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书院文献研究:书院生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中国书院文献研究:书院生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院生徒的诗歌创作,整体看来,试帖诗的比重较大,在此之外,摹拟之作,关涉地方文献之作,及其他题材之作也有一定的数量。以《正谊书院小课》为例,卷四收试贴诗一百一十首,选录二首同题之作,以见生徒之才思。而理解其意图,可从三点着眼:其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有一种“衰变”观念,文章与诗在发展中似必历衰颓。

中国书院文献研究:书院生徒的诗歌创作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

书院生徒的诗歌创作,整体看来,试帖诗的比重较大,在此之外,摹拟之作,关涉地方文献之作,及其他题材之作(如论诗诗)也有一定的数量。相较而言,后几类诗作的价值较高,但试帖诗的价值也不能过分贬低。以《正谊书院小课》为例,卷四收试贴诗一百一十首,选录二首同题之作,以见生徒之才思。

人淡如菊得如字

其一 冯桂芬

最爱霜前菊,风神孰比渠。心情花似解,澹泊我无如。直并兰言臭,相陪栗里居。称名宜隐逸,写影亦萧疏。旧雨开三径,秋风话一庐。诗怀荒圃寄,酒兴短篱余。骨格殊超俗,清闲独伴予。襟期推表圣,典雅品非虚。

其二 陆元纶

典雅司空品 ,铅华一例除。高人原自澹,丛菊正相如 。秋老重阳节,风追太古初。萧闲无俗笔,啸傲有吾庐。砚北花同瘦,篱东影共疏。斜阳三径晚,冷月半窗虚。筇拄吟身健,樽开笑口舒。因知陶全集,标格异芙蕖。[125]

试帖诗与律赋、八股文有近似之处,重在诂题和经营布置。所谓诂题,即“题中有一字须照应不遗,题意有数重文须回环钩绾”[126],“古近体诗不可无我,试帖诗不可无题[127];而所谓布置,在于把握神理、贯通脉络。诗题《人淡如菊》,出自司空图《诗品》“典雅”一品:“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这一品所写乃隐居佳士的风神,而隐逸之宗乃陶潜,故诗题《人淡如菊》须照应此二重意涵。冯桂芬、陆元纶二生徒之诗,以山长加圈之句来看,佳处全在中间几联的叙写,即抉题之蕴,裁对、琢句之重点不单在写人、写菊,而在写其后的神理。“比喻之题,最忌比中生比”[128],不然辗转牵引,题绪茫然。冯、陆二人之作无犯忌之迹,而是将笔落于一些与菊及陶潜相关的意象,从具体人手,故易安排结构。试帖诗最重起结,冯、陆二人之作前四句皆是原题,然后开始正写。以原题之句而言,冯桂芬之作稍显平直,而陆作胜出一筹,山长所加之点,其意或许在此。两诗结句虽有收摄题旨之用,然是寻常之笔。

同是在《正谊书院小课》中,卷三为“古近体诗”,五古八题五十四首中,拟古之作有《拟左太冲〈咏史诗〉》《拟郭宏农〈游仙诗〉》《拟古吴趋行》《拟韩昌黎〈荐士〉》《拟皮陆首〈夏游楞伽精舍〉》五题四十一首;七古十六题六十一首,其中拟古之作有《拟高适〈燕歌行〉》《拟杜少陵〈白丝行〉》《村田乐府拟范石湖体》《拟王建〈织绵曲〉》《太学石鼓歌用韩昌黎石鼓歌韵》五题四十首。摹拟之风在其他重古学的书院也较为常见,《惜阴书院东斋课艺》卷六摹拟之作亦多,其中四言古诗有《拟陶渊明〈荣木〉诗》《拟张茂先〈励志〉诗》二题,五古有《拟杜工部张舍人〈遗织成褥缎〉》《拟白乐天〈孟夏思渭村旧居寄舍弟〉》二题,七古有《拟黄山谷〈书摩崖碑后〉》《拟韩昌黎〈山石〉》《拟苏东坡〈秧马歌〉》《拟韩退之〈群赠簟〉》《拟苏子瞻〈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拟杜子美〈寄韩谏议〉》《拟东坡〈安国寺寻春〉诗》十题,五律有《拟韩昌黎〈喜雪献裴尚书〉》一题。拟作是书院生徒习诗的重要方式,在上列诸多题目中,拟作多选古体,被摹拟诗作是从晋至宋的名家名篇,唐宋诸家中,多杜甫韩愈苏轼等大家之作。

