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西-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江西-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时间:2023-10-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光绪八年举人,曾主讲湖南桂阳龙潭书院、江西南昌经训书院,著有《经训书院自课文》《经学通论》《经学历史》《今文尚书考证》《师伏堂词》《师伏堂诗草》《师伏堂骈文》等。经训书院在江西南昌。清道光二十年,江西按察使刘体重倡建,与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友教书院并称南昌四大书院。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正德八年,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撰成《白鹿洞书院新志》。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九江庐山之麓,有《白鹿洞志》,已著录。

江西-中国书院文献研究

《经训书院自课文》三卷

清皮锡瑞著,清光绪十九年(1893)师伏堂刻本。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又字麓云,因其居曰师伏堂,又称师伏先生,湖南善化人。光绪八年举人,曾主讲湖南桂阳龙潭书院、江西南昌经训书院,著有《经训书院自课文》《经学通论》《经学历史》《今文尚书考证》《师伏堂词》《师伏堂诗草》《师伏堂骈文》等。

经训书院在江西南昌。清道光二十年(1840),江西按察使刘体重倡建,与豫章书院、东湖书院、友教书院并称南昌四大书院。名“经训”,意主倡明经学也。事未竟,体重调湖北。二十三年,按察使温予巽捐俸促成。该院仿胡瑗教法引导诸生钻研经解、诗赋,既读经书,又治实事。二十七年,因书院狭小,来学者众,遂移往干家巷。有讲堂、先儒祠、山长厅屋、诸生斋舍等。书院存典银近七千两,按月一分行息,为师生束脩膏火之资。帅方蔚、李退生、万良、王棻、皮锡瑞曾先后设教于此,唯皮锡瑞历时最长,达七年之久。后因宣传维新变法主张,为豫章书院山长及南昌城官绅所嫉,以“附和康梁”遭惩处。清末改为实业学堂。原址现为南昌八中。

此为皮锡瑞在经训书院中习作文字汇编。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凡三卷,前后无序跋。卷一、卷二、卷三均为课文,其主要内容为皮锡瑞对儒家经典的阐释解读文章。

是书为皮锡瑞所著,其记晚清皮锡瑞之经史文论,甚为丰富。《天子七庙二祧考》《齐鲁二国封地考》等文章载其对“天子七庙二祧”“齐鲁二国封地”等来历和具体所指的考证内容,于研究晚清学术史、思想史价值尤著。(宗尧撰稿,刘金审稿)

