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的文化拓扑性的分析介绍

动画的文化拓扑性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动画文化概念的提出已经并不新鲜,但是对动画文化的系统研究还并不完善。“动画文化拓扑论”的提出也是基于动画处于传统向现代、旧的媒体与新的载体并存并处于转型时期的特殊时刻。因此,引入动画文化的拓扑描述,通过这种创新的诠释,更为直观地体现出动画文化的辐射作用。

动画的文化拓扑性的分析介绍

二、动画文化拓扑

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正显现出由技术创新向商业模式创新转变的端倪。一直以来,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最高境界”,中国乃至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技术创新使经济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全球经济变革的推动下,由于技术创新的深入,世界逐渐被拉平,在数字化语境中,动画产业链的不断细分、拆解、重构、融合,甚至与其他行业交织、渗透,对原有商业模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因此,主动调整商业模式的企业,才可能在新经济条件下成功。

动画产业创新的内涵由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共同组成,而任何一种创新,无论技术还是商业模式,首先需要的是思维的创新,它来自于新的创意理念,即观念上的突破。对规则的大胆突破是商业模式创新道路上最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游戏规则的产生往往在于寻找观念上的蓝海。资本市场追捧的亦是不同于其他对手的商业模式。观念在更新的过程中,见证着“世界是平的”,对动画概念的理解亦然。

动画文化概念的提出已经并不新鲜,但是对动画文化的系统研究还并不完善。首先,是关于“文化”的理解。把动画文化作为一种拓扑文化,用人文主义科技理性的观点进行双重观照,在数字时代尤其是动画的兴盛时代具有较强的应用意义。

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定义已经多达200多种,但归纳起来,大致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层面上,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8]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属于文化的领域。狭义的层面上,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观念形态,如思想、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在关于文化定义的甄别过程中,这一仪式性景观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拓扑性指向。当英国著明文化理论家安东尼·艾佛雷特提出三种文化划分理论,对文化的定义在一定范畴内进行提炼时,可以说,文化的发展,已然跳出了其本身的意义能指,而更加瞄准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迈向充满前景的文化景观时代。这三种文化包括:

文化A:“从广义上讲,文化现在可以说是人类独特的精神、物质、智力、情感特征的总和,并为一个社会或社会团体打上深深的印记。它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字,而且包括生活方式、人类的基本权利、价值系统、传统和习惯。”[9]

文化B:所有的创意性产品,尤其是在20世纪左右得到发展,并以机械电子形式得以复制的、得以传播给大众和市场的创意性产品。“艺术这个术语包括(但不仅仅限于)音乐(器乐和声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创意性著作、建筑及相关领域、绘画、雕塑摄影、形象艺术和工艺、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和时尚、动画、电视、无线电广播、磁带和录音、与表达有关的艺术、表演、制作和主要艺术形式的展览和研究,以及对人类环境的应用。”[10]

文化C:大体相当于在西方社会中被称为高雅艺术的东西,通常是指过去的艺术活在欧洲框架之内的社会遗产,包括歌舞芭蕾、音乐、戏剧和美术

艾佛雷特认为这三种文化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其中文化B和文化C是文化A的附属品,或者说是更为广泛价值观念的特殊表达,三者均为创造性、道德评价和社会批评的源泉。根据艾佛雷特的看法,不管西方社会承认与否,他们实际上都在执行这三种文化战略,并越来越认同以下原则:第一,为所有居民提供参与社会的、政治的创意活动;第二,促进文化认同,在目前,更精确地讲,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或者由于旅游者的流动,特别需要促进多元文化认同;第三,承认和鼓励当代社会中的差异性;第四,不仅鼓励艺术领域的个人创造性,也鼓励其他领域的个人创造性。[11]

不管是在高雅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产业文化、商业文化等概念的分野中,还是在政治文化、经济文化、企业文化、行政文化、管理文化、法律文化等不同的文化概念中,文化的定语在不停变换中显示出不同的意义所指,但对于动画文化则还未形成系统的文化概念。