安国寺寻春

苏轼

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槛欹深红。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病眼不羞云母乱,鬓丝强理茶烟中。遥知二月王城外,玉仙洪福花如海。薄罗匀雾盖新妆,快马争风鸣杂珮。玉川先生真可怜,一生耽酒终无钱。病过春风九十旧,独抱添丁看花发。[129]

拟东坡《安国寺寻春》诗 用原韵

其一 刘寿曾

烟林好鸟鸣和风,踏春到处春光同。偶步精蓝动幽赏,花枝灼灼攲猩红。婉娈上树心始孩,飘摇行脚衰成翁。低昂未恤花枝笑,坐我棐几湘簾中。却忆汴城寒食外,繁英侧艳照人海。炫妆爱说锦绣堆,冶游竞赠琼瑶佩。黄州羁客何人怜,洪炉不铸燕公钱。坐阅春韶惜佳日,海棠定慧垂垂发。

其二 冯煦

游丝飞絮酣春风,城南一寺幽赏同。入门一笑豁倦睫,繁花树树玛瑙红。群腰拾翠走溪女,杖头觅醉来村翁。黄鹂三请留不得,春在帽影鞭丝中。昔年寻春锦城外,十里冥冥香雪海。细禽宛转鸣笙竽,杂英错落罗环佩。今年寻春剧可怜,一春未办买花钱。莫放金樽负白日,争得明年花再发。[130]

将刘寿曾与冯煦的拟作与苏轼诗比照,可见拟作极用心思:其一,韵脚。二诗为次韵,故韵脚皆同原作。东坡天才,多次韵之作,冯、刘之作亦顺适,毫无蹇涩,盖才丰学富,出之自然,流行无碍。其二,章法。苏诗分二段,起句至“鬓丝强理茶烟中”一段,写黄州寻春,“遥知”句至末旬一段,追忆汴京寻春。和作章法全同。刘寿曾诗自起句至“坐我棐几湘簾中”为一段,“却忆汴城寒食外”至篇终,为另一段。冯煦诗自起句至“春在帽影鞭丝中”为一段,“昔年寻春锦城外”至篇终为另一段,章法皆极分明。其三,风格。刘、冯二诗遣词造句乃至句法皆极似苏诗,平易坦荡之风格亦近。刘作“低昂未恤花枝笑,坐我棐几湘簾中”、“坐阅春韶惜佳日,海棠定慧垂垂发”、冯作“今年寻春剧可怜,一春未办买花钱”,极具苏诗风味。刘、冯二诗功力悉敌,大略刘诗句句追步,冯诗稍稍荡开。原东坡作此诗时初谪黄州,不免有忧谗畏讥之感,观其诗首至安国寺寻春,睹春物之烂漫,继乃思故都寻春之乐,终则归于寂寥独穷。刘寿曾于苏诗原意体会较深,冯煦诗末曰“莫放金樽负白日,争得明年花再发”,有故作放旷语之嫌。[131]若将苏轼《安国寺寻春》与其前后诸作如《安国寺浴》《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士人不知贵也》关联,则其意稍加明显,进而知刘作神似。然拟作如习书者临名家笔迹,在神韵上较原作终有损失之处,如苏诗以“卧闻”起句,纪昀、方东树以为超妙、有神致,刘、冯拟作皆为平起;又如苏诗“看花叹老忆年少,对酒思家愁老翁”二句,查慎行、汪师韩皆称赏每句三折笔,每一折中皆蕴涵情感,刘、冯拟作,皆未达此境。

山长引导生徒的诗歌创作,强调摹拟古体,表现了一些有才学的山长的诗学观念,即学诗入门须正,立志须高。而理解其意图,可从三点着眼:

