悉、掌握《地图集》有关宁夏地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这是绘制宁夏系列历史地图的基本依据。没有这个基本依据,历史地图就无从编起。例如,编绘《秦代宁夏行政建置图》,我先在《地图集》第二册找出关中诸郡,然后找出北地郡,因为今宁夏地区当时属于北地郡管辖,北地郡在宁夏所辖各县,大体标绘比较清晰。再如,编绘《东汉宁夏行政建置图》,首先熟悉《东汉时期全图》,找出凉州刺史部,因为今宁夏地区当时属于凉州刺史部之北地郡、安定郡管辖,北地郡、安定郡在宁夏所辖各县,大体标绘就比较准确清晰。

(二)熟悉、通审《建置卷》

《地图集》虽是全国性工具书,但对西北一些行政建置标得还不够系统,特别是1958年才成立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内容就更少,明代以前要在陕西省找,清代以后主要在甘肃省找,1929年元月才开始成立宁夏省。《建置卷》初稿是绘图的文字依据,如果没有文字依据,历史地图就失去其辅助意义。例如,编绘《秦代宁夏行政建置图》,我在《建置卷》上篇第一章第一节“战国、秦”找出北地郡所辖今宁夏地区朐衍、乌氏县,然后根据志稿中“又增设朝那县、泾阳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派蒙恬北逐匈奴夺取‘河南地’后,新置富平县。此时,北地郡仍治义渠,辖有宁夏全境”的记载,编绘行政建置图。《建置卷》文字记述,弥补了《地图集》上的不足。再加上文中所记述的“神泉障”“塞外浑怀障”等,就把整个《秦代宁夏行政建置图》的内容基本标绘出来。

(三)准确地把行政建置内容标在图上

要把历代行政建置图绘制好,关键是把《地图集》内容与《建置卷》内容结合好,精确的当代地图是制作详细而精确的历史地图的先决条件。首先,确定了2000年(因为志书下限为2000年底)标准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建置图,再与《地图集》结合,把当代县以上行政区划用棕红色显示出来。其次,按照《建置卷》内容进行标绘,其中《地图集》与《建置卷》相同者,当即标定清楚。《地图集》没有的要进行补充标绘明确,《建置卷》记载与《地图集》标绘互有出入时,要一一考订清楚,并在图上正确定位、定点、定线,工作异常繁巨。以编绘《秦代宁夏行政建置图》为例,我在《建置卷》上,除原来《地图集》上的朐衍、乌氏县外,又补充了朝那、泾阳、富平3县。同时,根据《建置卷》附秦长城的记述,标绘了战国秦长城的位置。不但弥补《地图集》的不足,也为宁夏历代历史地图作了基本地物标志,将秦长城从秦代一直延续到当代。再如,标绘《西夏行政建置略图》,《地图集》之《西夏》将右厢朝顺军司标在内蒙古乌海市南,根据研究和考证将其编绘在贺兰山西麓,《建置卷》纠正了《地图集》中的个别错误。为了把西夏行政建置图标绘清楚,我根据鲁人勇的建议,特意标绘《西夏兴庆府、西平府地区建置略图》,突出了西夏在今宁夏地区的行政建置。

(四)标绘好重要的标志性山河(www.xing528.com)

俗话讲,“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沧海桑田,世事多变”。其实有些夸大,历史上朝代变化、演变剧烈,而山河相对固定。所以,编绘历史行政建置图,绘制好标志性山河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州、郡、县方位的确定更为重要。宁夏的文化可以分作几类,有人归纳为“九大文化”,而“两山夹一河”的地理文化就是其一。因此,“两山夹一河”的地理形势,决定了其行政建置位置。“两山夹一河”,就是南有六盘山,北有贺兰山,中间有黄河流淌,相对固定了南有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北有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西北),只不过进入西夏王朝统治之后,灵州的地位被兴州即兴庆府(今银川市老城)所代替。标定了“两山夹一河”和“两州加一府”的位置,然后在标定银川南部诸山高程点和相关河流,最后绘制其他州县就不会犯低级错误,不会出现“硬伤”。然后,根据《建置卷》的记述逐一标绘行政建置。同时,还要说明在标绘《明代宁夏行政建置略图》时,增加了明代西长城、北长城、东长城和固原新边,彰显了明代特殊的军政合一的行政建置,并从明代以后在行政图上始终增加了明长城的地貌特征。

三、历史地图绘制的注意事项

过去当参谋时,标图是供训练、演习和作战使用,现在标绘历史地图则在“资政、教化、存史”,而存史更为重要。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军队战术标图。如何编绘好历史地图应注意将以下事项要把握好。

(一)把握历史地图基本内容

绘制历代行政建置地图,要把握疆界(含长城)、政区、城邑、山脉、水系等各项地理要素,这些基本内容缺一不可。在古代,虽然有著名地理志《禹贡》《山海经》《汉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但是这些历史地理资料浩如烟海,并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技术和历史的局限,这些地理志基本内容都很不精准。在当代,编绘历代行政建置地图就要注意把握使用这些东西。

(二)把握地图基本要素

绘制历代行政建置地图时要遵循地图的基本内容外,还要注意把握图例比例尺地图符号、绘制时间基本要素。例如,《建置卷》的图例、比例尺、地图符号、绘制时间都是统一的,随文走的67幅地图虽然不统一,但是都增加了图注予以说明。

(三)严格设置好图例

图例是编绘地图的原则性规定,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是满纸涂鸦,让读者费解。在历代行政建置地图编绘前就把图例制定好,它像志书的凡例一样,规范和规定历史地图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素。如规定当代地名一律用棕红色,古代的地名一律用黑色;省、地、县和主要乡、村的行政级别,无论古代和当代一律统一;山峰一律用黑色显示并注明高程点海拔,河流一律用蓝色显示,等等。给人以清晰透彻之感,利于读者看图识图。

(四)选好底图颜色

选好底图颜色对于识图用图很重要,也关系到地图的观瞻和效果。编绘历代行政建置地图开始时,选择底图颜色比较深、浓,看起来挺鲜艳,其效果并不理想。后来听了吴忠礼、鲁人勇等专家意见,把底纹颜色选浅、淡一些,结果府、州、郡、县和山峰、河流跃然纸上,效果十分好。

(原文为2010年11月11日在《宁夏通志·行政建置卷》对历史地图评审会议上的发言稿,本文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