白鹿洞志》十九卷

明郑廷鹄编,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增刻本。

郑廷鹄(1505—1563),字元侍,号篁溪,琼山(今属海南)人。嘉靖十七年进士,历官工部主事、工科左给事、江西督学副使等。著有《藿脍集》《易礼春秋说》《学台集》《石湖集》等,编有《白鹿洞志》《琼台会稿》《武学经传》。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九江庐山之麓。唐贞元间,李渤与其兄李涉隐居读书于此,曾养白鹿以自娱,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长庆中,李渤出任江州刺史,就其地创为台榭,引流栽花,遂以“白鹿”名洞。南唐升元四年(940),朝廷在此建学置田,命国子监九经李善道为洞主,号曰“庐山国学”。宋初增拓之,始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齐名。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应知州周述之请,朝廷赐书院国子监印本《九经》,并官其洞主明起为褒信县主簿。七年,置南康军,白鹿洞遂属南康星子县,书院渐废。咸平五年(1002),敕有司重加修缮。大中祥符初,直史馆孙冕请归老于洞,诏许之,未至而卒。宋仁宗皇祐中,孙冕之子,礼部郎中孙琛承父志起馆洞旁,以教子弟并四方来学者,并给廪饩,匾曰“白鹿洞书堂”。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朱熹知南康,题请重建书院,于是洞学复兴。后又置洞学田以赡生徒,并疏请敕额及书籍,列圣贤为学次第以示学者。一时名儒如陆九渊等皆来讲学。其后屡有增建。元末战乱,书院毁于兵,洞学田亦废为荒地。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瞿溥福为南康守,兴复之。成化年间,提学佥事李龄增阔之,置学田、祠器、书籍,聘胡居仁主洞事。嗣后御史陈铨、唐龙、提学佥事苏葵,副使邵宝、蔡清、李梦阳相继振起之。万历初,张居正废书院,仅留祠祭。清代,地方大员蔡士英、李长春、姚启盛、安世鼎等先后主持兴修白鹿洞书院,置田、拨款、定规、训示、课士,颇有建树。康熙帝曾赐书,书院特建御书阁藏之。康熙二十六年(1687)赐“学达性天”匾额,乾隆九年(1744)复赐“洙泗心传”额。名儒熊维典、何大良、张自烈、吴一圣、汤来贺、罗柴、钱正振、熊飞渭、于建邦等先后主讲席。黄宗羲、王士祯、查慎行、恽敬、洪亮吉、李鸿章等亦来此“朝圣”。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治年间重修。清末改为江西林业学堂。民国初年,康有为曾为其题额。蒋介石曾有将其台湾中正大学迁入之规划。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曾建东西碑廊,而后又逐步修复。一九八八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载,白鹿洞书院原有弘治七年(1494)所修院志,后其书亡佚,仅在后修的院志中保存了张元祯的序言。正德八年(1513),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撰成《白鹿洞书院新志》。嘉靖三十三年,郑廷鹄以“书院乃正学之标帜,书院志堪称一部道学传而颇缺失”为由,以鲁铎、李梦阳旧志为基础,并以朱熹等人文集及通志、石刻等补其不足,纂成《白鹿洞志》,并自序篇首。十余年后,主洞事者陈汝简以该书有“考据失实”“校刻多讹”“序次颠乱”“诗文散逸”“书籍宜载”“跋田宜录”六大缺憾,乃率洞生袁友德、张文瑞等重为考校增订,次年由知府张纯梓印。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上下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十九卷,书前有郑廷鹄自序及洞志凡例十三条,末有陈汝简跋。卷一志山川;卷二志书院沿革;卷三志明贤;卷四志洞祠;卷五、卷六志洞规;卷七、卷八志洞牒;卷九至卷十五志文翰;卷十六志经籍、器皿;卷十七、卷十八志洞学田;卷十九为外志,主要包括诗赋及跋文。明张元汴《传是楼书目》、今人《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此志凡例中言“其编纂兼采鲁铎旧志、李梦阳新志。可因者一遵其旧,可并者并附条下,可增者增之”。内容广而全,博采众长,在继承前志的基础上增辑而成。(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白鹿洞书院志》十二卷

明周伟编、田琯重修,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本。

田琯(1533—1606),字希玉,号竹山,福建大田人。隆庆五年(1571)进士,历官江苏吴县知县、南京户部主事、云南兵备副使、广西布政司参议等。万历十九年任南康知府,兴修白鹿洞书院,征集图书,聘请名师,广集生徒,并主持修纂《白鹿洞书院志》。

周伟,籍贯履历不详,曾任星子县学训导兼白鹿洞书院山长。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九江庐山之麓,有《白鹿洞志》,已著录。

此志之修,实发起于南康知府田琯。万历十七年,南康知府田琯整顿白鹿洞,增置田亩,清理财务,聚徒讲学,使书院于万历初年张居正禁毁书院的挫折中重新振起。二十年,田又命周伟为主编,率洞生戴献策、熊滨、袁炜、黄希孔等,重修院志。

是书半页十行,行十九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十二卷,书前有田琯《新修白鹿洞志序》。卷一志沿革;卷二志形胜;卷三志人物;卷四志祀典;卷五至卷十志文,含奏疏、公移、洞规、策问、讲义、说、戒、谕、书、记、序、告示、铭、辞、赋、诗等各项;卷十一志田地山塘;卷十二为外志。《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是志编次卷帙较李应升《白鹿书院志》为多,而将郑廷鹄《白鹿洞志》新增之洞祠、洞规、洞碟等卷合并入《文志》,删繁就简,并增补嘉靖以来有关文献,重新编排而成。(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白鹿书院志》十七卷

明李应升编,明天启二年(1622)刻本。

李应升(1593—1626),字仲达,号次见,自号石招居士,江苏江阴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江西南康府推官,于任上恢复白鹿洞书院,天启二年擢任御史。著有《落落斋遗稿》十卷。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九江庐山之麓,有《白鹿洞志》,已著录。