其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中,有一种“衰变”观念,文章与诗在发展中似必历衰颓。如何重焕生命?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在颓变中复古。蒋景祁序《渔洋山人古诗选》云:“夫诗为六艺之一,律绝、近体去三百篇益辽远焉,譬诸江流,三百篇,其岷源也;汉魏五古唐七古,其瞿塘滟滪盛大险激处也;近体则江水出蜀,而平分之为川渠,引之为沼沚,可以溉以游以嬉者也。不历瞿塘滟滪,则岷源之流不通,不学五七古,则三百篇之统不接,而其所谓近体者,靡声脆骨,概可知矣。”[132]

其二,摹拟古体之举,很有可能是对近体诗鄙俗化的对抗,对试帖诗之弊病的补救。朱鹤龄于《汪周士诗稿序》中指出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李白古风》五十九首,杜甫《北征》《咏怀》《前后出塞》及《新安吏》以下诸篇,韩愈《南山》《秋怀》,白居易《续古诗》《秦中吟》数十篇等诸家古体皆为其诗之根柢,“唐人论诗,每云工于五言。盖以五言工,则不必问其余,是五言古为诸体之根柢。而五言古之根柢安在乎?”亦曰:“求之三百篇、《离骚》以及昭明之选而已矣。自近体盛行,便于应酬干谒,而世之辞人,率以之代羔雁、充筐篚,于是五言古几废。”[133]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云:“陈句山先生云:‘学诗宜先学七古。’仆云:‘七古之后,即当继学五律。’盖七古词澜笔阵,排宕纵横,枵腹短才,万难施手,故宜从事于此,以觇学力。五律章法变化,对仗精工,结构之严,一字不苟,复宜从事于此,以定准绳。”[134]冒春荣《葚原诗说》云:“凡学诗须从五言古入手,尽探古今作者之源流,得其风概,充之以学力,渐次出入变化,自成大家。如从五言律诗入者,亦可成名家,但局度恐不能阔大,便逊五古入手者一筹。”[135]从五古还是从七古入手,两家之说有差异,然都强调学力,此学力即酝酿涵养功夫,这对于正在求学中的生徒而言,有针对性地敞开一扇大门。此外,生徒进入书院肄业之前,已熟习《笠翁对韵》《声律启蒙》一类诗学启蒙读物,并且尝试写了一定数量的近体诗,故进入层次较高的书院,当然要在诗学上开辟新天地。

其三,在摹拟古体中,杜、韩、苏三家之作往往成为典范。朱庭珍《筱园诗话》云:“盖五古须法汉魏及阮步兵、陶渊明、谢康乐、鲍明远、李、杜诸公,而参以太冲、宣城及王、孟、韩、柳四家,则高古清远,雄厚沉郁,均造其极,正变备于是矣。七古从杜、韩、苏三公为法,而参以太白、达夫、嘉州、东川、长吉及宋之六一、半山、山谷、剑南,金之遗山,明之青丘,皆有可采。”[136]李白七古成就极高,然变化无方,如仙人无踪迹可蹑,故学其诗者少。“少陵七古,学问才力惟情,俱臻绝顶,为自有七古以来之极盛。故五古以少陵为变体,七古以少陵为正体。”“七古盛唐以后,继少陵而霸者唯有韩公。韩公七古,殊有雄强奇杰之气,微嫌少变化耳。”“东坡最长于七古,沉雄不如杜,而奔放过之;秀逸不如李,而超旷过之。又有文学以济其才。有宋三百年无敌乎也。”[137]回视前列书院生徒拟古之作,其师法者大多数在以上诸家范围之内。

总之,山长欲以摹拟古体之法,避免生徒专攻律体,从唐宋诸名家上溯汉魏及于《风》《骚》,以知诗之本源。

书院生徒摹拟诗作中,也有一部分以唐宋名家之作为典范的近体诗。譬如《鸳湖书院课艺》中有“杂拟唐人五律诗”系列,所拟包括崔灏《题潼关楼》、孟浩然《早寒有怀》、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祖咏《泊扬子津》、王维《观猎》、杜甫《江亭》、李白《渡荆门送别》、李商隐《晚晴》诸作。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有三篇拟作,录马元燨、浦学周二作与刘长卿之作并观。

寻常山南溪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拟刘长卿寻南溪常道士

其一 马元(www.xing528.com)

