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岩画的功能的分析介绍

岩画的功能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岩画的功能岩画有什么用途,起什么作用?岩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岩画是通过创造具有社会价值、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精神需要。岩画是造型艺术,以可观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岩画的功能的分析介绍

岩画的功能

岩画有什么用途,起什么作用?这是常遇到的问题。岩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岩画是通过创造具有社会价值、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社会和精神需要。

自从产生原始文化艺术以来,文化生活就同物质生活一样,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岩画是造型艺术,以可观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岩画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悠久的艺术,被称之为人类艺术的“活化石“,无论是地质时代晚更新世时期的洞窟岩画还是延续到近代原始部落的岩画,其时代延续之长约数万年之久,可以说从人类的蒙昧时代到进入文明时代的门槛,都有岩画的作品。

人们的社会生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生产的创造,它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上,另一方面是人的精神生活,它包括娱乐休息、锻炼身体、理想道德、艺术创造等等。物质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实践,舍此,人类无法生存,但是精神生活也是必不可缺的,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然和补充。“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1]作为意识形态的岩画,它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岩画的山花烂漫。

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广大群众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岩画艺术的创造中,广大群众才是岩画艺术创造的主力,纵然有巫师、萨满这些宗教艺术家们的努力,但仍然使岩画具有多样性、通俗性、开放的特点,因此,岩画的创作始终充满着朝气而没有匠气,并且是最能发挥和施展个人智慧和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一、娱乐性

画面右侧,是一幅人面兽身的正在奔跑的怪兽;在其上部,还有一只小的动物。共同组成了神话岩画。在《山海经》中至少有几十处记载人面兽身的神话,如《中次二经》:“……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又如《西山经》:“凡西次三山之首……其神皆羊身人面。”神话与岩画,是人类精神活动、艺术实践的智慧之果,是经过漫长的生活锤炼而成长起来的精神产品。并且回答了一个最为古老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通过岩画,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仿佛听到了微弱的回声,触摸到活跃的思想及深邃的精神世界

左侧是一个类人面,似面具。其旁是一个似植物的图形。一言以蔽之,仍然与神话和传说有关。

img259

贺兰口岩画·人面像(76×68)cm

画面向南,凿磨制作

岩画是古代民族智慧的结晶和创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的艺术画廊和场所。

岩画的娱乐性是人类生理和精神需求之一,获得精神的满足、享受和愉悦,不仅满足了欣赏也可以启迪心智。所以,岩画是精神的生产,是寓教于乐的很好形式。

动物图形均为减地阴磨制作,造型是写实的。上部一只动物头大尾长,且有长长的鼻子,令人费解的是这种动物从来没有见到过,有可能是一种未知的动物形象,也可能是动物的变形。中间的动物突出表现了阳具,足以证明对动物繁衍的热望。此图由于研磨而成,加之风化严重,形象多有漫漶,只有喷了清水后方显现庐山真面目。

动物图是为了猎取动物而制作的形象,具有“交感巫术”的性质。

img260

麦汝井岩画·动物图(75×40)cm

画面向南,研磨制作

这幅岩画中的公羊形象比较特别,傲视群雄,卓尔独立,但身上的一些线条,似乎又说明公羊是被捆绑着的,无疑具有了“交感巫术”的性质,是属于狩猎巫术的典型案例。在图形的左下角,原有一个人盘弓搭箭对准公羊,正说明了是狩猎的需要和愿望才产生了狩猎巫术。

此图被刊载在1998年发行的明信片上。

img261

黑石峁岩画·群羊图(100×96)cm

画面向北,凿刻制作

人类需要文化的目的、内容、层次是不一样的,岩画的创作除了表情达意之外,还有参与意识引导人们积极主动的精神。有关游牧民族的历史记载中虽然没有岩画的记载;但是,我们通过一星半点的其他记载,大致也可以知道他们的生活和娱乐,如《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到每年的秋季,匈奴人在马肥牛羊壮的时候,“大会带林,课校人畜计”,这个时候,大家辛苦了一年,相聚一起,相亲欢歌总是要热闹一番的,作歌作画,大显身手又何乐而不为?羌族“无文字,候草木记岁,三年一相聚,杀牛羊祭天”。他们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还要三年聚一次,杀牛羊祭天之后,边吃边喝,把祭祀活动相聚的欢乐记录在岩石上,也是顺理成章的。由此可知,人类活动创造了美,游牧人在广阔无垠的荒野中,在同大自然的搏斗中,充满信心和热望,他们创造了许多艺术形式,培养了自己粗犷豪放的性格,为了抒发个人的感情,除了唱跳、斗牛、赛马、追羊等之外,岩画的创作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因为岩画的创作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和所见所闻作画于山石之上,既可欣赏又可表情达意,满足了审美意识和追求的需要。另外,在岩画的创作中也可以陶冶人的情意,增长人们的才干,增强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培养人们机智敏捷的精神;同时也具有愉悦身心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作用。古人作画是这样,今人作画也是这样,寓乐于画,历史必然。