“动画文化拓扑论”的提出,是由于动画艺术不同于以往的艺术,这是对科技理性和技术文明依赖较强的艺术,是科学与艺术并驾齐驱的艺术,是感性与理性交相辉映、人文主义与技术文明相濡以沫的艺术。“动画文化拓扑论”的提出也是基于动画处于传统向现代、旧的媒体与新的载体并存并处于转型时期的特殊时刻。“拓扑性”原本就来自于现代空间数学,拓扑结构可以充分体现动画文化的特色,为动画艺术形态注入新鲜血液并汲取传统艺术的精华,和现代艺术、现代科技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而有机的整体。

所谓“新”,有着相对于历史的、传统的、当下的不同涵义。创新,具体而言是对动画所要传递的主题内容、表达形式所进行的创造性构思,它并非哗众取宠和故弄玄虚,而是将美好与真实高度凝练,达到利于视觉传播的目的。因此,创新将显示出动画艺术对不同学科、不同艺术门类、不同技术表现手段、不同思维形态的美学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重构。在这个意义上说:动画文化多样化的体现,除了其价值观念、审美取向打上现代工业文明、信息网络文化的烙印之外,不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不同艺术种类的表现形态的借鉴性和可开发性,不同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艺术形式自身在当代的丰富性,是四位一体的。

科技的不断进步,艺术形态的不断丰富,人类审美情趣的不断多样化,孕育着各种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动画表现方式也将更加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怎样创造出完美而又不同于以往的动画样式呢?怎样重构新鲜、实在的动画观赏方式?怎样解析衍生、拓扑的动画体验方式?怎样应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条件创造新的符合人们新审美精神的动画形态?怎样制造“知觉的尖锐化”,来最终引导人们对动画的消费行为?这都需要对动画文化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引入动画文化的拓扑描述,通过这种创新的诠释,更为直观地体现出动画文化的辐射作用。

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抛开网络物理连接来讨论网络系统的连接形式,网络中各站点相互连接的方法和形式称为网络拓扑。拓扑图给出网络服务器、工作站的网络配置和相互间的连接,它的结构主要有星型结构、总线结构、树型结构、网状结构、蜂窝状结构、分布式结构等。网络拓扑图直观、简要地展现出网络结构的几种主要关系。这些节点的组合方式同样适用于动画研究,主体结构的类似性,发生过程的可比性,传输方式的雷同性,使得基于网络拓扑图示叙述的动画生产展现更容易被理解。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动画文化拓扑构想。

(一)星型结构:动画文化的辐射与聚合

星型结构是指各工作站以星型方式连接成网。网络有中央节点,其他节点(工作站、服务器)都与中央节点直接相连,这种结构以中央节点为中心,因此又称为集中式网络。

星型结构一:基于跨学科的动画拓扑

动画与其他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生活其实是一种精神性的展现,是个体的展现,它充满魅力。直到今天,任何科学、哲学或宗教都未能完全阐明这种精神性的展现。但是,动画王国又是一个充满了曼妙风景、奇异憧憬与瑰丽梦幻的世界,依靠想象力驰骋而到达一个新的彼岸是动画存在的理由,也是动画文化精神的一双翅膀。这种生活能够吸收传统的精华,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精华,汲取人类漫长历史上积淀下来的精髓,又虚心接纳现代技术制造幻影的本领,悉心用各种手段充实自己,从而创造出一种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以求的合力文化。