天启二年,李应升以周伟所编《新修白鹿洞志》为基础,缀辑残碑逸简,删汰芜牍滥词,并重新厘订卷次,遂成此书。

是志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原书多处有整页缺损,半页缺损处已注明“原缺”。凡十七卷,书前有李梦龙《白鹿书院志序》。卷一志形胜;卷二至卷四志沿革,其中卷三载朱子修复白鹿洞书院始末,包括《知南康军榜文》《白鹿洞牒》《申修白鹿书院状》《与尚书札子》《与丞相札子》《乞赐白鹿洞书院敕额》《延和殿奏事》《请洞学堂长牒》《洞学榜》《举人入书院状》《与吕伯恭论书院记书》《与东莱论白鹿洞书院记》《答吕伯恭书四首》等各类文书,由此可知朱熹为修复白鹿洞书院所做之事宜,卷四述当朝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始末;卷五志先献;卷六至卷八志明教,分别为策问、洞规与戒;卷九至卷十四志文翰,分别为记、告文与诗;卷十五至十七志祀典,主要为释菜和田赋。《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李志对“文翰”部分多有删削,其所作《白鹿洞书院沿革》几乎全文照录在清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中。毛德琦称是本“惟《文翰》中多从删削,视田《志》较约”。此外,是书于编撰体例上亦有所改革,删去郑廷鹄、田琯本之“外志”,分“沿革”为三卷,分“人物”为“先献”“主洞”,特标“洞规”“讲义”等为“明教”三卷,体现了其重视道统传承的思想。(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白鹿洞书院志》十六卷

清廖文英编、钱正振补,清康熙十二年(1673)增修本。

廖文英,字百子,号昆湖,广东连州人。明崇祯十一年(1638),由选贡任南康司理,主白鹿洞书院。清康熙七年,擢南康知府,增修府志。著有《正字通》等。

钱正振,字侯起,号铁峰,南康府星子县(今江西省庐山市)人,康熙九年会元,二十八年江西提学邵延龄聘主白鹿洞事。著有《四书决疑》《爱莲池说》《观澜阁赋》《读书》《乾寿庵诗草》等。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九江庐山之麓,有《白鹿洞志》,已著录。

此本为廖文英知南康府时所修,成于康熙十一年,其自序云“旧志李忠毅公重订,迄今五十余年,多所阙遗”,称之前所修《白鹿洞书院志》书,不能将入清后江西地方官员兴复书院的历史载入,遂“补缀旧文,增葺迩事,授剞劂而登于新”,修成此志。“虽修举之绪未云大备,而经营匠意于育材养贤之籍,亦略可镜矣。”希望通过增补这段修废举坠的历史,以彰显地方官员与朝廷作养人才的功绩。

是志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十六卷,书前有廖文英《重修鹿洞书院志序》及凡例六条。卷一志形胜;卷二至卷五志沿革,其中卷三书朱子兴复书院始末;卷四书明朝兴复书院始末;卷五书清朝兴复书院始末;卷六志先献;卷七至卷八志明教,含洞规、策问、讲义、说、答问、戒、谕、公移;卷九至卷十四志文翰,包括记、序记、告文、辞、启、铭、书、诗、赋等;卷十五志祀典;卷十六志田赋。《四库全书总目》《清文献通考》《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毛德琦称“郡守廖文英《洞志》,遵江阴李应升原本,其所增入,半属顺治年间郡守薛所习补刻也”。故此志是对明李应升本之增修。廖志分目与李志完全相同,只是在李志基础上补充了顺治朝及康熙初年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七称其“因即旧志修辑,以成是书,意求繁富,颇失剪裁”。(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白鹿书院志》十九卷

清毛德琦原订、周兆兰重修,清宣统二年(1910)刻本。

毛德琦,号心斋,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贡生任星子县知县。次年协理白鹿洞书院事务,课士评文,修葺房舍,清理田亩,重修洞志,并撰《庐山志》十五卷。

周兆兰,字香泉,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举人,历官安徽太湖县知县、山东招远县知县、宁都直隶州知州等。

