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放下争执,懂得谦和,获得心灵解乏术

放下争执,懂得谦和,获得心灵解乏术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放下争执,懂得谦和林肯说:“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它杀掉,也无济于事。”这些话都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要放下争执。放下争执是一种谦让,一种宽容,一种释怀,聪明的人懂得见好就收,为未来留下无限可能。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和、礼让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

放下争执,懂得谦和,获得心灵解乏术

放下争执,懂得谦和

林肯说:“宁可给一条狗让路,也比和它争吵而被它咬一口好。被它咬了一口,即使把它杀掉,也无济于事。”

罗宾森教授说过:“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候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

美国众议院著名发言人萨姆•雷伯说:“如果你想与人融洽相处,那就多多附和别人吧。”

这些话都是告诉我们与人相处,要放下争执。与人争执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好处。

富兰克林说过:“我立下一条规矩,决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思,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表达文字上或语言上过分肯定的意见。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决不立即驳斥他,并表示在某种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看来好像稍有不同。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我的意见还是得到广泛支持。”这就是富兰克林的人格成熟的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放下争执是一种谦让,一种宽容,一种释怀,聪明的人懂得见好就收,为未来留下无限可能。“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这句话旨在说明谦让的美德。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经常有这种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www.xing528.com)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谦和、礼让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你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如果争先恐后,各不相让,那么两个人都有坠入深谷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停住脚步让对方先过去,不仅是种礼貌,更是安全的体现。

当你遇到美味可口的佳肴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样才是一种美德。路留一步,味留三分,是提倡一种谨慎的利世济人的方式。在生活中,除了原则问题须坚持外,对小事互相谦让会使个人的身心保持愉快。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老家的宅邸与一个叶姓侍郎的宅院相毗邻。叶家重建府第,将两家公共的弄墙拆去并侵占三尺,张家自然不服,引起争端。张家立即发鸡毛信给京城的张英,要求他出面干预,张英却作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见诗即命退后三尺筑墙,而叶家深表敬意,也退后三尺。这就是六尺巷的来历,被百姓传为佳话。

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谦让很多时候都是发生在竞争的情形之中,由于谦和礼让的出现而使矛盾完全化解,更免去了一次不必要的争斗,对手变手足,仇人变兄弟。因此,让人是避免斗争的极好方法,对自身也具有一定价值。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自己将造成伤害,好比老鼠关在房间内,不让其逃出,老鼠为了求生,会咬坏你家中的器物。放它一条生路,它“逃命”要紧,便不会对你的利益造成破坏。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

当你一味争抢的时候,不仅伤害了对方,也有可能连带地伤了他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一生的幸福,这未免有失做人的德性。得理让人,不仅是一种积蓄,更是一种财富

世界很大也很小,要知道地球是圆的,山不转水转,后会有期的事情常有发生。你今天得理不让人,不知道见好就收,哪知他日你们二人又会狭路相逢。若那时他处于有理一方,正所谓“人情翻覆似波澜”。今日的朋友,也许将成为明日的仇敌,而今天的对手,也可能成为明天的朋友。世事一如崎岖道路,困难重重,因此走不过的地方不妨退一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让对方先过,哪怕是宽阔的道路也要留给别人足够的空间。你会发现,既是为他人着想,又能为自己留条后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