动画文化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影视学、文学、美学、文化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艺术批评、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动画的技术基础则与传统美术、计算机技术、各种专业软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动画文化研究的理论构架亦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整合、蜕变中逐渐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对动画理论以及动画本体的探索中,进一步总结出适合于动画文化研究的方式方法,对于整个动画产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各种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理论温床的滋养,动画文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竞合必将带来崭新的理论视野,使整个动画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动画学科本身的发展,一方面基于其他学科的文化艺术基础,结合适合动画艺术发展的路径,进行学科的整合,从而在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中凸显出自身的特色。这一回归式的文化吸纳过程,确立了星型结构的文化内核;另一方面,与其他学科的建构一样,动画学科需要经过一个成长的周期。首先是探索期:通过动画自身的性质、定位、产业需求等将学科进行分类,并依据考察结果提出初步的学科教学方案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碰撞期:这是学科文化融合开始的阶段,这一阶段往往伴随着较大的变革举措。新技术的涌入极大地拓展了动画的生存空间,与此同时,动画专业的学科设置也在跟随技术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许多以技术变化轨迹为线索的新型专业也应运而生了。新世纪开始涌现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第三个阶段为磨合期:多种动画专业的相关学科逐步走向融合的一个较长的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的制度或管理层的调整已经完成,工作重心在于维护新制度,使之能够顺利而有效地运转。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动画教育开始了一次理性的大洗牌,许多专业进行了重新整合,目前在教育部立项的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第四个阶段则是拓展期:在动画及相关专业的整体学科趋向融合的基础上,剖析相关学科的“耦合点”,对优秀的学科文化进行交融,对平庸和低下的学科文化进行摒弃,从而整合出合理的学科体系。学科的成长为动画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对于动画文化本身来说,这些外力因素的变化诚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文化内核仍旧需要发挥强大的凝聚力与指向力,在诸多文化学派和学科门类的演变、吸纳和融合的过程中,确立自身的鲜明特色与突出主题,成为动画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

星型结构二:基于媒介的动画拓扑

在基于动画文化传播的拓扑结构中,动画作为媒介和动画选择以媒介作为传输载体是拓扑结构的两个方面。在这一拓扑结构的构建中,技术的延展和前进无疑是促成其形成的主要力量。以文化为核心进行媒介的拓展,是包括动画在内的许多艺术门类普遍意义上的演变方式,这一变革以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为根本,通过内容在不同媒介的传播,将艺术作品中的普世价值观进行渗透性传达,以此影响阅读欣赏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方面,动画文化通过不同的媒介进行拓扑性传播。

在动画文化的跨媒介传播中,多媒体技术、三网合一、媒介融合已经发生并且愈演愈烈,新媒体的融合问题首先是技术的融合,宽带通信技术发展带来技术平台的融合,这包括了卫星通信、电话、无线传输、混合光纤、统筹网络等等的融合。视频、声音、数据、文本的融合,带来了全新的技术发展,通用的标准形成了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平台,数字技术改造传媒,为我们带来了众多需要研究的技术问题,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升级又为我们的技术研究提出了效率的要求。不同类型媒体背后巨大的产业力量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也走上了产业融合的道路,动画的传播将触角伸到了通信产业、广播电视电影产业、电子信息消费品产业、娱乐与内容产业,使不同类别的动画形成了互相渗透、互相竞争的局面。

另一方面,动画文化选择不同的介质进行拓扑性表达。

动画作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就存在于媒介传递之中。可以说,没有媒介也就没有动画。纵览人类各个时期的动画媒介形态,最初的动画传递是通过光学影像设备实现的。后来,不同的材质介入到动画的生产与制作中,《猫头鹰与鹅的婚礼》以沙粒作为原料,在点滴方寸之间诠释一个深刻的人生寓言,同样以“沙土”为原料进行动画创作的还有加拿大动画大师理查德·康迪,他的动画艺术短片《沙之舞》利用“沙土”的疏密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明暗效果,以沙子构成人物形体的运动来表现爵士乐的节奏,利用沙土的连绵性与难以雕塑性,在表述动画轻快的同时,向人们展示了作者的艺术个性。选择以“纸屑”作为媒介传达的动画短片《游移的光》以纸的碎片组成了光线,仿佛使人看到了光的碎片,表现出作者对生命领悟的特殊视角……

动画内容在不同媒介之间的流通与互动,它至少包涵两层涵义:其一是指相同信息在不同媒介之间的交叉传播与整合;其二是指媒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互动与协调。目前动画文化在跨媒介传播的探索中步履维艰,而在多媒体融合中已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

可以说,动画媒介选择的丰富性,为动画的表达创造出广袤的天空。“仅就绘画形式来说,油画、水彩、蜡笔素描等已属传统样式,当代美术界所采用的各种新颖的、实验的手法在动画片中都有体现;材料方面,金属、纸、塑料、橡胶、泥、布、玻璃、植物的茎叶、动物的毛皮等等形质各异的材料都曾被用于动画创作。”[12]材料的丰富性和媒介的多样性,赋予了动画开放的表达空间。