白鹿洞书院在江西九江庐山之麓,有《白鹿洞志》,已著录。

康熙五十五年,廖文英《白鹿洞书院志》原板毁于火,知县毛德琦遂于五十八年决定重修书院志,次年书成。

是志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十九卷,书前有宣统二年(1910)南康知府朱锦《重修白鹿洞志版序》,康熙五十九年江西巡抚白潢《白鹿洞志序》、江西按察使石文焯《白鹿书院志序》,康熙五十七年江西布政使蒋曰广《白鹿书院志序》、江西按察使龚爃《序》、学政王思训《白鹿书院志序》、黄州知府蒋国祥《重修白鹿书院志序》、星子县知县毛德琦《白鹿书院志序》,乾隆六十年南康府知府周兆兰《序》等,另附明代《张元祯洞志序》《李梦阳洞志序》《陆梦龙序》《李应升修志序》与清代《廖文英修志序》及凡例六条。卷一志形胜;卷二志兴复;卷三志沿革;卷四志先献;卷五志主洞;卷六至卷八志学规;卷九志书籍;卷十至卷十七志艺文;卷十八志祀典;卷十九志田赋。《四库全书总目》《万卷堂书目》《八千卷楼书目》《清文献通考》《清通志》《清史稿·艺文志》《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毛德琦在《白鹿书院志》的凡例中提及此志有五大特点:一、纂旧,毛志在编志时参考了以前各种志书,“今详请重刊,于七则外,增《兴复》以尊朱子,《主洞》以崇师范,《书籍》以昭训守,广为十则,御颁经史,亲书扁额赐洞,为千秋盛典,驾轶前代,垂宪后昆,原志未载,例宣恭纪”。二、专崇,“今上升配十哲,赐额‘学达性天’,正以尊子学也,故特汇一编,以志专崇”。三、类推,主要述卧龙冈及三叠泉事。四、存疑,“祀典一条,上乃旧刻,未敢赘论”。五、核实,主要谈洞田,“新增洞田,悉经载入,今仍旧刻备查”。六、典守,主要谈修志版刻储藏,“谨将此志,同山志工竣日,并府志各版,计明块数,开载印册,俱藏星子县新创谯楼之上,属县经堂、洞承输年执掌,造入交盘,以凭稽核”。(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凤书院志》五卷

清朱点易编,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朱点易,字策昌,号辰浒,南昌府义宁州(今江西修水县)人,廪贡生,候选训导。

书院,一名山泉书院,设于义宁(今江西修水县)。明时此处建有凤山书院,其后隳废无存。清同治四年(1865),知州郑国思率士绅重建,次年告成。

光绪元年,点易等“明定学规条约,冀垂久远”,遂辑刊此志。

是志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五卷,书前有义宁州知州李嘉瑞《凤书院志序》,后列修志职名、凡例八条、绘图、案帙等。卷一上志艺文,收录序、记、诗、书目等;卷一下志崇祀,列捐廉、捐名两项;卷二、卷三志乐输,列修费、存费、主费三项及契据一项;卷四志条例,列学规、学约、章程、仪节、祭文等;卷五志田赋,列丈额、递册。尾卷还附有经理、什物、账目等。

是志分为五纲十七目,目次简明。书院之经始费用概由义宁八乡捐输,其相关案帙底稿,均已载入,所有捐数姓名,均逐一注明,账目详明,便于后者稽查。(刘金撰稿,宗尧审稿)(www.xing528.com)

《象山书院章程》一卷

清佚名编定。

象山书院在江西信州(今属贵溪)。原名应天山精舍,又名象山书堂、象山精舍。宋乾道、淳熙年间,陆九渊讲学于金溪青田槐堂,“学者辐集”,“至不能容”,门人彭世昌遂于贵溪应天山结庐建院,迎其讲学。陆九渊“登而乐之,乃建精舍”,于淳熙十四年(1187)登山讲说,次年改应天山为象山,学馆亦因之改名。时“学徒各来结庐”,“裹粮相迎”,“相与讲习”,前后五年,达数千人。绍熙二年(1191),九渊赴荆门军任职,嘱其高弟傅季鲁“居山讲学”。庆元二年(1196),贵溪知县刘启晦“立祠象山方丈之址”,门人“春秋致祭惟谨”。彭世昌曾为其购集图书。绍定三年(1230),杨简门人赵彦械任江东提刑,重修精舍。四年,袁甫为江东提刑兼提举,以山间交通不便,迁建于县城外之三峰山徐岩。次年理宗赐额“象山书院”,成为南宋象山学派活动中心。陆学弟子虽位居卿相,亦以掌教象山为荣。史称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尚有山长之设。景泰三年(1452)重建。祀陆九渊、陆九龄、陆九皋。成化二十年(1484),诏命贵溪重建。正德中,提学副使李梦阳又大修,集士子酬唱其中。万历七年(1579),奉诏废毁,财产变价,以充边需。不久,知县伍袁萃赎回,改名象山祠。清乾隆十年(1745),知县彭之锦在县城西万安山重建,置田藏书,聚徒聘师。嘉庆十五年(1810),移至城内梅花墩,改名景峰书院。道光三年(1823),复原名。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二年(1863),在城东重建。后毁。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前后无序跋。内容为象山书院章程十五条。一、二条为经费管理;三条为院长选聘要求;四、五条为院中执事要求以及外来人员住宿规定;六条为诸生考课名次管理;七、八条为诸生食宿管理;九条为诸生日记要求;十条为诸生读书要求;十一条为考课时间规定以及奖惩办法;十二条为山长束脩、膳金规定;十三条为书院祭祀要求;十四条为书院书籍管理;十五条为执事的选聘。