一径入云处,苔深留屐痕。庭空秋鹤唳,山冷夜啼猿。雨过翠环屋,风来红满轩。药炉茶灶畔,禅话到黄昏。

其二 浦学周

幽人在何处?山净绿无痕。好鸟鸣深坞,斜阳射洞门。历穷青嶂路,行到碧溪源。清馨数声动,道心谁与言?[138]

五言律诗乃刘长卿之擅长,《寻常山南溪道人隐居》是刘氏五律中的佳作,也是写隐逸的名篇。唐汝询《唐诗解》:“观苔间履痕,而知经行者稀。观停云幽草,而知所居之僻。过雨看松,新而且洁。随山寻源,趣不外求。惟其深悟禅意,故对花而忘言也。”乔亿《大历诗略》:“一片清机。起言自见经行履痕,则一路无人踪也。三四写南溪隐居,而道人之风标在望。五六抱首句。结处拈花微喻,不沾身说法,尤超。”[139]唐、乔二家已将此诗之佳妙处道出,在此之外,还可注意诗作以行踪为隐线所呈现的流转清畅。借写环境之清幽,以现隐居者之风标的手法,在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高启《寻胡隐君》诸名诗中亦可见,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这种表现手法也常被采用。

摹拟刘长卿这首诗,其实也就是对一种极具意蕴的诗歌创作手法的体认。两首拟作,从形似而言,马元之作更近刘作,然马氏之作也因此过分拘泥,首联有亦步亦趋之意,中间二联在时序的调配上似有不统一之处,且不能充分传达“寻隐”的过程。相较而言,山长的评点中,浦学周之作能在摹拟时,加入一些变化,如起结处皆用问句,起句以问示“寻”之意,结句问有回应起句之用,加深道士隐居之幽。诗中“寻”意的直接呈现,在五六句,这与刘长卿之作不同。山长的评点中,浦诗之圈多于马诗,或许正是高下之判别。马、浦二诗写静,都通过鸟兽鸣叫来衬托,诗句重炼字,但有生硬处,如浦诗中之“射”,有刺眼之嫌。而刘长卿之作则似信手写来,只写静,无过多讲求,故极自然。

与诂经精舍生徒的诗歌创作一样,其他书院生徒的诗作也比较留意当地风物文献,如《正谊书院小课》中有写沧浪亭诸事、姑苏怀古的诗作;《惜阴书院东斋课艺》中有《金陵怀古》诗作;《崇实书院课艺》中有《四明怀古》诸作,包括七古、五绝、七律诸体。这些诗题当由山长选定,就诗料的熟悉和激发对乡土的热爱而言,作此类诗,有一举两得之妙,如《崇实书院课艺》中《四明怀古》诗,陆知衍所作为三十六首,李翼鲲六十首,郑传绥五首,张世统十首,陈康黼、陈廷杨各一首。李翼鲲诗有序云:“明州故事,详于志乘夥矣,其发为歌咏者,自宋迄国朝,篇什亦富,供载邑志,秋日无事,因作四明怀古,自周迄元,得七绝六十首,明代事待后续焉。”其中写杨慈湖一首云:“慈湖讲舍集群英,陆学从兹在四明。遗像拜瞻齐赞叹,秀眉明目郑康成。”[140]诸多写四明(宁波)之作,可作有意味的史志来读,而诸生徒之作除练习之外,也有“欲为明州谱竹枝”之意。在这一课艺集中,与地方文献相关的诗作还有忻江明和董缙祺的《仿遗山体论四明宋元人诗》各十二首,忻诗分论林君复、舒信道、楼大防、朱新仲、张安国、张式子、史清叔、郑德源、戴帅初、袁伯长、任叔实、丁永康之诗,董诗所论诗人与忻诗略有不同。二人同论一诗人,时可见构思与见解之不同;合而观之,皆可视为梳理本土诗歌脉络。

