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领风骚的韦编三绝小考

独领风骚的韦编三绝小考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韦编三绝”一枝独秀小考“韦编三绝”是个著名的典故性成语,一般人认为它的出处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孔子晚而喜《易》……以后,“韦编三绝”便成了读书勤奋的典故性成语。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东汉初年起,《史记》中本来三语并用的句式,开始出现了“韦编三绝”一枝独秀的现象。这两例都只用了“韦编三绝”,而未及其他两个成语。

独领风骚的韦编三绝小考

“韦编三绝”一枝独秀小考

“韦编三绝”是个著名的典故性成语,一般人认为它的出处在《史记·孔子世家》中: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韦,指皮绳。三,这里泛指多次。孔子的时代还没有纸,文章一般用笔(据考证,殷商时已有毛笔)蘸着墨汁或漆写在竹简上。长的文章要用许多竹简,人们用皮绳将一片片分散的简连缀起来,便成了“册”,也就是古代的书籍。上面的引文意思是说:孔子晚年喜欢读《周易》这部书,由于经常不断地翻展阅读,以致编缀竹简的皮绳被磨断了多次。以后,“韦编三绝”便成了读书勤奋的典故性成语。

今天的知识分子多数是知道“韦编三绝”的,但恐怕很少有人了解,当初形容孔子读《易》的成语一共有三个。由于客观的原因,其他两个没有能得到同样的流传。

成书于北宋初年的《太平御览》,在卷六一六中引用了当时宫廷书库的《史记》藏本,所载孔子读《易》的文字比今本《史记·孔子世家》多出了两句,原文是:

孔子晚善《易》,韦编三绝,铁擿三折,漆书三灭也。

这里,“漆书三灭”并不难懂,是说用漆写在竹简上的字被摩灭了多次。“铁擿三折”就比较费解了。《说文》云:“擿,搔也。”音tì,今读zhì。据段玉裁注说,“擿”本是一种搔头的用具,一般以玉、兽骨或象牙磨制而成,形如簪子,细长而两头略尖。后来成为簪头发的饰物,古时也叫“揥”(tì)。《诗经·魏风·葛屦》有“佩其象揥。”“象揥”就是象牙做的簪子,平日用来簪发,头皮痒时可以拔下来搔爬止痒。“擿”与“揥”古音相近而义通,故可借作“揥”。但这里的“铁擿”恐怕不是簪发用具,而是一种形似簪子的铁制长针。分散的竹简需要编缀成册时,可以拿它作为工具,一头系上皮绳,在竹简两端交叉穿联,每联接一片,就要握着铁擿将皮绳收紧一下。用的时间久了,这种生铁制成的引针难免会折断,需要另换新的。所谓“铁擿三折”,就是说编缀竹简用的铁擿折断了多次。由此看来,“韦编三绝”“铁擿三折”和“漆书三灭”,用字虽有不同,但其比喻意义却完全相同,都是用来形容孔子长期勤奋的苦学精神的。

为什么《史记》原本上有的“铁擿三折”“漆书三灭”,今本《史记·孔子世家》中却不见了呢?一般的解释是“因长期传写而佚失”。其佚失的时间,我认为不会太早。以下的文献记载可以证明:

三国魏宋均《论语比考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铁摘三折,漆书三灭。”(《经义考》卷四引。清代马骕《绎史》卷八十六引“摘”作“挝”)

葛洪抱朴子·内篇·祛惑》:“〔孔子〕常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窃好之,韦编三绝,铁挝(原注:一作擿)三折。’”(www.xing528.com)

通过以上二例和前面提到的转引《史记》原本的《太平御览》,可知从三国到北宋初年,“铁擿三折”“漆书三灭”这两个成语,一直在民间或文献中沿用流传。

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东汉初年起,《史记》中本来三语并用的句式,开始出现了“韦编三绝”一枝独秀的现象。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儒林传序》中写道:

〔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班固是东汉的兰台令史,职掌书奏及印工文书,兼校定宫廷藏书文字,不可能不看到《史记》原本中当时尚未佚失的三语并用的句子,为什么他在《汉书》里只引了其中之一的“韦编三绝”呢?我认为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行文简洁的需要。后世史学家评论《汉书》的文字“言皆精练”(《史通·六家》),这是符合实际的。《史记》形容孔子勤奋读《易》,一连用了三个意义完全相同的成语,的确没有必要。班固来个删繁就简,转引时只选了位置最前、形式又雅而含蓄的“韦编三绝”,比起连引三句来,文章不是显得精练顺畅多了吗?

《汉书》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班固这种三语选一、简洁文风的做法,必然会给文人的写作以有益的启发。前面提到葛洪《抱朴子·内篇·祛惑》的引例,三个成语已经少引了一个“漆书三灭”。在《抱朴子·外篇》中还有两个例子:

《勖学》:“仲尼天纵而韦编三绝。”

《自叙》:“圣者犹韦编三绝,以勤经业。”

这两例都只用了“韦编三绝”,而未及其他两个成语。总起来看,在全书十八万字的《抱朴子》内、外篇中,“韦编三绝”用了三次,“铁擿三折”仅用一次,而“漆书三灭”连一次也没有用上,可见三留一的趋势正逐步明显。

今天,“铁擿三折”和“漆书三灭”这两个古代成语,早已在人们的生活和著述中消失,甚至被收词最称宏富的《汉语大词典》以及所有的大型典故成语词典所摈弃。除非是专家学者,一般人恐怕未必会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两个与“韦编三绝”并列连用的同义成语。希望大型的语文工具书今后在修订时能把它们收录进去。

(原载200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