星型结构三:基于生态学的动画拓扑

动画文化的生态拓扑之所以延伸到社会经济文化领域,是因为动画本身表现出的特殊属性。动画的经济属性使其成为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动画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其成为一种无形的凝聚力,通过动画传递文化价值观、渗透文化思想也成为许多国家对外文化输出的目的;动画的艺术属性赋予了它美丽的形态,也给予它梦想的载体。当多元属性杂糅在一起的时候,彰显出来的是动画的生态拓扑结构。在拓扑结构中,动画发展的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以文化为核心,进行着共生。(www.xing528.com)

◆政策因子

动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落实到具体的操作环节上,主要表现为政策的扶持。韩国政府的动漫振兴计划,日本政府对动画以及动漫产业的高度重视,美国版权保护体系的高度完善,均成就了这些国家动画产业的高速发展。对于动画文化的拓展来说,政策因子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国家关于动画产业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也是随着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出台的。首先,政策的出台可以刺激动画产业的区域竞争和资源整合,提升动画作品的数量和质量;其次,政策的出台可以吸引海外投资机构和动画制作机构,以合资合拍动画片的方式来绕开政策壁垒,这有利于提高国内动画制作企业的整体制作水平和商业运作能力;第三,政策的出台势必推动动画需求的升温,由此带来更大规模的动画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动画教育的发展。第四,政策的出台可以全面把持动画片的题材选择,有效防止不良文化、部分西方文化的渗透,并极大拓展国产动画的生存空间,进而拓宽中华文化的渗透领域。

然而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对于扶持中国动画发展的保护政策,在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是必要、合理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国产动画形象的品牌地位,从而为产业链的拓展树立动画形象的范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动画产品和动画服务的文化消费。例如,2000年,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台引进动画片必须得到审批,必须有比例限制;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文件要求,1/3以上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要开办少儿频道,国产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数量不少于动画片总量的60%;与此同时,广电总局还建立了15个影视动画基地。在这些因素的刺激下,大量民间资本投入到动画领域,促进了动画产业几年来的高速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真正的产业发展需要靠市场来推动。真正能够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动画作品,才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限播令”不一定撑得起动画播映的黄金档,而海外动画早已对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虎视眈眈,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文化警觉。

◆经济因子

经济因子是动画产业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经济因子活力充沛的时候,能够容纳更多的文化因子,人们倾向于扩大精神消费,使动画文化的成长空间加大。因此,动画产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不可分割,与动画作品的播出平台密切相关,也与人们对动画衍生产品的消费息息相关。

在动画的播出平台中,国内上星的动画频道有北京电视台卡酷频道、上海炫动卡通频道、湖南金鹰动画频道以及广东嘉佳卡通频道等,它们都是2004年到2006年之间陆续开播的。动画频道的开通为动画片提供了一系列的播出平台,并且由于近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要求动画频道黄金时段播放国产动画节目,因此,动画产业急剧升温,从而凸现了动画制作业庞大的时间缺口,也给动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限制中外动画片比例、开通卡通频道、拓宽播放平台、允许外资进入固然是激励人心的政策,但是原创动画的生产和产业链的打造才是发展的根本。

产业的升温促成了动画基地热。继前几年动画基地雨后春笋般涌现,近年来动画产业园区热依旧不减。园区形态在动画产业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领军者的角色,并逐渐肩负起实施我国动画产业的教育培训、研究开发、产业孵化及国际交流四大功能的重任。动画产业的升温导致了动画人才需求的加大,而作为动漫教育基地的高校,更是肩负起以动画教育为依托,培养创作和开发经营型人才的责任。以高校为代表的动画基地在中国动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因而,经济因子对于动画文化的建构和动画理论发展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也是关键的。

◆地缘因子

动画文化的传播受地域影响相对也是比较明显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文化传输方面也有较大的差距。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动画作品渗透文化霸权主义和强势国家的文化影响力,通过动画作品播映,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植入,从而使得文化的传播跨越了地域政治界限,以一种软力量的方式实现了既定的文化传输效果。另一方面,几大动画生产制作国之间因为地缘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分野在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在动画产业体系上的特色差异。

