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曾国藩早年求学在涟滨书院,改号涤生,双喜临门

曾国藩早年求学在涟滨书院,改号涤生,双喜临门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涟滨书院求学期间,曾国藩为了表示立志向上,遂改号“涤生”。同年十二月,欧阳沧溟履行九年前许下的诺言,亲自送女与曾国藩完婚,这真可谓是双喜临门。曾国藩早年的求学经历,不仅培养了他坚韧顽强、锐意进取的精神,也为他日后的治学和知识积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曾国藩早年求学在涟滨书院,改号涤生,双喜临门

二、早年求学

曾国藩一生日记、诗稿和杂文颇丰,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其事功的成就也本于学问,对此我们有必要了解曾国藩的学问之途。而了解这一点,又须从曾国藩的早年求学经历开始。

曾国藩五岁“受学于庭”,开始识字,六岁拜陈雁门先生为师进入私塾读书,七岁起转随其父力学。曾麟书基于功名之路的坎坷,因而一开始便将满腔希望与心血倾注于儿子曾国藩身上,悉心教育。曾国藩先后随其父在“利见斋”、“锡麟斋”、“百鲁庵”等私塾学习,从早年的《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等发蒙读物一直念到《周礼》、《仪礼》等儒家经典,同时又涉猎了《史记》、《文选》等名著,这为他后来的学问打下了一定的文化基础。由于其父曾麟书的耐心,加上对其疑惑不解必通彻领悟而后置的特殊教学方法,曾国藩在学业上进步很快。十岁时,父亲对其作文《兄弟怡怡》曾称赞:“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14]曾国藩十四岁时,其父好友衡阳廪生欧阳沧溟来访,见其所作的试艺,大为赞赏,并当面以《青云共登梯》为题命其作诗以为再验。诗成之后,欧阳沧溟赞叹道:“是固金华殿中人语也。”[15]

曾国藩在学习上体现的巨大潜力和乡邻的称赞,使得曾氏家人早早地想让曾国藩光宗耀祖。背负着家人的期望,曾国藩从十四岁起便随其父应童子试,但是少年曾国藩文运似乎不佳,命运的多次捉弄让他在应试中连续败北。

道光十年(1830),曾国藩来到衡阳唐氏家塾师从汪觉庵先生,专门练习制作八股时文。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汪觉庵发现曾国藩在八股制艺上与自己相比已不逊色多少,于是建议曾国藩不必再在此地耗费时日,而应进书院深造,以求得更大的发展。

带着家人的厚望、老师的嘱托,曾国藩于道光十一年(1831)进入涟滨书院就读。在这里,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有丰富的藏书,更有一大批年龄相若的同学。这极大地激发了曾国藩的学习兴趣,他终日在书院内读书,很少外出,碰到学业上的疑惑,便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因此,很快就引起山长刘元堂的注意和赏识。当他见到曾国藩的诗文后,“叹赏不置,以为大器”[16]。从此以后,他对曾国藩青睐有加,经常把自己读书经验、读书方法和读书原则传授于他。所有这些,都培养了曾国藩以后重践履的务实学风,为他日后成为名儒并注重经世致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涟滨书院求学期间,曾国藩为了表示立志向上,遂改号“涤生”。他说: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17](www.xing528.com)

从改号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更加坚定了发奋读书学习做学问的决心和执著的人生追求,他把学问与人生紧密地结合起来,认为读书做学问就有了方向与目标,人生也将得到更新与充实。可以说,曾国藩在涟滨书院这一段求学时间,是他一生学问的新起点。在这以前,曾国藩读书的目的多在于背负家族的期望以获取功名,实现一个封建士子光宗耀祖的愿望;而在这以后,他开始把读书做学问看成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道光十二年(1832),带着在涟滨书院所得的学识,曾国藩再次随父参加县城的童试。然而命运再次戏弄了他,学使主考竟责其“文理欠通”,将其“发充佾生”。这被曾国藩视为人生的第一次大辱:“余生平吃数大堑……第一次壬辰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浅。”[18]但是,曾国藩并不因此而气馁,反而以更高的热忱投入到八股制艺的强化训练。

道光十三年(1833),二十三岁的曾国藩再次参加县学科试,终被录取入县学,成为一名秀才。至此,曾国藩在改写曾氏家族入湘五六百年间没有功名历史的同时,也真正敲开了自己由学问而入中国传统科举仕途的大门。同年十二月,欧阳沧溟履行九年前许下的诺言,亲自送女与曾国藩完婚,这真可谓是双喜临门。但曾国藩并没有沉醉于温柔乡中,他清楚地认识到:秀才的身份只不过是一张通往仕途的初步凭证,离真正的出仕还是遥不可及的。要想进一步获得长足的发展,还得继续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必须通过乡试,得到举人的功名。

道光十四年(1834),曾国藩为了进一步增长学识和应乡试的方便,他辞离熟悉的故土,话别新婚不久的娇妻,只身一人进入省城,就读于当时极负盛名的岳麓书院。曾国藩负笈岳麓书院之际,时值欧阳厚均担任山长,这是一位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长者。他以自己精深的学问、高洁人品和教学相长的育人方针使曾国藩受益匪浅。岳麓书院“忠孝廉节、整齐严肃”的院风和重致用的湖湘文化的浓重氛围等等,都给曾国藩以深远的影响。在岳麓书院学习的一年中,曾国藩不仅在科举制艺能力和学问上得到迅速提高,而且在人格道德等方面也获得了充足全面的发展。这与其以后学问的增长、仕途的开创、 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都有着极大的关系。可以说,岳麓书院的学习、生活是曾国藩思想和学业的又一重要时期,使他第一次走出了封闭的乡村,为他往后的崛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就在进入岳麓书院学习的这一年的秋天,曾国藩参加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这对于历来为寒门冷籍的湘乡曾氏家族来说真是一件破天荒的大好事情。为此,曾府上下无不欢欣鼓舞,而曾国藩也朝着科举入仕的道路迈出了更为坚实的一步。

曾国藩早年的求学经历,不仅培养了他坚韧顽强、锐意进取的精神,也为他日后的治学和知识积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一段求学经历是曾国藩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其日后思想人格的形成、渊博学问的积累和独特治术的定型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对其仕途的开创有着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