此书院章程不仅对书院学生的学习生活、品德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还重点突出了书院山长学识与品德方面的要求,是研究中国古代书院教学制度的珍贵史料。(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新淦凝秀书院志》二卷

清朱一深编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琢玉堂刊本。

朱一深(亦作琛),号梅谷,广西桂林人。乾隆间进士,乾隆二十六年任江西新淦(今新干)县知县,曾建凝秀书院。

新淦旧有书院四,始之高峰、金川,次之惜阴、金水,百年之间,尽为丘墟。乾隆二十一年,一深奉命宰是邑,念新淦本为人文之乡,于是以振兴学校为己任,士绅民众亦踊跃应从。绅士罗人龙、敖文、李忠立带头各捐五十金,后邑人闻风驱之,或捐资析产,或效力营构。孝廉廖峻以其别业,暂为书院。一深暇时与诸生面订其业,时来游者二十余人。二月,一深过城南,见破宅二地,乃尽买之。后其在罗、敖、李、陈四生及县尉冯大溁的襄助下,扩建书院,为门二重,旁建房各一,二房之侧各做厨屋一间,并建讲堂一间,其上为楼。其后又有王姓遗孀命其继子璋廷捐金八百,于是书院又得以扩建。乾隆三十五年八月十二日,书院落成,一深名之曰凝秀书院,乃以“凝山川之秀”为寓意。

书院规模初定,一深痛失其怙,丁父忧去职之时,恐书院再为废墟,在诸绅固请之下,乃集书院诗、赋、图、记等汇为一编,遂成此志。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双行小注,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凡二卷,书前有汤聘、高积、娄廷彦、三宝序及凡例十四条,末有朱一深跋。卷上分别为图说、图、书院记、序文五首、静远楼记二首、琢玉堂记、静远楼赋、掘古钱记、半塘记、四松说、条约;卷下分别为尺牍、诗歌基地、学田、捐田、山场、匾对、器用、捐输、告示。《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是志详列条规,田地、山场或买或捐条分缕析。且一堂一名为之记,使后人知命名取义之由来。其申建批文、工料清册、文契之属均注明并存卷宗,皆有案可查。(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文昌书院志》一卷

不著撰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

文昌书院在江西吉水。其始建于何年无从考证,据清代《修水县志》所载,宋时起,文昌书院就闻名遐迩,欧阳修文天祥等名儒曾亲临讲学。此外,亦有书院为欧阳修所创之说。明时,邹忠介、沈慎菴复建。清康熙年间,毁于回禄。道光九年,为激勉乡人勤于治学,开始重建书院。恰逢水旱连年,乐输艰于缴收,十五年冬,方落成。书院上构魁文橉阁,中设孔圣之座,护以四配,左列乡贤,右安名教,前后厅堂房室,规模极其宏厂。重建后,崇正学、究训诂、肄制义,文风日振。此后,书院再度荒废。

是书半页九行,行十六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卷首有文昌书院序、重建文昌书院记、明复建文昌书院记,卷末有重建文昌书院(新)序。另有《邹南皋先生与文昌诸友书》《邹南皋先生文昌书院义助题疏》《南皋先生再书》《名邑侯慎苍沈裕先生疏》。此外,此志对书院规例、建筑情况、书院地图、书社义田、义助等皆有详细记载。

是志着重记载文昌书院明清复修情况,对于吉水地区历史及书院研究价值尤著。文昌书院虽为一所乡间小书院,但人才辈出,曾创造过“五里三状元”“兄弟两进士”“十八翰林学士共赏荷”的科举盛景,培养出《永乐大典》副总裁张伯颖、翰林修撰王艮、礼部右侍郎钱习礼、大学士刘俨、理学家罗伦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但这些书院名人在书中少有提及,略有缺憾。(王丹丹撰稿,肖啸审稿)