而就中国的实际状况来说,动画文化的渗透力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稍大,城市较乡村稍大。这是因为动画文化的传播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也就是说,动画文化向受众的渗透,是通过多种媒介方式实现的,而非单一的一种。传统意义上动画的传播主要是依靠电视动画片的播映来实现的,并且这在年龄偏小一些的动画受众身上更为明显。但是动画文化的渗透,除了通过电视动画片之外,还可以通过漫画图书、网络、电子游戏、新媒体等媒介手段得以实现,这些媒介的普及程度受到地缘因子的影响相对更明显一些。另外,动画文化的传播还可以通过动画形象授权的衍生品来实现。动画企业积极构建产业链条,通过商品授权的模式,开发与动画形象相关的光碟、食品、服装、文具等衍生产品,并常常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向产业链的下游进行扩张,而所选取的经营地点也通常根据地缘因子来决定。

另外,地缘经济的基础是强大的经济吸引力,在此基础上的区域合作,可以兼容并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缘政治因素。这给文化产业带来的启示是明显的,即破除政策壁垒,实现区域联动,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动画产业的区域布局来说,充分考虑地缘优势和辐射力,有利于建立统一的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消除生产流通中的障碍,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更合理地统筹协调创意人才,更开放地整合产业要素。大地缘战略下的动画产业区域合作,强调构筑一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广阔、充满活力的区域文化经济体系,从而为中国动画产业的进一步壮大提供更大的平台。

◆受众因子

受众因子的核心就是消费市场本身。对于动画产业的发展来说,充分考虑到受众因素的影响,无疑对于市场的运作、产品链的构建、价值链的完善,都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需求决定供给,供给推动产业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动画艺术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得到认可,特别是上个世纪末以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逐渐得到认可,动画文化产业化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动画产业的发展需要基于受众的消费市场的导向,只有把握住这个主脉络,动画消费市场的兴盛才能有章可循。

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性体现在动画片上则表现为对于动画的题材、造型等方面的不同趣味点,趣味或偏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或决定着他们对于动画片的收看以及对动画衍生产品的消费。这种趣味或偏好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但也有共性。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动画受众来说,他们的趣味随着年龄的差距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年龄层次的差异也造成了动画文化消费的差异,由于消费能力不同使得衍生产品的针对性也有所不同。而针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偏好,动画片也呈现出一定的收视选择性,如果说女孩子们更喜欢诸如《花仙子》、《樱桃小丸子》这样的温馨动画,那么男孩子的兴趣点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圣斗士星矢》、《忍者神龟》等动画身上。建立于受众性别调查基础上的产业结构拓展,将会直接影响到动画衍生产品的规划与营销。

星型结构四:基于思维融合的动画拓扑

影视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了文学、语言、表演、戏剧、舞台、音乐、舞美、灯光等。动画艺术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形式,既有影视艺术的一般属性,又有自己特有的属性。如动画艺术中的演员不是真人的表演,而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虚拟形象,虚拟形象的建构需要美术作为基础,用美术的思维去进行造型,从生活中进行动画形象的提炼,并最终进行抽象、概括;同时,动画的制作过程又需要动画思维去进行指导,用动画的思维把持动画形象、动画剧本创作等不同于电影艺术的创作。因此,动画文化的思维有其自身相对的特殊性,由于动画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学科,这就要求围绕实践的研究环节更多一些。

在动画思维体系中,影视、美术、文学和技术等思维的介入都是必不可少的。思维的融合、文化的导向、精神的独立,构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艺术的奇妙。动画艺术以电影思维的语言语法,技术思维的影像还原,文学思维的故事创作,美术思维的艺术升华,游戏思维的消遣娱乐,共同建构了一个梦想的乌托邦。