二、教育

归德沟岩画位于贺兰山的北部,这里山高水长,山沟里生长着一种细小的无鳞鱼,是贺兰山的地质公园。人面像岩画是一个非常古老又悠久的题材,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囿于原始社会的神灵崇拜而来。贺兰山岩画中的神灵形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归德沟人面像,凿痕清晰,变化多端,似人面像面具,是一种自娱又是一种娱神的产物。人面像制作除上部一个较为复杂外,其他都制作简单,有一个脸形仅有眼睛和嘴,这种人面像一般时代较晚。

img262

归德沟岩画·人面像、手印、人物(98×133)cm

画面向南,凿磨制作

岩画本身就是一部历史的巨著,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囊括了上古至中古的古代民族文化、历史、艺术,它不仅仅展示了历史的生活外貌,而且表现了生活的特质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用艺术的形式反映世界。岩画在教育性方面最具有大众化和通俗化的特点,是一部游牧民族的教科书,其丰富的内容、广泛的题材,都是用作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最普及的民间艺术和生活的百科全书。岩画中突出的有敬仰的神灵、崇拜的图腾、巫术的操作、狩猎的种种方法、放牧的经验,甚至性爱的深层内涵都昭示于人们。

岩画的创作,在起初时具有功利性目的,但到后来就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人类在传授知识方面有多种方法,如手势语言、绘画等,岩画是一种独特的具有综合性的石头书籍。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七情六欲都囊括其中,反映了风土人情、历史事件、宗教信仰、游牧狩猎等方方面面,可以说自然的社会的应有尽有,成为游牧人的良师益友。

此幅人面像群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单纯人的脸面,有眼睛、嘴,额头平整,下颌椭圆形;另一种类型亦有人脸轮廓,而面部制作有圈形等图案,可能是萨满教的巫师在作法时的用具。每逢祭礼时巫觋们率领部落成员进行祈祷,然后戴上面具做法事以通神灵。这些古老的面具,是我们了解远古已消失的乡风习俗的陈列品。

归德沟岩画人面像数量在贺兰山岩画中除贺兰口岩画人面像之外占第二位。不过,从岩画的颜色、凿刻的凿痕以及形象、内涵分析,相对都晚于贺兰口岩画人面像。

img263

归德沟岩画·人面像群(66×98)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我们说岩画是“教科书”是因为它是以绘画的形式,描述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在图画文字的民族中,图画就是教科书,他们的历史、神话、英雄重大事件、生产技能、宗教信仰除了口头传承之外,岩画就如同书籍一样,可以一图一画地传下去。这种教育是寓教于乐的方式,是启蒙式的、可见的、有趣味性的、形象性的。有些相似今天的看图识字,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启迪思想的作用。

岩画是一个解释系统,作画于山石之上就是一部宣言,向人们说明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岩画又是人们世界观的外在形象化表现,无论生活知识、感受、历史认识、生产技能、宗教信仰,都是在原始状态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对事物因果关系的理解,除了人们口头的传授和教化外,岩画也是一个“活”的解释系统,通过感观去接受和遵循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并且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从画面上看,一个牧人骑在马上放着一群羊,有的在走,有的在低头食草,后边跟着一只狗,精神抖擞摇着尾巴。在羊群旁还有一个圆形的蒙古包。这种纪实性的岩画,有大处的写意,也有细节的描绘,这种生活化的牧场写实更富有感染力。艺术反映生活,艺术描绘生活,这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岩画的描写使我们了解并看到那个遥远时代的真情实况。

img264

归德沟岩画·放牧图(172×26)cm

画面向西,凿刻制作

岩画也是一个操作系统。许多岩画的制作本身就包含着巫术的操作。巫术是一种巫教活动方式,即人们相信凭借自己的祷告、诅咒等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另一方行为的方式。巫术中一是通过模仿或模拟巫术,认为通过一定的模仿行为能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以改变客观事物,如利用绘画、雕像、名字等作为施行巫术手段。另一种是接触或感染巫术,认为两种事物发生接触时彼此能对对方施加一种影响,从而改变和控制对方。模仿巫术和接触巫术统称“交感巫术”。“交感巫术”的实施,实际上就是一个操作的过程,为了达到控制对方,控制自然界或者控制动物,这种巫术的操作要反复多次进行,经过一段时间或者一次偶然的失利,就得重新实施以求有效。这种巫术的操作也是一种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最明显不过的例子是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回回沟巨牛岩画,牛身长2米,高1米,牛身上由2~3条轮廓线组成,就是说起码有过2~3次巫术的操作,以达到对动物的控制活动。因此,这头巨牛不是一般的、普通的牛,而是一头神牛,一头神通广大的牛,它高居山巅之上,显示出巨大的威力。