《白鹭洲书院志》八卷

清刘绎编,清同治十年(1871)白鹭书院刻本。

刘绎(1797—1878),字瞻岩,一作詹岩,号岳云,江西永丰人。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授翰林院编修。十七年,入值南书房,次年,出任山东学政。二十一年,以父老乞假南归,后潜心于书院教育,前后任白鹭洲书院山长达二十余年。学问渊博,博通经史。纂有《江西通志》《永丰县志》及《吉安府志》。著有《存吾春斋文钞》《存吾春斋诗钞》等。

白鹭洲书院在江西吉安。又称鹭洲书院、白鹭书院。宋淳祐元年(1241),江西提举兼吉州知州江万里建于白鹭洲上。书院初建时,江万里自任导师,教学授徒,理宗皇帝御赐院额。继有郭公度、刘南甫、欧阳守道、胡敬文等先后主讲席,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皆肄业其中。至元十六年(1279),山长曹奇建古心祠,祀江万里,刘辰翁为记。十九年圮于水,吉安路总管李珏重修。大德间曾裁撤山长,旋又复。延祐间,山长余天民收州上僧舍建复古亭,自此环洲均归书院所有。至正十二年(1352)毁于兵火。十四年又圮于水。十五年修复。元末复毁,自此荒废百数十年。明嘉靖五年(1526),吉安知府黄宗明重建书院。二十一年,知府何其高迁建于府治南关外仁寿山慈恩寺,改名“白鹭”。隆庆六年(1572),巡按任春改为庐陵县学。次年复建书院于城北县学旧址。张居正废书院,改为公署,旋又复。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汪可受迁回白鹭洲上,并复旧名。魏忠贤废书院时,曾改为其生祠,魏阉败后即复其旧。清初被省城大吏立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康熙初,湖西道施闰章会同张贞生、毛奇龄、杨洪才等会讲于此,一时称盛。十四年毁于兵火。二十七年知府罗京修复,并重订馆规,增扩科举额。五十二年复圮于水,仅云章阁因建于高台而独存。雍正二年(1724),知府吴铨等重修。咸丰六年(1856)毁于兵。同治七年,知府定祥、山长刘绎重建于城西仁山隆庆寺。光绪十一年(1885),知府贺良桢、山长王廷植与邑绅胡日升等复迁于白鹭洲上。二十九年改为吉安府中学堂。今为白鹭洲中学。其云章阁、风月楼今已修缮一新,并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而此志之修,乃刘绎寄迹鹭渚时,受同学相嘱,以作洲志。然中遭变乱,陵谷之迁,书缺有间,恐洲与志俱荒。因将旧志合之孔氏集,以成是志。

是书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八卷,卷首有刘绎《重修白鹭洲书院志序》,并有《重修义例》十一条,另有沈作朋、周作哲、符乘龙原序三篇及甘雨、罗京旧序两篇。卷一志洲图、建制、崇祀,分别附有书院图、沿革、祭祀缘起及名宦列传;卷二志设教、书籍,设教附有启帖、馆规、馆例各类;卷三志义储;卷四至卷七志艺文,包括古近体诗一百六十八首、赋两首、记三十七篇、序两篇、募疏两篇、上梁文两篇;卷八志公移、历朝创修者今修志者姓氏。《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全书体例整肃,乃于旧志基础上取长补短而成,为了解研究白鹭洲书院之重要文本。

《白鹭洲书院志》有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府何其高修本、万历十四年庐陵知县钱一本修本、十九年知府汪可受修本、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府罗京修本、乾隆十九年(1754)沈作朋修本及同治九年知府定祥修本。今仅存定祥修本及刘绎总纂本。汪可受修本在《四库总目》中有著录,曰:“该书分二卷,历叙沿革、建置、教职、祀典、储赡、名宦、人物、公移、贤劳、义助等。”(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鹅湖讲学会编》十二卷

清郑之侨编,清乾隆九年(1744)刊本。

郑之侨(1707—1784),字茂云,号东里,广东潮阳人。雍正十三年(1735)举人。乾隆二年进士,历官铅山县令、饶州府同知、安襄郧兵备道。为政通达大体,朝野称赞。于铅山建鹅湖书院,宝庆建濂溪书院,文教大振。告归后优游林下凡二十年。卒年七十八岁。著有《六经图》二十四卷、《四礼翼》二卷、《鹅湖讲学会编》十二卷、《农桑易知录》三卷、《劝学编》六卷。

