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肃穆有序的入殓,大小殓、殓衣象征身份地位

肃穆有序的入殓,大小殓、殓衣象征身份地位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古代丧俗中的入殓,有大小殓之分。殓衣是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丧家经济水平的标志。抬尸时由孝子抱死者的头部,盖棺时,亲属哭喊死者称谓。到了近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入棺仪式。入殓时,用床单或毯子遮挡在死者头上,孝子抱住死者头,不能让死者照见阳光,认为死者已是阴间的鬼魂,不能见阳间的太阳。中原一带的丧俗,人死以后必须由公亲问明病源,允准收敛时,方能举行入殓仪式。入殓的时辰,多数由“喃巫”定。

肃穆有序的入殓,大小殓、殓衣象征身份地位

在中国古代丧俗中的入殓,有大小殓之分。沐浴、饭含以后,正式给死者穿衣,称之为小殓。清代沈赤水的《寒夜丛谈·谈礼》中说:“古所谓小殓者,尸沐浴著衣毕,乃韬之以冒,不使人见其形,再用布绞束之,缩者一,横者三,裹以复衾。”可见这种习俗周以前就有。至周代得以盛行。《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中记载:人死后,在进行招魂、沐浴、饭含等仪式之后,接着就是正式为死者着入棺寿衣,即“小敛”。时间是在死去次日早晨。

古礼规定,小殓之衣,生前为官,着官服;为民,则民服,这是不准逾制的。后世约定俗成,不分四季,民间一律全是冬衣。所着衣物,一般都是新的,或是死前早就准备好了的寿衣,多寡不限,总的来说,还是以多为好,这要看丧家的经济条件和死者生前的地位。但也可以“不必尽用”。衣服穿好后,用布带捆扎,横三,纵一。殓衣是死者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丧家经济水平的标志。

脸部覆盖“幂目”。幂目又叫“面帛”,用布或绢做成,正方形,四角有丝带,缚于死者的头上、颈后。关于其来源,宋人高承有考证,他在《事物纪原》中说,《吕氏春秋》书中有“夫差快要断气了,对守候在身旁的人说,死者如果同活人一样的话,我还有什么面目在地下同伍子胥相见?请用幂罩住我的脸吧”。这则故事虽然具有极其浓厚的传说成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由于死者的面目大异于生前,又没有如今的化妆、整容术,容易引起活人的惊恐,所以采用了以布遮盖的方法,发展到后世,便用白纸代替了。

小敛结束后,丧家便开始准备大殓。所谓大敛,就是将装裹好的尸身放入棺材盖棺的仪式,故也称做“入棺”、“入室”、“落材”。此礼俗在夏商时期就有,据《仪礼·士丧礼》和《礼记·丧大记》载“大殓于昨”即地点在堂前的东阶上,大殓时用来扎紧尸首的布条,“布绞,缩者三,横者五。布紟二衾。君大夫士一也”。入殓的衣服,“君陈衣于庭,百称,北领西上;大夫陈衣于序东,五十称,西领南上;士陈衣于序东,三十称,西领南上”。大殓时,孝子等要跳起脚来哭,叫踊。抬尸时由孝子抱死者的头部,盖棺时,亲属哭喊死者称谓。最后在灵座前行祭奠礼,整个大殓仪式才算结束。 对人死为什么三天后才入殓,《礼记·问丧》解释道:“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所以圣人便决定以三日的期限作为礼制。

大殓之俗,自周代以后,一直沿袭下来。清代吴荣光《吾录初编》云:“三日大殓,执事者以棺人。承以两凳,棺内奠七星板,藉茵褥,施锦衾,垂其裔于四外。届时奉尸入槽,纳生时所落齿发,卷衣以塞空处。丧主以下凭棺哭踊。尽哀,乃盖棺,加锭施漆。”由此可见,清代大殓之俗虽袭用旧制,但其形式已有所变化。(www.xing528.com)

到了近世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入棺仪式。例如居住在北方的汉族居民,在人死后就搭设灵棚,把准备好的棺材放在灵棚里,棺材放的方向是南北向,和住房要成丁字形。死者入殓前要先铺棺,在棺底铺上八根高粱秸,上面再铺一层谷草,谷草上面铺一层黄纸,意思是死者灵魂能高高地升入天堂。入殓时,用床单或毯子遮挡在死者头上,孝子抱住死者头,不能让死者照见阳光,认为死者已是阴间的鬼魂,不能见阳间的太阳。把死者在棺内放平以后,要举行“开光”仪式。执殡人左手端一碗清水,右手拿三根原插在倒头饭上的筷子,用缠在筷子上的棉球蘸水,给死者净面,每净到一个部位都要高声念叨,如“开眼光,亮堂堂;开耳光,听八方;开嘴光,吃牛羊;开鼻光,闻肉香”。净完面,要把手中的碗和三根筷子,从房前扔到房后。开光时,孝子和近亲可以围棺和死者见上最后一面,但此时不准哭,认为眼泪落入棺中为大不祥。开光仪式之后,盖棺,亲朋大哭,但此时不煞扣钉棺。如果是从远地赴回奔丧的亲人,还可以开棺和死者见面向遗体告别。

中原一带的丧俗,人死以后必须由公亲问明病源,允准收敛时,方能举行入殓仪式。移尸入棺,要由公亲看死者一眼,父死要由族长见之,母死要由母党公亲见之,妻死要由妻党公亲见之,然后才能收殓入棺,否则认为必有过犯,亲属会借此为由大闹丧家。

广东地区汉族的丧俗,举行大殓一般是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如天气较凉,也有推后几天举行的。入殓的时辰,多数由“喃巫”定。入殓时,先给死者穿入棺寿衣,一般给死者穿上衣十一件、下衣七件,也有穿上衣七件、下衣五件的。在棺内给死者枕三角形的菱形枕,里面装鸡毛,俗谓“鸡鸣枕”。尸体上盖方形被子,把死者完全包裹起来,俗称“申字衾”。给死者穿的袜子和鞋要特别宽大。入棺寿衣要先装在筐子里,由孝子捧到社坛前面,每件都要用香火烧出一个小洞,认为这样死者在阴间才能穿。因死者四肢已经僵直,穿衣时会发出响声,孝子孝女不忍听,所以此时必须打锣。把这些都安排好,才能移尸入棺。尸体在棺内一定要放正,办法是在棺内纵向正中间拉直一条红绳子,一端挂根短竹枝,以死者鼻端为准看是否放正。死的如果是女人,丈夫要给尸体簪一朵红花,俗称“死在夫前一枝花”,把一把木梳在棺前折断,短的人棺,长的留给生者。死的如果是男性,只折木梳不簪花,俗称“分梳”,至此方可盖棺。

尽管各地区大殓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意多是寄托生者对死者的悼念和哀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