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孩子就是陪伴与表达

爱孩子就是陪伴与表达

时间:2023-1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也需要表达偶尔回忆起孩提时代,最难忘的就是爸爸妈妈的爱和关怀,点点滴滴的记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死去。可现实的情况却是,大多数爸爸妈妈还不知道爱也是需要正确表达的,表达的方式不对,就很容易让孩子误解。石先生管理着一家信息公司,但他从来不会拒绝和孩子一起玩耍的要求。石先生认为,陪孩子一起玩就是自己对孩子爱的表达。

爱孩子就是陪伴与表达

爱也需要表达

偶尔回忆起孩提时代,最难忘的就是爸爸妈妈的爱和关怀,点点滴滴的记忆会一直伴随着我们,直到死去。这些幸福的回忆就像是存储起来的感情,一旦有需要,就可以拿出来应急。这些存储起来的感情比存储的金钱更有用,它能帮助我们重整旗鼓,还能减轻我们内心的痛苦。

科学研究也证明,爱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一个能够从爸爸妈妈那里如愿以偿地获得拥抱、亲吻和欣赏的孩子,一定是一个情绪稳定、有智慧的孩子。

为什么自己明明是非常爱孩子的,而孩子却感受不到自己的爱呢?这样的问题成了很多父母的困惑。爸爸妈妈们以为管孩子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要不,我怎么没去管别的孩子呢?但是孩子却难以理解这样的做法。他们的思维更简单,管就是管,爱就是爱。孩子向爸爸妈妈投注了自己的感情,也希望爸爸妈妈为自己付出感情,而不是金钱,或者管教的形式。

可现实的情况却是,大多数爸爸妈妈还不知道爱也是需要正确表达的,表达的方式不对,就很容易让孩子误解。

有一位父亲在车站等着女儿回家公共汽车过了一辆又一辆,天快黑了,凡是认识的别的孩子都回来了,还是没有看见女儿的身影。父亲心急如焚,顺着从家到学校的路一路找去,他担心得紧紧握住了拳头:难道是女儿在路上遇到了坏人,还是没有钱坐车回家?

终于,父亲远远地看到了女儿,她正拖着书包慢腾腾地往家挪。父亲紧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走到女儿面前,向她吼道:怎么这么晚才回家?女儿正为看到父亲而高兴,突然被父亲一吼,愣住了,心想:不就是晚了一点吗,那么凶干吗!

显然,父亲是深爱着女儿的。因为只有深深地爱她,才为她紧张,为她担心。可是父亲却弄错了表达方式,没有让女儿感觉到爱,反而感觉到父亲的愤怒和不满。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这个工具运用得好,能促进交流,如果运用得不好,就会阻碍双方的交流和沟通。孩子回家的时候情绪激动,大声地说:“真是生气,今天老师竟然对我大叫!”这时候有一个念头一定会立刻冲进爸爸妈妈的大脑:“你又犯了什么错误?”但是,不能这么说,首先要想办法问清楚事情的原委。“是吗?那他一定很生气。”这句话会像魔术一样产生奇迹,让孩子感觉到被理解、被支持,就会很容易敞开心扉,让传达和理解变得容易,让忠告易于接受。

如果孩子只是表达出自己的一种感受,那么爸爸妈妈可以回应孩子同样的心情。当孩子非常兴奋地宣布:“我们班获得了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爸爸妈妈一定要表现出同样的兴奋:“真的吗?是全校第一名吗?”孩子会从这样的问题中感觉到爸爸妈妈很高兴听到这件事情,也很感兴趣,希望自己能够多说一些。同时,给孩子的暗示是,爸爸妈妈很关注他,也很爱他。

当然,爸爸妈妈也可以直接向孩子表达深深的爱。

一位美国的教授妈妈,抚养着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她认为告诉孩子们父母永远爱他们、支持他们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在我的孩子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我会全力地支持他们。我会经常告诉孩子们,我爱他们。我的小女儿知道我一直希望她做一个老师。当她大学毕业,告诉我她的愿望是投身于商界,做一个高级工商管理人员时,我有些失望。但我还是跟她说,按你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吧,我支持你,也永远爱你。”教授妈妈在孩子们需要爱的时候,直接用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爱,让孩子们感觉到妈妈的支持和信任。

不善于语言交流的爸爸妈妈,也可以用行动表达你的爱。

假期,随时都可以陪孩子一起玩耍。在地板上嬉戏也行,带孩子去逛公园也行,让孩子帮忙做饭也行,跟孩子一起做游戏也行。不需要特定的时间,也不需要特定的地点,只要大家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共同做一件事就行。

上班的时候会比较忙,不能随时随地玩,可以每星期抽出一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不要让工作和家务挤进这段时间,这是陪伴孩子的时间,只留给孩子。用这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谈谈人生,夸奖他的每一点进步。通过这个时间让孩子得到爸爸妈妈全部的关注、全部的爱。

一位做老师的父亲说:“我认为多陪陪孩子,就是爱孩子的表现。我总是在繁忙的工作中,尽量抽出一些时间来陪孩子,有时候还跟他玩一些我认为非常幼稚的游戏,但是孩子喜欢。我想做一个好父亲要多为孩子着想,总是借口工作很忙而不愿意和孩子一起玩耍的父亲是不称职的。”(www.xing528.com)

石先生管理着一家信息公司,但他从来不会拒绝和孩子一起玩耍的要求。他说,每天自己回家时都很晚了,只有在周日的时候可以陪陪孩子,所以就特别想和孩子亲。有时候带孩子去山坡上放风筝,有时候带着孩子在草地上打滚。当孩子哭的时候,也很想说:“别哭了,老爸真的很爱你。”但却说不出口,只有带着孩子去玩耍去疯。石先生认为,陪孩子一起玩就是自己对孩子爱的表达。

孩子们都很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陪伴,这会成为他们一生的美好记忆。

有的爸爸妈妈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孩子,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而含蓄、内敛的性格又让他们羞于说出自己的爱。这样的父母常常感到内疚、自责。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只要你关注你的孩子,真心地爱他,即使只有一个有力的拥抱,只有一句安慰的话语,也能将孩子的心里用爱装满。

心理学研究发现,和孩子拥抱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能够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形成。和父母身体的接触中,父母抱着孩子,以及温柔地搂着孩子的肩膀最能让孩子感觉温暖、感觉美好。毫无疑问,拥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

孩子不想上学、磨磨蹭蹭的时候,给他一个拥抱,他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理解,但是必须得去上学,而且要努力去做。

孩子放学回家了,给他一个拥抱,他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的等待,感觉到爸爸妈妈在等待他讲述学校的事情。

孩子摔跤了,腿摔破了,给他一个拥抱,他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的担心和爱。

孩子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给他一个拥抱,他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真心的欢喜和骄傲。

孩子的成绩考砸了,或者犯错误了,给他一个拥抱,他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的信任和支持。

孩子哭诉自己的委屈、失败和悔恨时,给他一个拥抱,他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的安慰,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挽回,但是没有发生的却可以重新开始。

通过拥抱的方式表达爸爸妈妈的爱,孩子会在潜意识里体会到平等和尊重。著名心理学家彼得·古帕斯告诉各位父母:

6岁左右的孩子喜欢父母的拥抱。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还会经常到父母的怀里撒娇,或者赖在父母的床上不肯一个人睡觉。

1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在拥抱孩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场合,不要让孩子感觉尴尬。

14岁以后,孩子已经长大,是处于青春期青少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情感逐渐外向,他们需要父母平等的、成人式的拥抱。

每一位父母都会因为性格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可行的,也是很好的。因为无论哪种方式都只是一种方式而已,爱的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