以美术思维的介入和影响为例。美术史的发展,为动画艺术提供了最深厚的文化涵养。动画艺术创作的每一个里程碑,都有美术思潮发展变迁的印记。在现代美术史上,安格尔在《土耳其宫女》、《利维尔逊夫人》等作品中,为了轮廓线对比的需要,不惜悄然改变对象的形体,这种唯美的形式追求,实际上已把形式的重要性置于对象的真实性之上。在印象派以瞬间视觉反应取代永恒视觉经验的过程中,马奈的作品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其《草地上的午餐》开始从画面需要出发,在构想中组织高低不同的视点,而在《奥林匹亚》中则以不同色域组合而不是仅靠明暗变化来形成画面结构。[13]这些创作上的色彩与光影的语言,无不启发了动画艺术的视觉传达。在动画作品中,《埃及王子》选择了个性鲜明的美术风格,为了视觉的需要将许多造型进行了处理,主创人员曾将“圣经蚀刻版画(Bible etchings)画家Gustave(法)的作品、莫奈的印象画和大卫·里恩的电影《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史诗感”列为影片风格的参照物,辅以厚重的主题,取得了感人肺腑的效果。而从浪漫主义开始,艺术家就把想象、情感等个人体验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引入绘画之中。德拉克洛瓦作品中的情感性,戈雅作品中的幻想性,都使主观表达十分突出。而印象派对瞬间真实的追求则包含着对个体主观视觉反应的重视。到凡·高那里,绘画最重要的不是空间和构图,而是色彩与笔触,是表现于绘画过程中的激情。对凡·高而言,绘画服从于内心冲动,任何外在对象都不过是一种表现形式,是心灵的幻象和情感的象征。凡·高真正开创了绘画中主观—表现的艺术倾向。在他之后,马蒂斯、蒙克以及德国早期表现主义、哥布阿画派等等,使表现主义成为现代艺术中延续不断甚至延伸到当代艺术中的重要艺术倾向。而艺术家从主观领域各方面对艺术的开拓,则形成了着眼于感觉、想象、情绪、潜意识等不同方面的艺术流派。其中特别突出的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以传统技法摆脱日常视觉经验,其对现实的破坏性,自然和达达主义结合,正使达达主义真正通向了当代艺术。而主观—表现艺术倾向在经历了康定斯基的抽象化之后,在20世纪50、60年代和形式—结构艺术倾向的抽象化汇合,形成了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在今天关于文化权力的讨论中被认为是美国文化策略的胜利,甚至被指证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文化阴谋。其实,不管这些批评是否属实,抽象表现主义作为现代绘画最后的辉煌,之所以兴盛于美国,风靡于欧洲,并影响全世界,自有其艺术史的逻辑根据。它既是形式—结构艺术和主观—表现艺术从不同倾向走进抽象的自然结合,也是艺术基于个性解放在绘画媒介本体中达到终点的必然结果。抽象表现主义不仅是美国的胜利,它也是发端于巴黎的现代绘画的胜利。聚居于巴黎的各国画家(包括不少华裔画家),不约而同地欣然接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对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中的美国文化霸权的分析,已经在后现代语境中认可了抽象表现主义对现代绘画的总结与终结,绘画不可能再回到完整的形态学和语言学的状态。抽象表现主义之后是一个转折,这就是上世纪60年代后期的波普艺术。波普艺术的突然出现,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它是现代主义二元对立的矛盾所致。[14]在这样的艺术思潮中,抽象动画借鉴了美术表现技巧,在《幻想曲》中,我们看到了无数抽象元素和符号跟随音乐而律动,这种美妙的运动,如同音乐渗透到了灵魂,是一支荡漾在足尖的舞蹈,它们不仅焕发出斑斓的色彩,更以抽象主义的精髓进行生命的灵动,在音乐世界里徜徉着的动画符号,令人惊叹;而《黄色潜水艇》等许多动画却汲取了波普艺术中的元素,迷幻、拼贴等艺术潮流为动画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思维。

(二)环型结构:文化生产—消费的循环对接

环型结构由网络中若干节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环,这种结构使公共传输电缆组成环型连接,数据在环路中沿着一个方向在各个节点间传输,从一个节点传到另一个节点。

环型结构的实质是动画作品从生产到产生文化影响力的过程。在动画文化的环型拓扑结构中,出发点是动画片的制作与播映。在动画作品播映之后,一些作品的文化内涵、故事寓意和性格鲜明的动画角色开始打动人、感染人和影响人,同时,一类动画片开始对固定的受众群体产生文化影响力,动画思维成为人们逐渐认可的思维方式,人们对动画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共鸣和期待。随后,一些经典角色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形象开始成为人们热衷的消费选择,为动画消费品埋单成为人们完成梦想、实现梦想的一条途径,动画文化消费市场开始兴盛。经过动画文化的消费,动画开始以多元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动画文化的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动画的制作和生产者从动画形象中获取了更多的商业价值,并不断地投入到下一轮的动画生产中去。

