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秋时代的无义战与孟子对征讨的解释

春秋时代的无义战与孟子对征讨的解释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春秋时代的无义战与孟子对征讨的解释

14.1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1〕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2〕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注释】

〔1〕及:推广,推及。〔2〕糜烂:使老百姓暴尸荒野、骨肉糜烂。

【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践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14.2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译文】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14.3 孟子曰:“尽信《书》〔1〕,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2〕,取二三策〔3〕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注释】(www.xing528.com)

〔1〕《书》:这里指《尚书》。〔2〕《武成》:《尚书》中的篇名,内容是记述周武王伐纣的事。〔3〕策: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作策。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策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14.4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1〕,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2〕,虎贲〔3〕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4〕。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注释】

〔1〕陈(zhèn):同“阵”。〔2〕两(liàng):同“辆”。〔3〕虎贲(bēn):勇士。〔4〕厥(jué)角稽(qǐ)首:额角触地叩头。厥,通“蹶”,顿、头往下;角,额角;稽首,叩头。

【译文】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14.5 孟子曰:“梓匠轮舆〔1〕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注释】

〔1〕梓匠轮舆(yú):梓匠,木工,木匠;轮舆,车工,车匠。

【译文】

孟子说:“木匠和车工能把规和矩给别人,却不能使人具有高明的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