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的起源与发展的分析介绍

动画的起源与发展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画又称为“卡通”,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原指绘制壁画前的底稿或漫画。

动画的起源与发展的分析介绍

第四节 动画的起源与发展

与任何艺术科学一样,动画产生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印刻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痕迹,印刻着该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理念。

一、动画起源

(一)“动画”一词的由来

“动画”一词,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当时日本将线条描绘的漫画称为动画,战后则将线绘、木偶等形式制作的影片统称为动画。

动画又称为“卡通”,最早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原指绘制壁画前的底稿或漫画。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阿尔伯特王子为了征求英国国会大厦的壁画图案,举行了一次设计比赛,被发表的作品中不乏风格幽默荒诞之作。于是从那时起,卡通一词拥有了今天的含义:一种幽默并具有某种讽刺寓意的绘画形式。“卡通电影”早期是指,用绘画语言讲述故事的电影形式。当时的卡通片往往带有明显的漫画色彩,风格简洁,轻松诙谐,寓意性较强。

img10

图1.9 中国马家窑彩陶器舞蹈纹盆

(二)动画意识与动画现象

影视动画发展虽然仅百年,但是动画这一奇特艺术的出现,距今却已有两三万年的历史。追溯源头,最初的动画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头脑中动画意识的一种展现。

在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展现了强烈的动画意识——试图在静态的画面中表现动态的视觉感受,并将这种意识转为最初的动画现象。例如在西班牙北部山区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内石器时代留下的大量壁画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在奔跑的野猪身上前后画上四条腿,以产生野猪运动的动态感受。在我国马家窑出土的彩绘陶瓷舞蹈纹盆的设计图案里,画着三组手拉手舞蹈的人形,并在手臂上画出重复的线条,表示舞蹈者连续的动作。尽管这些创作过于质朴,但它反映了人类对运动概念与生命关系的理解与探索,也是最初的动画意识与动画现象。

(三)动画思维与动画形成

动画完全是依赖于人们头脑通过对某些事物的虚拟想象而形成的艺术,因此动画的创作思维基础,一方面建立在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经验性认知和积累上,另一方面来自他们丰富的创新意识和联想空间。于是,创造性、经验性、抽象性、运动性思维就成为动画思维的基本特征。创作者的这些内在思维特征,我们可以在许许多多外显的具有“动画效果”的艺术痕迹中寻觅到。

img11

图1.10 中国发明的走马灯

在公元两千多年前的埃及古墓壁画中,曾绘有描述摔跤动作的连续画面,当人们随着走路移动身体来观看这些画面时,就会产生画中人物动起来的错觉;在希腊的古陶瓶上,绘有人物奔跑的侧面连续动作图案,当花瓶旋转时,人的视觉中就会形成运动的感觉;在古埃及神庙前不同的巨大石柱上,刻有做着欢迎形态的连续动作的神像,当法老乘坐的马车从神庙石柱前奔跑而过时,石柱上的这些神像,就会显示出欢迎法老的连续动作;早在一两千年前中国人发明的走马灯,利用点燃蜡烛后产生的热气流的推动,使绘有图形的圆筒旋转,这是最早通过光的照射而呈现画面运动的艺术创作。所有这些带有“动画”视觉效果的艺术作品也是动画形成的原始基础。

可以说,从静止的事物中获得运动感知,是人们创造动画最直接的兴趣和动因。在对动画现象着迷的同时,科学家们也对人类生理知觉系统的似动性感知功能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彼得·罗杰特(Peter Roget)便是最早从事这一研究的探索者之一。

1824年,彼得·罗杰特在出版的《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一书中提出:当形象刺激在最初显露后,能在视网膜上停留若干时间。当多个刺激相当迅速地连续显现时,在视网膜上的刺激信号会重叠起来,形象就成为连续进行的了。该研究在当时引起了一阵实验热,“手翻书”、“西洋镜”等一系列具有动画特征的发明也孕育而生。

img12

图1.11 转盘与视盘

19世纪30年代,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也是根据视觉暂留现象制成了能使图像动起来的转盘,之后又出现了更为简便灵活的视盘。视觉暂留现象理论也为后来电影、电视的发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动画技术与动画发展