环形结构是产业生态链建设的基础。对于动画产业发展的地域生态来说,环型系统的构建需要协调创新,同时还要有阶段性的策略区别。在中国的跨区域文化整合中,有几个地域表现相对突出。苏锡常一带的动画产业就是以区域错位竞争和资源整合为基础的生态合作。有人提出过长三角地区动画产业的合作思路:如果把长三角的动画产业比作一个报社的话,那么杭州可能是最好的编辑部,苏州可能是最好的印刷厂,上海则是最好的发行部,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则是动画衍生产品最好的输出平台。这一合作模式构筑起产业发展的跨区域整合之“环”,有效地整合了环型系统各部分组件的优势所在,形成了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总线型结构:动画产业链的动态拓展

总线结构是指各工作站和服务器均挂在一条总线上,各工作站地位平等,无中心节点控制,公用总线上的信息多以基带形式串行传递,其传递方向总是从发送信息的节点开始向两端扩散,如同广播电台发射的信息一样,因此又称广播式计算机网络。各节点在接受信息时都进行地址检查,看是否与自己的工作站地址相符,相符则接收网上的信息。

总线型结构的网络特点如下:结构简单,可扩充性好,当需要增加节点时,只需要在总线上增加一个分支接口便可与分支节点相连,当总线负载不允许时还可以扩充总线;使用的电缆少,且安装容易;使用的设备相对简单,可靠性高;维护难,分支节点故障查找难。这一结构性特点恰到好处地描绘了动画产业链条的特性。

动画产业是通过形象授权来实现产业链条连通的。动画之所以能成为产业,不仅仅因为它是节目,更重要的它还是产品,或者说是由多种动画产品构成的“产业链”。构建完整的动画产业链将是动画产业盈利的基础,也是正确的选择。只有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才能顺利实现由动画形象制作到市场盈利的整个过程。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动画制作、周边产品生产以及市场销售的良性循环,将是动画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这个拓展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然而,这一连续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产业链断档,例如在资金供应、市场拓展等节点遭遇困境,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运转。因此,对于现代动画产业链来说,应当避免单一的产品形态,而要建立多个市场出口,从而保证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平衡。

就整个总线型的结构来说,更像是一个多元存在的动画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动画文化更像是一个环境氛围意义上的大气层,浸润着整个产业的运转,并提供着自由的空气和温暖的阳光。在动画产业的生态系统中,因为产品衍生而涵盖的各类行业,构成了动画产业的生态群落,生态群落不仅具有整体性特征而且具有多样性特征,群落的多样性是整体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就生物界之中的群落而言,物种越是丰富多样,群落就越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就越强,整体就越是大于各部分之和。因此,在产业上游创意、研发和品牌等核心力量充足的情况下,产业中下游的延展性和丰富性越大,产业抗击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同样,从生态系统的实体结构上看,总线型的动画产业生态系统,包括了本体部门群、创意产业的交叉产业链(以文化形态为主要资源和手段向相关产业纵向递增或横向延伸形成的部门与产业)以及动画创意产业的延伸行业网(在动画创意产业交叉产业链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其他产业拓展形成的综合产业网络)。根据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生态位分离策略,让不同行业差异化、特色化,进而实现不同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同时,要以生态的观念来看待动画产业,就要把动画产业放在一个大生态系统中去考察和研究,要保护产业生态,而创意生态环境的恶化则会导致许多产业的疲软。

如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一样,动画文化的研究也不例外。相对于中国动画八十年的历史来说,正规、系统的动画理论研究的历史相对较短,甚至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像动画创作一样得到全方位的重视。刚刚步入正轨的中国动画需要有一个从起步、过渡到逐渐成熟、全面完善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角度的文化拓扑延展理论探讨,可以构架起支撑产业发展的集成网络,从而让动画发展的羽翼趋于丰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