鹅湖书院在江西铅山。又名文宗书院。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人会讲鹅湖寺,史称“鹅湖之会”。十五年,陈亮约朱熹、辛弃疾仿“鹅湖故事”,商谈国事与学问。朱未至,陈、辛二人则“长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此称第二次“鹅湖之会”或“鹅湖之晤”。后人曾建四贤堂(祠)于鹅湖寺,以祀朱、吕、二陆。淳祐十年(1250),江东提刑蔡抗复请于朝,赐额“文宗”。宋末朝廷设官师主之。元迁至铅山城内(今永平镇)。皇庆二年(1313),铅山知州窦汝舟建会元堂。黄谦、邹毅、吴师道、吴旭、徐复、吴以牧、程端礼等先后为山长。元末毁于兵火。明景泰四年(1453),江西巡抚韩雍、广信知府姚堂在鹅湖寺旁重为修复。弘治年间迁至山顶。正德六年(1511),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命铅山知县秦礼于旧址重建。魏忠贤废毁书院时,士子力争而祠庙得以保存。编修杨廷麟、进士胡梦泰、处士查应玮等相继修建。清顺治十年(1653),江西巡抚蔡士英捐资重建,并列名于江西四大书院之中。康熙年间知县潘士瑞、巡抚宋荦、知县施德涵相继重修。五十六年(1717),康熙亲书“穷理居敬”额及“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联。乾隆五年,知县郑之侨修葺。编有《鹅湖讲学会编》。嘉庆十七年(1812),诗人吴嵩梁为山长,编撰《鹅湖书田志》。书院经费除田租外尝有存典息银。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间重建,清末改为鹅湖师范学堂。一九四九年后曾改为鹅湖中学、鹅湖小学。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书收录朱熹、陆九渊及吕祖谦三人论学书信、诗词、文章,虽郑之侨在序文中提到此书“撮四贤书为一帙”,然并无陆九龄之文章、诗词。郑之侨于书序中对朱陆两家弟子由元入明后,各持门户之见、互相攻讦之事,颇不以为然,认为学术观点不同,亦可互相交流论学,“异同之见化,而讲学之道得矣”,希望使异说并存,各家和平共处,遂而编录此书。

是书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左右双边,双行小注,白口,单鱼尾。凡十二卷。书前有郑之侨序、凡例十则和门人姓氏。卷一为图、赞;卷二、卷三为朱子写给吕祖谦书信、文章序跋以及祭文;卷四为朱熹写给陆氏兄弟、鹅湖书院山长徐昭然的书信以及《铅山县学记》;卷五、卷六为吕祖谦写给朱熹的书信以及为陆九龄写的墓志;卷七为陆九渊写给朱熹、吕祖谦的书信、吕祖谦写的祭文以及《全州教授陆先生行状》;卷八、卷九为朱子、吕祖谦、陆九渊所写的学规、章程、读书法、学员名单、讲义等;卷十为题咏鹅湖书院的诗文;卷十一为鹅湖书院各类书院记及序文;卷十二为《鹅湖书田志》。

《鹅湖讲学会编》记载鹅湖书院讲学诸人书信往来及讲学情形颇为详尽,诗文以及书院记也能充分展现各时代鹅湖书院的存废兴盛情况,明确反映了鹅湖书院的发展源流,于研究鹅湖书院之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王帅撰稿,肖啸审稿)

《信江书院志》十卷

清钟世桢编,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钟世桢,湖南武冈人,湘军将领。历官饶州知府、江西省按察使及布政使等。

信江书院在江西上饶。初名曲江书院。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府周元创建于城外黄金山麓,延师主之,招七县士子肄习其中,继改名为钟灵讲院。乾隆八年(1743),知府陈世璔扩建,于讲堂后山作楼以祀朱熹,旁建学舍八十余间,改名紫阳书院,巡抚陈宏谋书匾曰“共学适道”。四十六年,知府康基渊更名信江书院,并拓建楼阁,扩充墙垣。嘉庆十五年(1810),知府王庚言捐廉俸七百两倡修。道光四年(1824),知府刘体重捐俸修葺并资助生徒膏火。五年、二十八年,知府麟桂与史致谔相继重修。同治五年,知府钟世桢派捐重修,建魁星阁、钟灵台、日新书屋、课春草堂等,并增田亩租谷以充经费。十一年,玉山职员周以廉捐田租八十余石。十二年调补上饶县沈镕经捐银八百两置产入院,后废。今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有钟灵台等遗迹留存。

