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

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有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替代品来弥补,但一般都不能取消自然因素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加工型区域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工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发展工业主要依靠从区外调入资源的区域,如我国的上海市、日本、新加坡等区域。

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

第二节 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

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自然因素,是指自然环境里对人类经济活动——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就是可以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自然物质条件。它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等。随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条件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将不断提高,因而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自然因素的内涵将不断深化。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成长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作为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范围不断扩大,开发的深度与广度也不断向前扩展。同时,随着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了许多以新资源为产品原料的加工部门,如开采原油到炼油再到石油化工等。尽管如此,所有劳动对象资源仍然是自然资源。实践证明,任何地域的经济活动都是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等部门的有机组合,这些部门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自然资源。如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地资源,工业生产离不开工业自然资源等。因此,自然因素成为影响区域经济成长的自然物质基础。

二、自然因素对区域劳动分工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自然因素的区域差异与禀赋状况是区域劳动分工的前提条件。它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区域差异,也包括各种自然资源要素的集中程度、组合方式和地理位置等区域差异。自然因素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它与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一般生产要素不同,不是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可以生产出来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地区、任何产业流动的。正是这种特殊性,导致了区域劳动分工的专门化,从而使某些区域成为其他区域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自然因素的区域差异是一种人类社会早期发展中就起过决定性作用的特殊生产要素。正是这种自然因素的区域差异,产生了区域劳动分工的新态势。

三、自然因素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www.xing528.com)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自然因素的复杂多样是发展多元化区域产业结构的自然前提。一个区域在发展产业时,往往会注重发挥自然因素的潜在优势,优先发展与本区域可以开发利用的丰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积累资金进一步发展其他产业。正因为如此,许多区域的产业结构都带有本区域自然优势的一些特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自然因素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尽管有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可以通过替代品来弥补,但一般都不能取消自然因素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四、自然因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我们不难看到区域空间结构存在着多种结构性模式,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自然因素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如以矿区、林区为主的经济区域,其城镇居民点大多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大城市特大城市;沿江、沿海的经济区域,其主要城市在地域中可以充分发挥点轴的作用,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不够发达、农业自然资源优越的平原地区,其城镇分布较为均匀,表现出农业区域的特点;在沙漠绿洲和盆地里,城镇一般分布在绿洲和盆地边缘。此外,自然因素对经济区域网络也有明显影响,如我国北方多以铁路与公路结合为主,南方则以铁路、公路、水路等为主,线路的分布、走向直接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

五、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运行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因素对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主要在于区域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区域经济运行的模式可以分为资源型、资源加工混合型、加工型等三大类型。资源型区域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好,资源的地域组合条件比较理想,在这种条件下,自然因素对区域专门化部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如我国东北区、黄河中上游地区、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区等。混合型区域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该区域内有较丰富的资源,但有些资源欠缺,各种资源的组合条件欠佳,如我国的吉林省。加工型区域经济运行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工业自然资源或农业自然资源严重短缺,发展工业主要依靠从区外调入资源的区域,如我国的上海市、日本新加坡等区域。 (3)一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根据自然因素的特点来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