诚如我们在第一章动画本体形态中所阐述的,动画的物质性存在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可视的运动光影图像。伴随各种先进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动画的表现形式与传播载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以美国为例,1952年美国电视业建立了四大电视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广播公司(NBC)、美国广播公司(ABC)及杜蒙电视网。新的电视台大量涌现,到1972年底,全美电视台增至600多家,电视机的占有量也迅速扩张。1953年,美国已拥有200万台电视机,到1960年,美国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正是凭借这一坚实的社会物质基础,电视动画进入了高潮迭起的新时代,出现了一系列优秀的电视动画作品。

20世纪80年代,伴随CGI(Computer Generated Imaging,中文意思是“计算机生成影像”)技术的完善,一股强劲的数码风吹拂着动画创作领域。1995年11月22日,世界上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在美国上映,这也是迪斯尼与皮克斯合作的第一部电脑动画,影片以1.92亿美元的国内票房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纪录。

当数码技术和电视技术应用于动画中并创造着一个个惊人的商业奇迹时,网络技术和互动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动画艺术表现锦上添花。这两项技术在动画中的运用,既打破传统创作者和观赏者之间的界限,形成了二位一体的开放式动画艺术传播模式,也使更多的人可以直接参与到动画的创作中来。可以说,动画技术是使动画艺术走向大众化并不断充满活力的重要基础。

二、动画的发展沿革

追踪世界动画发展的轨迹,其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探索与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一)探索与形成阶段

1.萌芽期

16世纪,西方首次出现了如同火柴盒大小的手翻书,即书的每一页画着细微动作差异的图画,用拇指快速翻动书时,人可以感觉书中的人物是“活动”的。这种能使图像“活动”的书使许多人尤其是相关的科学家对运动、时间、距离等画面之间的关系产生极大兴趣,并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探索,这也是人们有意识研究“动画”效果的萌芽阶段。

2.早期探索

动画效果的探讨常常是伴随着实验进行的。17世纪末,约翰尼斯·赞将许多玻璃画片放在能够旋转的盘上,在光照下转动的玻璃图样依次投射在墙上,于是人们可以在墙上观赏到“活的”图样,这也是最早的人造影像或者称为光影动画。

最终使绘画真正“动”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画效果,爱德华·麦布里奇的实验与发明功不可没。1873年,他用若干台照相机,拍摄出世界上第一套马在奔跑的连续动作过程,又在1877年,将马奔跑时的连续照片放到“幻透镜”上放映,使人们能够在幕布上看到一套完整的连续动作的运动状态。这些实验成果为动画乃至电影艺术的产生发展,带来了关键性的突破。

3.动画片诞生

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利用间隙抓遮片装置,解决了使胶片间隙通过片门的难题,成功地制作了活动电影机,使银幕上再现真人与事物的活动影像成为现实,从此电影宣告诞生。尽管动画的形成是先于电影的,但电影的发明,尤其是摄像技术和电影独特的视听语言的出现才使动画影片诞生成为可能。

1904年,法国人埃米尔·柯尔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但这部作品没有故事情节,只是由黑色背景和白色线条的人物动作构成,而且该影片技法简单、粗糙,因此没有形成真正的艺术价值

1906年,出生于英国的美国人斯图尔特·勃莱克顿在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电影技术发明十年后,采用逐格摄影方法,拍摄制作了第一部电影胶片动画《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

1911年,美国著名的漫画专栏画家温瑟·麦凯从他的漫画集中取材,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并于1914年完成了动画史上著名的影片《恐龙葛蒂》,被称为动画史上的种子电影。

(二)发展阶段

1.形成规模(www.xing528.com)