信江书院有志始自王赓言。后钟世桢为郡守,守郡八年,乃重修书院,使其更为壮观,于是重修院志,以详其源流,悉其区画,窃叹前人之用意远也。

是志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双行小注,四周双边,白口,单鱼尾。凡十卷,卷首有钟世桢《重修信江书院志序》、冯誉骢序及例言十条。卷一志绘图;卷二志源流;卷三志条规;卷四志公牍;卷五志田亩,附租单;卷六志斋舍;卷七志考课章程;卷八志收用章程;卷九志艺文;卷十为外编,其主要内容为重建书院建制之记文、诗赋以及所藏书目。《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

其例言曰:“旧志三卷记载颇详,然事属草创第,分卷而未分类,眉目次第未能较然明晰,兹分类为十卷,亦如之每类析旧志于前,新志比类,以次相从,其有旧志所未及者,新志第自为类。”书院志对书院之地域形制、院规教条、昔今之公犊批示、房舍布局、田产山场界址及租赁账目、题跋赋记、诗文唱和等记载颇详。(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玉山县怀玉草堂斗山端明书院志》不分卷

清黄寿祺修,吴华辰、任廷槐纂,清抄本。

是志原未署编者,今检核其正文部分,乃取自同治《玉山县志》,故是志修撰之人乃取自《玉山县志》之编者。

黄寿祺,字晓坡,湖北松滋人。廪贡,同治八年(1869)任玉山县令。

吴华辰,原名吴华淳,号朴斋,江西玉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官至内阁中书。

任廷槐,江西玉山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湖北蕲水知县。

怀玉书院在江西怀玉山金刚峰,与玉琊峰相对。前身为怀玉精舍,宋学士杨亿创建。淳熙年间,朱熹、陆九渊、汪应辰等讲学于此。后有司及门人扩之,置田以供四方来学者,自是门徒日众,后人改名为怀玉书院。宋末元初毁于兵,院址及田皆为僧占。元至顺年间,进士郑伯飞建芳润堂于玉琊峰之麓。明成化年间,佥事方中、郡守姚堂、知县汪滢重修,复原学田以奉祀瞻学,久之又废。明正德元年(1506),提学副使李梦阳复建书院于芳润堂之右,置田养士。六年复遭兵毁,后又为僧据。嘉靖三十三年(1554),提学王宗沐再次夺回。天启四年(1624),废于魏忠贤,其田归于僧。清初恢复奉祀,祀朱子于山巅。乾隆初,诸生朱世荣、毕璋赎回原田,捐银修复书院,延师造士,生徒日盛。五十五年,同州李必联捐建讲堂于崇贤、报德二祠间,学政赵佑移芳润堂额于其上。同治三年,经管首士王永梓修葺。六年,周以廉捐田助学。

草堂书院在玉山县北怀玉山下,为朱子讲学之所。左有青山绿树,亭后有源头活水,亭、堂、庑、号舍俱备。相传朱子、钱德洪、唐瀚皆有诗题咏书院。

斗山书院在怀玉山麓,宋末怀玉书院废,斗山王奕与其子介翁结庐隐居,故名。明天顺、成化年间,郡守姚堂、知县汪滢相继修理,查复原田若干亩,令院旁怀玉道人佃种,收其租,以赡生徒。正德六年,知县谭世熙重建。嘉靖年间更名为怀玉书院。

端明书院旧在县治以东,为宋状元汪应辰故居。元时监县寿安建书院、置学田,后改为湖东道署。明景泰年间,知府姚堂改祠于城隍庙东。正德十六年,御史唐龙命知县潘文明重建。万历八年(1580),朝廷禁毁书院,知县周日甲改书院为端明祠。清康熙三年(1664),推官黎士宏招集流亡,清丈田业。邑人于书院故址为建生祠,士宏谦让,榜其门曰“怀玉书院”。五十三年,知县沈景韩增拓祀寝、讲堂、书廨。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丁如玉移建于武安山麓。

是书为蓝印方格稿本,书前附有怀玉与端明两书院图。是志以书院沿革为主,兼及精舍、芳润堂、书院祀典、讲席、刘氏义学、社学、附乡饮酒礼等。并载历代兴复诗文,其他方面虽较简略,但仍可资考镜玉山一境兴学源流。《中国古籍总目》有著录。(刘金撰稿,宗尧审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