光绪二年(1876)刻《正谊书院课选》中有冯芳植《姑苏论诗绝句》十六首,分咏顾炎武、吴兆骞、钱谦益、尤侗、叶燮、汪琬、黄子云、沈德潜、冯班、韩骐、计东、徐、陆贻典、沈磐、沈日霜、盛锦;有柳商贤《姑苏论诗绝句仿元遗山体》二十六首,分咏顾炎武、俟斋(徐枋)、钱谦益、金俊明、叶燮、汤传楹、徐波、尤侗、潘耒、汪琬、计东、吴兆骞、徐、沈德潜、顾有孝、徐葆光、顾嗣立、李果、黄子云、张锡祚、盛锦(张锡祚、盛锦二人同在一诗)、彭绩、陆耀、钱廷熊、沙维杓、吴翌凤、惠栋,共二十七人。冯芳植、柳商贤各自所著《论诗绝句》所咏诗人有重合者,更多互补者,这些诗人有不少是在今日清诗史的视野之外,但他们在冯芳植、柳商贤的文字记忆里,在宽泛的苏州地区诗人系谱中,却有其地位。如柳诗最后一首咏惠栋云:“纤云卷尽碧天高,红豆花开染彩毫。草木虫鱼笺释遍,却能沾溉到风骚。”惠栋家有红豆一株,他与祖父惠周惕、父惠士奇皆以红豆名。祖父与父均以诗名,诗风近唐。“红豆花开染彩毫”即指惠栋受其家学陶染,惠周惕瓣香渔洋,惠栋虽在经术日深之后,不复为诗,然嗜渔洋《精华录》,撰《精华录训纂》二十四卷。草木虫鱼之笺释,殆指惠栋《毛诗古义》《唐写本毛诗传笺》,沾溉后学。冯芳植、柳商贤两人笔下都出现的诗人,有时面目相同,如顾炎武在冯诗中是“燕北湘南类转蓬,灵均哀怨此心同”,在柳诗中有“千载屈平是同调,美人香草尽离骚”[141];也有着眼点不同者,如钱谦益,两人都惜其失节,而冯诗从“绛云楼阁影参差,万轴牙签足自怡”入,柳诗着眼于钱诗艺术风格“鲸鱼跋浪破沧溟,健笔淋漓走迅霆”,然后转笔。此类具有地域特色的论诗诗,在清中叶之后渐多。它的出现,似可与地方性诗文总集的编纂等文学活动建立关联,其意在建立地方文学传统。

就论诗诗而言,在《崇实书院课艺》之外,其他书院课作集中的生徒之作似可留意,光绪四年刻本《惜阴书院东斋课艺》中有姜渭的《评宋人诗绝句》,同年刻《惜阴书院西斋课艺》中有冯煦的《论六朝诗绝句》,《诂经精舍三集》“己巳下”中有周昌期、陆雅南的《书陶集后》《书杜集后》诗。[142]又有非全为论诗诗之作,《上海求志书院课艺》光绪四年春季课艺中有孙瑛、陈鼎分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之诗各四首,屈元分咏唐诗、宋词、元曲三首,许景衡、朱逢甲、徐诵也各有诗作,这些诗作属求志分院“词章之学”,由俞樾点评,以写元曲诗为例,朱逢甲的“世事悟来皆院本,文章真处让传奇”,许景衡的“巧将史事翻新样,却使吟坛有变声”,陈鼎的“百种化工才子笔,十香哀艳内家词”[143],六句下皆有俞樾所加之点。俞樾在书院所出的词章题目,往往不同于一般,诂经精舍课作集中表现最为明显,此处亦是一例。三人诗句皆能探察元曲之源流、特色,道出元曲为一代文学之所胜的理由。

书院生徒诗歌创作明显地受到山长影响,就拟作而言,偶有山长先拟作以为启迪。黄安涛道光十六年主讲鸳湖书院有《鸳湖采菱曲书院课题拟作效张王体》《前题效飞卿体》,道光十七年有《书院课诸生拟范石湖〈春日田园杂兴绝句〉得十四首》《续拟石湖〈春日田园杂兴十绝句〉示书院诸生中有戏为石湖之言者优孟衣冠狡狯伎俩犹贤博弈无异俳谐设使石湖见之必唶曰是岂吾腹中所欲言乎此子物拾唾余而已不知诸生以为何如》。[144]至于在诗题的选择及诗风的熏染方面,在俞樾之外,还有屠倬。屠倬编选杭州《紫阳书院课余选》中多有清新澹远的诗题,如《绿阴》《苦雨》《焙茶》《缫丝》《刈麦》《种鱼》《销夏四咏》(纱、松棚、竹簾、藤枕)等,生徒有诗作完成之后,意兴未尽,又有十八首同题词作,其中吴敬羲十二首,黄曾四首,周镛、周廉各一首。词作数量不多,但它们出现在清代书院课作集中成此独特之例,完全是山长屠倬的兴趣所引导。

