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傣剧的起源,傣剧的发展的介绍

傣剧的起源,傣剧的发展的介绍

时间:2023-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和相邻的保山地区、腾冲县荷花区、保山潞江区、昌宁县柯街区等地。刀如安的这一变革,使傣剧从“转转唱”过渡到有剧本、唱腔音乐和表演的傣剧演出形式,从此以后,傣剧得以定型。

傣剧的起源,傣剧的发展的介绍

一、傣剧的起源

傣剧,是云南省特有的少数民族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和相邻的保山地区、腾冲县荷花区、保山潞江区、昌宁县柯街区等地。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德宏傣族地区“奘房”(小乘佛教佛寺)里讲述佛经故事的“喊火令”(即讲书调)等与民间的【巫婆调】、【十二马调】等相融合,并采用了民间“跳柳神”中的一些舞蹈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www.xing528.com)

它最早源于干崖(今属盈江)一带。曲调是用融合后的新曲调,演唱时在简单的铓、鼓的配合下用简单的圆场或半圆场的舞蹈,进行简单的说唱性表演,演唱的内容有《阿暖夜通》、《比举比玉》等佛经故事和民间故事。这种演唱形式民间称为“转转唱”。干崖当时是由腾越(腾冲)经南甸(梁河)到缅甸八莫(新街)的必经之地。这里来往商旅频繁,是德宏境内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据干崖土司暑属官刀安禄,梁河县遮岛人文必显等说,清嘉庆年间,有一个山东的皮影戏班到干崖来演出,演出之余,在当地传授技艺,弄樟、芒允等地相继成立了皮影戏班。当时演皮影戏是用汉语汉调,许多傣族群众都听不懂,针对这个情况,在道光年间,干崖土司刀如安,将皮影戏剧目《封神演义》翻译为傣文,并用“转转唱”中的曲调进行演唱。他自己担任剧中姜子牙一角,其弟刀如经担任周武王,几个本家兄弟分别担任剧中其他角色。由于他们把皮影戏表演换成真人表演,用的又是民族语言和曲调,演出获得了成功。刀如安的这一变革,使傣剧从“转转唱”过渡到有剧本、唱腔音乐和表演的傣剧演出形式,从此以后,傣剧得以定型。清同治六年(1867年)干崖丙乌人尚贺,用老傣文写成了傣剧剧本《相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