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概念形成过程探讨及规则分析

概念形成过程探讨及规则分析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探讨概念性思维的程序和规则就从模拟概念的最原始的形成过程开始。一些原始概念是人类开始运用概念性思维方法的最早成果,越是仔细推敲这些原始概念的形成过程,你准确掌握概念性思维程序和规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概念形成过程探讨及规则分析

第二节 概念形成过程

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了解到,概念性思维方法是我们的思维对过多的感知对象和记忆对象进行简化处理的一种方式,简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用语言文字表达的“概念”。自从有了“概念”,人类第一次可以不用一个具体感知形象来代表一个事物,而用一个有特定发声方式的符号来代表事物,并且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一大群事物,而不仅仅代表一个事物。

如果这样的概念足够多,就产生了一种可能:知识可以不再是仅仅存在于头脑中的具体事物的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而可以是存在于头脑中或头脑之外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排序。

例如,我们有了“马”的概念,它代表一大群长得类似的动物;有了“草”的概念,它代表许多棵长得类似的某种植物;有了“吃”的概念,它代表各种各样的嘴巴咀嚼和吞咽的动作,那么我们把这三个概念按照“马吃草”这样的顺序排在一起,就得到了所有的马靠什么存活和生长的共同性知识。比起以前的各种各样的马的图画,各种各样的咀嚼动作的图画,各种各样的草的图画,诸如此类杂乱地堆积在人脑中的众多形象化知识,这一条用概念表达的被简化了的知识虽然粗略了一些,但它在引导人们喂养马匹的行为时,明确了最重要的规则和步骤,避免了人们拣了芝麻西瓜的尴尬,这难道不是一种让人激动不已的思维进化!更让人激动不已的是,知识的载体从此不再仅仅是人脑的记忆,知识开天辟地第一次可以钻出人的头脑,被画在了岩壁上,被画在了兽皮上,被画在了竹木上。

如同我们当初竭力想探讨形象思维方法的程序和规则一样,我们现在也渴望了解概念性思维方法的程序和规则,这是我们更有效地运用概念性思维方法的前提和保证。而我们探求概念性思维方法的程序和规则,就从揭示那种神奇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开始。因为概念的产生就是概念性思维的结果,也是进一步的概念性思维的起点。

我们现代人正生活在到处都充斥着概念的时代。我们天天在说概念,写概念,我们天天在记忆概念,甚至我们还在不断地发明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新概念,但如果问起所有的概念是怎样被发明和创造出来的,我们还真有一些迷茫,还真有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如果问起某一个概念是什么以及怎样形成的,我们的回答不会有任何困难,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积累的概念数量已经足够多,我们已经有条件并且也已经习惯于用概念解释概念。例如,我们很容易地就能从词典上查到“马”、“牛”这些概念的含义,那是用一连串的其他概念来解释的。但是,如果要求我们如同最初的原始人在没有任何概念的条件下来形成“马”的概念那样,不容许使用任何已有的概念来完成解释“马”的概念的任务,就是一个极端艰巨的任务了。我们无法完全做到这一点,但我们可以试着尽量少用核心概念来模拟原始人发明概念的过程。判断这个模拟成功与否的标志主要是,你领会模拟过程的描述时并不格外依赖对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例如,描述我们看见马时,不简单说“看见马”,而说看见模样像马的东西,标明它仅仅是感官触及的形象,而不是马的概念。

我们探讨概念性思维的程序和规则就从模拟概念的最原始的形成过程开始。(www.xing528.com)

本书中经常使用假说性的追溯原始过程的办法。这是最枯燥的部分。因为要用语言来模拟没有语言概念的场景,就如同要求用语言而不是画笔画画,描述的啰嗦和细微有时都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我恳请读者在这些地方要不厌其烦,因为真正能感悟这个具体过程比理解那些大定理要难得多,也重要得多。因为定理往往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我们追溯原始过程的办法有点像在物理学、化学中人为创造一个实验环境。在那个实验环境中,可以排除干扰因素,集中关注被认为重要的因果关系

例如,在一个真空管中抛落羽毛,就排除了空气阻力对羽毛的干扰作用,使我们能专注于发现地球引力作用于羽毛的规律:在只有地球引力而没有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羽毛居然和铁块一样快速落下!

与自然界相比,我们很难在现实人类社会创造一个排除某一些因素的实验环境。例如我们无法让人们都装着不懂任何语言概念来模拟没有语言的场景。但我们也发现,时间和历史能为我们剔除许多掩盖在重要规律上的表象因素,历史上曾有过的真实环境,就经常如同现在的极端复杂的真实环境的一个简化。例如,人类历史上肯定存在从完全没有语言概念到产生了几个语言概念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的真实场景就能揭示概念是如何产生的过程,从而再现概念性思维的最本质、最重要的程序和规则。

的确,在人类积累起来的海量知识中,最原始、最简单的思想经常是后来许多知识的核心和根源。遗憾的是,只有少数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探究知识的核心和根源。我们掌握的庞杂知识,大部分是靠记忆力获得的。如同我们已经在第一章描述过的那样,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大量片段知识集合成一个相互搭配的知识组才能被认识得更准确,这个知识组中只有极少部分是别人发现和总结出来供我们记忆的“通用知识”,大部分是需要你自己发现和总结的“个案知识”。记忆和记忆获得的知识,无法完成对照变幻无穷的现实事物间的联系来引导正确行为的任务。即使不是为了重大发明,我们每个人也都需要知识的原创力。偏好于追溯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就是我们培养知识原创力的根本途径。

如果我们承认知识是一代又一代继承和延续的结果,那么你对知识的追溯越久远、越接近根源,你的思维原创力所面临的挑战就越大。当然,如果你能积极地去面对这个挑战,你能完成其再创造过程的知识量就越庞大,从而你能真正掌握的知识量也就越庞大。一些原始概念是人类开始运用概念性思维方法的最早成果,越是仔细推敲这些原始概念的形成过程,你准确掌握概念性思维程序和规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