回回沟岩画位于贺兰山中部,岩画分布在山中一个山巅的石龛下。此巨牛是我国北方岩画系统中磨刻制作的最大个体岩画,如同真牛一般大,看起来十分壮观。这条牛由2~3条轮廓线组成,似牛又无角,口大卷尾,实为一头神牛。这头巨牛是巫术活动的产物,是巫术模拟复壮的表现,制作一次比一次壮大,从双复线就明显地看出一圈比一圈大的用意。这种巫术是把“灵力”的意念传达到牛的膘肥肉厚上,使牛日渐茁壮成长。这种巫术操作既有复制又有复壮,表现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祈盼丰收的心情。至于身上的北山羊形象,实乃为填空补白的手法,显示了古人布局谋篇的高明,避免单纯复线牛的孤单,如果把它说成是神牛吃了羊只也未尝不可,只是牛是食草动物罢了,也许神牛除外。

img265

回回沟岩画·巨牛(201×101)cm(www.xing528.com)

画面向南,磨刻制作

三、继承性

岩画自身就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历史,它是许多民族的共同财富,从时空讲岩画跨越了上万年的时间,它属于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就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传下来。岩画中的多层打破关系,就充分地说明岩画的传承是多么执著和牢固。

岩画传承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并且经过不断的重复、不断创新和发展,但岩画的内容、题材、手法仍然没有多少变化,因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岩画的传承是由于它适应了各个时代的民族的生活和精神要求,起着传承历史文化的纽带作用。可以说生活的模式决定了艺术的模式和岩画的模式。这种岩画模式,就是由传统形成规范和框架,它制约着岩画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岩画的风格、岩画的内涵。

这幅争斗图描绘几个人手持弓箭互相射击的场景,表现了两个氏族或部落短兵相接各不相让的争斗状况。中间高大的人物持弓箭射中了对手,远处还有一人也手持弓箭冲了过来。画面有主次之分,把争斗激烈的场面描绘得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这种氏族之争,起因不外乎争夺土地、山林、牛羊,人们为了保持和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这种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氏族与氏族之间的争斗、部落与部落之间的争斗,这是十分残酷的,世界充满了矛盾,当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协商、谈判、妥协都不能解决后,争斗也随之发生了。这只能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的方面。

img266

西峰沟岩画·争斗图(88×100)cm

画面向东,研磨制作

此外岩画中所表现的巫术礼仪、民风习俗、生产技能、生活场景、各种崇拜,总之一切传统的习惯、信仰、认识等,都对后代产生感情的、心理的、行为的深刻影响,成为行为的规范。意识决定行为,意识影响艺术,因此,岩画虽然经过了无数代的传承,但岩画依然跳不出生活的藩篱。

四、岩画是符号系统

所谓“符号”,是在“交际的过程中,通过某种有意义的媒介物,传达一种信息,这个有意义的媒介物就是符号”。岩画,是这种意义的媒介物,也是这种意义的承载者。原始先民,通过制作岩画向社会和自然输送信息,传达意义,建立起与自然和社会的对话,可以说,岩画是人们改造自然、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媒介。岩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岩画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体现和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凝聚和物化了对现实生活形象化、符号化、艺术化的认识功能基本特性。岩画是人类自我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启迪的教科书。

这幅野合图比较直白地描写了男女私情,表现了人性的一个方面。这种生殖崇拜的岩画,反映了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们渴望人丁兴旺的思想。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人的生育和生存能力都受到限制,所以人们希望多生子女,这样才能使种群繁衍,才能保证财产的继承。此幅图,左侧在野合,右侧又有人持弓箭在射这两个人,又从另一方面描写了抢婚的社会现象,女少男多,只能抢婚才可以保证种群的延续和扩大。

人类生殖崇拜是远古时期一个永恒的艺术表现。不过,关于生殖崇拜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旧石器时代是对人体、性器官的崇拜,后来人们的认识提高了,才产生了野合的岩画。不论早与晚,都是为达到增强人类生殖能力,体现了人类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img267

大西峰沟岩画·野合图58×52cm

画面向东,凿刻制作

制作岩画的原始先民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拥有现代人类的思维来科学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他们不可能像现代人类那样运用科学的手段来建造世界。因为,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是一个相信万物拥有“灵力”和“灵魂”的迷信“前兆”(象)的世界,他们的思维,是一种“巫术性”的思维,是原始思维,是人类童年的思维形态。

这是一幅牧牛图,牛的形态各异,形象优美、生动、活泼,场面紧凑而完整。

这种对生活和劳动场面进行直接描写的作品,无疑是写实纪事的佳作。从画面看,左下一个牧人正略微弯着腰,奋力追赶牛群。中上部则是活泼可爱的一群牛。这些牛大致都是长角,体形强壮,是古代先民培育的优良品种。从外形看不同于今天的黄牛。