屠倬善填词,有《耶溪渔隐词》二卷。吴敬羲的著作暂不可考,黄曾(道光十二年举人)有《瓶隐山房诗抄》十二卷、《词抄》八卷,黄曾习词,不知是否受屠倬影响。

将屠倬此例与李兆洛、俞樾等主讲书院事联系,表明在科举笼罩下的书院教育,如果山长有识见,并有践行之志,在限定的空间里还多少能有所作为。《紫阳书院课余选》所录词作多有清新之旬,如吴敬羲的《消息·焙茶》上片:“一个筠篮,满身花影,采茶归去。暖帐围烟,薰笼簇火,烘破春云乳。艳搓红缬,香团翠甲,小小花心初吐。却纤手,从头细检,低著一双眉妩。”《双双燕·缫丝》上片云:“过春社了,正桑叶初稀,煮蚕时候。低垂簾幕,翠釜亲捞纤手。不识干卿何事。偏一点、春情微逗。丝丝恼乱柔肠,人比红蚕还瘦。”[145]用白描手法勾勒出,纯然江南民间风味。从布景过渡到言情,转接巧妙,颇见文人情思。后一首起句“过春社了”用史达祖《双双燕·咏燕》原旬。下片用问句“知否?”起,与上片结句,皆化用李清照词句。此单就词言,而尤能体现生徒才思的是将某一生徒的同题诗、词并观,以下以黄曾之作为例。

绿阴

其一

扫却残红剩绿阴,最宜入望碧沉沉。

小窗非雨影常暗,曲径未秋凉已深。

清到庭心宜算弈,幽分山角可眠琴。

春风送罢莺声老,林外一蝉何处吟。

其二

绕屋扶疏泼眼鲜,横琴人爱石床眠。

偶寻门巷欲无路,小辟蔚蓝疑近天。

泼墨图中添黛色,煮茶声里冱秋烟。

何当摇碧斋中坐,高咏新裁粉砑笺。

惜余春慢

绿阴

万绿团阴,十分红瘦,芳草斜阳旧路。暗迷香径,浓失雕阑,吹落凉痕无数。为认烟耶水耶?望眼朦胧,者般庭户。只匆匆春色,相思十丈,被他遮住。 争信是,啼鹁人家,浴蚕时节,容易碧天垂暮。和寒阁雨,带暝揉云,翠滴纷纷如许。相对长林短林,幽阴高低,一蝉吟处。借山螺满斛,研青染黛,四围描取。[146]

黄曾的两首诗意绪相通相近,“幽分山角可眠琴”与“横琴人爱石床眠”即是一条关联的线索;算弈、眠琴、泼墨、煮茶皆极风雅之事,正合“绿阴”氛围,不直描写景物,而从人物的清幽心境衬托,暗合诗题。两首的妙处也恰在此一颈联。二诗皆重视时序之变,“春风送罢莺声老”“绕屋扶疏泼眼鲜”最有意蕴,“绿阴”在季节轮换中形成,诗作因关注时光之流逝,而未落入静态的叙写。诗词不同体,黄曾又是如何以另外一种形式传达对“绿阴”的感觉呢?既然同题,又同出一人之手,词作中仍有诗作的某些影迹,如“一蝉吟处”“研青染黛,四围描取”等句即是;但是长短句已改变了诗作的雅致精整,而有流荡回环往复之感。“芳草斜阳旧路”“吹落凉痕无数”“容易碧天垂暮”这些在前代词作中似曾相识的语句已加深了其词体色彩。黄曾已把握住咏物词所追求的言外之意,那就是“万绿团阴”中所包含的“匆匆春色,相思十丈”,这一情思在“春风送罢莺声老”中已流露,但在词作中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词作起首二句就是“绿肥红瘦”的衍变,而结句欲“研青染黛,四周描取”,有留住“绿阴”之意。词作以其体式,以其语句的关联,使同题之作呈现了另一种意趣。屠倬的宽容或者鼓励,促使书院生徒进行了一次很有意义的文学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