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历史袪魅与新写实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历史袪魅与新写实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估价值就是使原来的有价值的、具有威权特征的人或事物被重新评判,势必导致祛魅化。“历史化”可以看成是建构性质的,它使某种历史叙事具有权威性;而祛魅化则是“去—历史化”,历史很难建构起一种完整的有威权效果的叙事体系。因此,祛魅也可以说是“去—历史化”的另一种表述方式。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历史袪魅与新写实

在怀旧的人们的叙述中,80年代文学文化总是呈现出黄金时代的辉煌;然而,90年代文化和文学的多元分离情势,对于中国随后的文化转型来说,或许意义更为重大。80年代被称为新时期,实际上它的精神实质与五六十年代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90年代则是向着另外的历史方位移动。这种移动被多重力量所推进,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群落可以预计它的目标。80年代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在主导意识形态召唤下,拨乱反正,开展思想解放运动,整个社会在精神和思想意识方面都是向着这个方向前进;但在90年代再也没有这样的思想意识的共同性,没有如此明晰的历史目标。原来被认定的价值体系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质疑,可以说,90年代走向了一个价值重估的时代。虽然重估得并不张狂,也不理直气壮,几乎是潜移默化,也是不知不觉,但是那些原有的价值体系,原有的表意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文学方面,最鲜明的就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起绝对的主导作用,文学更倾向于去表现个人的琐碎故事,或者是没有深度的现象表象,甚至个人的欲望的想象。这样的时期就是祛魅的时期,这样的写作就是祛魅的写作。(注:“祛魅”这一概念可以在英文disenchant那里找到更为准确的原意。其字面意思是:使某人对某人(某事物)不再着迷和崇拜。重估价值就是使原来的有价值的、具有威权特征的人或事物被重新评判,势必导致祛魅化。“历史化”可以看成是建构性质的,它使某种历史叙事具有权威性;而祛魅化则是“去—历史化”,历史很难建构起一种完整的有威权效果的叙事体系。因此,祛魅也可以说是“去—历史化”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正因为此,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被看成是一片散乱的现场,或者是茫然的、自发的、个人化的偶然活动。正是这种状况,预示着中国当代文化和文学的深刻转型:那就是从由意识形态支配的整体性的形势,转向了更为多样化的、分离和包含着诸多内在差异的文学(文化)的历史实践。在文学方面,这种具有改变历史欲望的活动,可以从王朔和“晚生代”的创作实践看出,“新写实”显然是借助于原来的历史前提来应对历史变化的情势,但它引起的改变也是具有内在消解性的。因此,我们更倾向于把90年代文学看成是酝酿着深刻变异,乃至具有创生活力的历史阶段。(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