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放牧是畜牧经济和畜牧文化的中心,有了畜牧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资料才有了可靠的保障。

img268

大麦地岩画·放牧(65×62)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现在,我们认为岩画是种特殊的符号,是一种文字符号。岩画这种文字符号或者叫岩画文字,其特点就是有象有形,易于辨认,而且许多符合汉文字的象形特点和表意特点,所以这种岩画文字又可以称为“前文字”,是早于可识可认的甲骨文字之前的文字。这些岩画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是我们原始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交际实践中用于交流、联系、记录、回忆、叙说、纪实,以及表达情感和愿望的多种需要而产生的文字。这种文字先由象形图画再逐渐简化,由图画成符号,然后演化成文字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文字汉字、楔形文字(钉头字)、古埃及圣书字都是图画文字衍生的产生物,然后经过简化成为符号文字。这种岩画文字的产生,是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为了达到情感、信息、经验、文化的传递和交流,人们把语言转变成物质的形态记录下来并被复制出来,还要传递出去,于是产生了图画式的——符号式的简单的表意文字。卡西勒认为哪里存在着符号形式哪里就有着表象世界。如此看来岩画图画、岩画文字、岩画符号,无疑是人类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强有力的工具。

五、宗教与祭祀

祭祀是自原始社会以来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祭祀的目的,是向神灵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使人与神灵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桥梁。人们以祭品作为礼物奉献给神灵,以换取神灵的恩赐,达到消灾祛病、祈福、平安的心理与感情需求。

祭祀的“祭”字,《说文解字》曰:“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是人们将血淋淋的鲜肉献给神灵之意。神灵也好,祖先也好,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和至亲的人,可降于人间,可附于人身,但都具有人性,也要吃东西,自然也就得供奉祭品以饱口福,达到风调雨顺祈福禳灾的愿望。

img269

狩猎图

我国自上古时代至夏、商、周以降,都处在宗教社会中,都离不开宗教祭祀活动。而与神灵交往的只有巫觋,他们以舞降神,以祭祀求神,他们还是人类社会精神生产和实践生产的高手。在社会实际生产劳动中天灾人祸需求他们求雨求丰收;在狩猎活动中需要他们用狩猎巫术,制作狩猎岩画达到狩猎成功以解决温饱问题;在祭祀天神地img270时需要他们在山石上制作大量的天神、群神(动物神、植物神、天神、地神等等),以供人们顶礼膜拜。因而也就制作了如同贺兰口岩画区一样的满山遍野的各类岩画,成为了人们祭祀的最理想最集中最宏伟的地方。因而,贺兰山也就成了神山、圣山。

宗教祭祀岩画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是研究岩画学与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最丰富的资料。

六、审美性

岩画是人类的精神生产,是人类生活的艺术化的描绘和反映。岩画是生活美的表现,具有审美的价值。

岩画是在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是人类巫术活动、宗教信仰、社会精神活动的产物。所以,岩画中饱含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同时,人们又通过岩画的欣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通过观感和欣赏,思想上受到启示,感情上得到宽慰,并娱乐身心,而且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引起一连串的思想、感情、愿望、追求的变化。

大西峰沟位于贺兰山中部地区,这里山高沟阔,林木葱茏,自然环境优美。大西峰沟岩画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从山前山地到山中腹地均多有发现。此岩画上部有两只鹿,下部是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鹿与鹰互相衬托,又相得益彰。鹿与鹰都是写实的,而且细节也作了精到的描写,如两只鹿形体修长,鹿角后仰且多叉,表现出了质感,达到传神的程度。尤其是那只飞翔的鹰,双爪抓住一只小羊,直向上飞,表现了拼搏的精神。这是一幅纪实性的佳作。

img271

大西峰沟岩画·鹿与鹰(26×25)cm

画面向南,凿磨制作

岩画的审美作用是巨大而不容忽视的。当那些巫师在精心制作岩画的时候,他们不曾想到他们的双手也同时创造了美。岩画从远古时代走来,上万年,甚至几万年的历史积淀,一代接一代的延续下来,其中不乏精彩绝伦的优秀作品,正是因为岩画的审美功能发挥着魔力般的作用,使人们百看不厌,使人们流连忘返,使人们魂牵梦绕,就像巨大的吸铁石一般,吸引着人们、引导着人们、启发着人们、感化着人们。其中的许多历史之谜,深邃的理想,独特的形式,怪异的构图,都是人们津津乐道又回味无穷的,其中的奥妙只能慢慢消化。

正如罗丹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2]。只要我们长着一双欣赏的眼睛,大千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和美好。

【注释】

[1]恩格斯.马恩选集(三卷).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74页

[2]罗丹.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