1913年,拉马尔·巴雷在纽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动画公司,并制作出由漫画改编的冒险故事片《希拉·莱尔上校》。1915年,美国人埃尔·赫德发明赛璐珞片作为动画绘制的片基,以取代以往的动画纸,为动画形成规模化生产奠定了重要基础。运用赛璐珞片制作动画的方法也被称为“传统的动画制作方式”。

2.商业运作

1919年,美国派特·苏利文公司出品的《猫的闹剧》上映,剧中的卡通造型菲力猫成为连续十年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卡通明星。一时间,菲力猫玩具、贴纸、唱片、图像成为新的商品卖点。此后,米高梅公司的《猫和老鼠》、华纳公司的《兔宝宝》也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影视动画人物成为商业品牌,带动了动画业的蓬勃发展,美国也由此进入动画发展的黄金时代,这其中,迪斯尼动画制片公司创建的辉煌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无论是动画制作的尽善尽美,还是建构举世瞩目的商业产业链,将它称为动画商业发展的里程碑一点也不为过。

(三)成熟阶段

1.制作精良

1937年,迪斯尼推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雪公主》。影片完美的艺术性和精湛的制作效果,令观众大为惊叹,也轰动了世界影坛。当年该片获得了八项奥斯卡大奖,后被译为多种文字,四次重新发行,在世界各国引起巨大反响,使迪斯尼事业的发展迈入第一个黄金时代。该片的成功,既向世界展示了艺术与商业相结合、绘画技巧与电影技术相结合所创造的无穷魅力和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也使迪斯尼的经营方向从短片向长片创作发展,使得这种具有长篇剧情的影院动画,逐渐成为动画产业中的“主流动画”。这种转变标志着动画摆脱了“美术思维、美术语言”为主的创作理念,标志着动画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先进技术

动画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动画技术的日益演进、完善和运用娴熟。纵观动画的发展长河,我们处处能觅到人类新技术创造的印迹。无论是走马灯、皮影戏,还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计算机图形技术,都为动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可以说,先进技术使动画这一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充满着无穷的魅力和无限的生机。

3.文化产业

在动画活动中,动画创作与动画消费构成了动画文化的行为方式,将两者紧密结合形成文化产业链,已成为动画业成功开发的共识性模式。按照国际惯例,动画片市场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动画片本身的播出市场;第二个层次是卡通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第三个层次是卡通形象所衍生的产品市场,包括服装、玩具、饮料、儿童用品等等。而且,后一个层次比前一个层次周期要长,且能获得更丰厚的收入。在美国,米老鼠和史努比两个动画形象衍生的关联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收益每年都超过500亿美元;在日本,早在1996年政府就将动画业列为第二大产业。2003年,日本动画片仅在其本土的影院票房、电视播放及相关音像制品销售的总收入就达3 739亿日元,而当年日本电影发行的总收入才2 000亿日元。

三、中国动画发展历程

中国动画电影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艺术,自20世纪20年代初开创以来,历经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萌芽与探索时期(1922—1945)

1918年,随着《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登陆上海,神奇的动画片让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深深着迷。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鼻祖。1922年开始,万氏兄弟在上海先后制作了多部动画广告片,他们从美国动画片中获得启发,研究动画的制作技术和拍摄方法,终于解开了早期卡通动画电影的秘密。经过数年的探索,1926年,中国第一部颇具影响的动画片《大闹画室》问世,揭开了中国动画史的第一页。此后,万氏兄弟不辞劳苦、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动画的创作,1935年推出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20世纪40年代,万氏兄弟又创作了中国动画第一部长片《铁扇公主》,本片一经推出便大受欢迎,发行远及东南亚和日本地区,为中国动画进军亚洲乃至国际市场打响了第一炮。此后,一批宣传抗战的动画片,如《马儿号》、《保家乡》等也应时而生,成为呼应社会、唤起民众的革命大众文艺的一分子。由此可见,中国动画片在创作初期虽然起步艰难,但是第一批动画人通过百折不挠的学习和坚持不懈的探索,终于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并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动画片,走出了中国动画坚实的第一步。

(二)稳定发展时期(1946—1956)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电影制片厂开始了动画片的创作。当时的动画影片主要有这样的特点:在题材上,以童话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动画片;在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而在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三)繁荣时期(1957—1965)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厂长特伟在第一时间提出了“走中国民族之路,敲喜剧风格之门”的创作理念,开启了中国动画从传统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力求表现出中国独特风格的新时期,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脸谱借鉴了京剧的人物造型,动作设计上采取京剧的程式,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动画片的民族化探索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致力于开拓动画艺术表现手法的领域,提高动画表现技艺。1958年,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西瓜》出炉,为中国动画增添了一个富有鲜明民间艺术特色的新品种。1960年,折纸片《聪明的鸭子》以情趣盎然和生动活泼的特色,为中国动画再添一笔浓墨。同年,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坠地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该片获得1963年瑞士第41届洛迦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随后又屡获殊荣。水墨动画的魅力再次证明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至今仍被人们反复提及的艺术创作理念。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形成了新中国动画发展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也是民族风格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其中扛鼎之作当属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影片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同时又融入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使家喻户晓的孙悟空形象跃然银幕。

(四)复苏时期(1976—1989)

“文革”时期,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严重阻碍,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整个80年代,我国的动画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动画人秉承创造“民族风格”的道路,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的开拓。同时由于改革开放的良好契机,中国动画业通过积极对外交流,借鉴国外经验,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的作品,代表中国动画片创作新的崛起。这十余年间,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一批代表中国动画片创作新高度的优秀影片,如《雪孩子》(1980)、《猴子捞月》(1981)、《天书奇谭》(1983)、《鹬蚌相争》(1983)等。而一大批长篇多集电视动画片的问世也吸引了大量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其中包括《葫芦兄弟》(1987)、《邋遢大王历险记》(1987)、《黑猫警长》(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1988)等。其他如寓意深刻的《三个和尚》(1980),巧妙构思、针砭时弊的《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1986)等,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五)中国动画的转型时期:1990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动画走上了有别于传统的新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的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中国动画从影院短片唱主角开始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潮流。这一时期的优秀动画片包括《蓝皮鼠与大脸猫》(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自古英雄出少年》(1995—1996)、《西游记》(1999)、《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000)等。在制作方面,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明显增强,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推动了中国动画新一轮的发展。

然而,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而言速度趋缓。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缺乏良好的商业运行体系和市场化操作的中国动画举步维艰,国内市场被美、日等动画大国占领大半。中国动画必须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适应新时期动画发展的条件与规律,才能重振山河。1999年,上海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当时中国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宝莲灯》。该故事取材于中国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精心设计,音乐制作考究,同时大量运用现代高科技,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为国产动画与国际接轨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处于新时期的中国动画,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民营企业的加盟无疑为中国动画发展推波助澜,如湖南三辰卡通集团的创作探索与发展特色,就成为现今中国动画突出重围的成功范例。而近些年来各地的动画教育火爆升温,动画城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们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承办着一个又一个的动画节……这些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今天的中国动画还未在真正意义上走出低谷,但在动画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我们终将迎来中国动画的明媚春天。

思考与提问

1.如何认知动画的本体特征?

2.动画视像形态的表征结构有哪些特点?

3.动画基本分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注释】

[1]杭之:《一苇集》,三联书店,1991年,第140页。

[2]孙占国:《论当前的大众文化形态》,载《人民日报》,1995年6月20日。

[3]阿恩海姆:《艺术的心理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44页。

[4]同上。

[5]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年,第371页。

[6]参考李岩:《揭开电视图像的“神话”面纱》,载《中国传媒报告》,2004年第1期。

[7]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8]彭玲:《关于中国动画文化发展的思考》,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93页。

[10]刘小林、钱博弘:《动画概论》,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39页。

[11]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9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