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编辑的角色转变:信息把关人到舆论领航员

网络编辑的角色转变:信息把关人到舆论领航员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信息把关人到舆论领航员——网络编辑如何引导网络论坛随着互联网的发展,BBS成为日益重要的网络空间,或称之为“平民的论坛”[1],或称之为“民意生长的新空间”[2],或称之为“迄今为止最为理想的公共领域”[3]。网络编辑因其未完成的把关工作,将众多网友置于两难的困境中。众多传统媒体“舆论审判”的前车之鉴,让我们认识到舆论的强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引导网络舆论才能达到事半功

网络编辑的角色转变:信息把关人到舆论领航员

从信息把关人到舆论领航员——网络编辑如何引导网络论坛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BBS(Bulletin Board Service,电子公告板服务)成为日益重要的网络空间,或称之为“平民的论坛”[1],或称之为“民意生长的新空间”[2],或称之为“迄今为止最为理想的公共领域[3]。这是因为,“在BBS中,使用者可以阅读他人关于某个主题的最新看法,并可以将自己对该主题的观点贴到公告栏中。这样,通过‘发帖’和‘跟帖’,BBS以一种类似于交谈和讨论的方式将共同话题维持下去,并使参与者的意见得到广泛的交流。”[4]一般来说,大型BBS主要由高校(如水木清华站)、民间商业机构(如天涯虚拟社区)和传统媒体(如人民网“强国社区”)提供。[5]在成为网民互相交流及表达民意的首选方式后,BBS对网络新闻的形态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数字报纸平台上的新闻大多给读者留出评论的空间,如人民网每条新闻下面都有“我要发表留言”;新浪等门户网站发布的新闻也都可以匿名发表评论,同时阅读前人的评论。这样的新闻,虽然和真正的BBS在组织形式上不尽相同,但就使用者参与讨论的方式来说,每条新闻都可以说是一个小型的BBS。据统计,2003年12月31日,新浪网报道哈尔滨的“宝马撞人案”的文章,“评论暴涨23万条……搜狐网也有20万条,网易共计18万条”。[6]显然,网友的评论作为网络公共舆论的一部分,和BBS中反映的民意具有相同的价值。因此,本文论及的“网络论坛”也包含了“网上新闻”这个还未为人所重视的部分。

浏览任何一个网络论坛,我们都会惊奇于其中纷繁的讨论主题和庞大的讨论参与群体,大型论坛的子论坛动辄上万个,西陆论坛更是拥有30万个子论坛,规模可见一斑。当然,对网上新闻的评论也人声嘈杂,少则数条,多则上千条,每条新闻如此、每日如此,如遇重大新闻,评论常多达数十万条。如此情况确实令人欣喜,网络赋予网民宽松的言论空间和独立自主的发言机会。民众可以在网络论坛中找到他们关心的话题,无论涉及传统政治生活政治,他们都抱着高昂的热情参与议论。无怪乎有学者指出,网络论坛是公共领域的实现,并且拓展了传统公共领域的内涵。[7]欣喜于网络舆论如此蓬勃的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思考,杂多而纷乱的网友发言往往蕴涵着大量信息,如何挖掘这些信息中有价值的部分?换言之,在网络论坛这个环境中,我们应如何恰当地把握舆论并且有效率地引导舆论?在笔者看来,“网络编辑”[8]这一角色的转变,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契机。

传播学理论认为,媒体对新闻报道的选择是信息传播的“把关”过程。“把关”这一概念由美国社会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勒温在1947年提出。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媒体作为“把关人”身负的重大责任。每一天,世界各个角落出现的新闻都是如此众多,简直无法估量,新闻媒体选择其中的重点或有价值的新闻呈现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在海量信息面前,对于“把关”的依赖比起传统媒体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各大网站的网络编辑每天都会按一定的标准筛选和排列当天的新闻。正是得益于这一工作,我们才不致迷失在网络信息的洪流之中。相形之下,网络编辑(各种BBS的版主和新闻网站的“网络新闻编辑”)对大量网友评论进行整理和总结的工作,几乎是缺失的。因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评论是纷繁的,不仅数量巨大(甚至大到没有人有耐心和精力整体阅读这些评论),而且质量参差不齐(许多评论往往是简单的一句话,甚至有些与网络论坛主题完全无关)。对于一个普通网友来说,阅读这些时时刻刻都在更新的评论必将耗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若非纯粹为了娱乐,一些评论中的冗余信息将大大降低阅读的效率,干扰人们对有用信息的接受和理解。一旦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选择放弃阅读前人的评论,人们又面临错失其中有意义信息的问题,针锋相对的争论很可能被弱化,缺失理解的自说自话成为无奈的选择。网络编辑因其未完成的把关工作,将众多网友置于两难的困境中。与此同时,学者希冀其成为“公共领域”的网络论坛,在如此嘈杂的环境下,极有可能失去它作为一个民众合议的舆论空间,在国家和社会之间进行调节的巨大作用,而沦为单个个体的“减压阀”。

由此可见,网络编辑只充当“门神”的角色——监控和过滤评论的内容——是不够的,把关的过程还没有结束。进一步,在数以千计甚至数万、数十万计的评论中,遴选出有价值的评论,整理出评论中的争论,对之进行置顶处理,以减少每一个读者的阅读量,这应该被包括在网络编辑的职能范围之内。而这个新增的对网络编辑的要求,将大大提高网络编辑现有的工作量,也要求网络编辑全程跟踪,并用全局的眼光看待论坛中主题讨论的发展和深入。这将是网络舆论经过把关后清晰呈现的基础,更是下文将要提到的网络舆论在适当引导下健康发展的基础。

不得不承认,“做好把关人”已经给网络编辑太多的工作量了,但这还仅仅是第一步,除了保证各方观点的呈现,网络编辑还应积极把自己“把关人”的角色向“网络舆论领航员”这一担当更多的角色推进。

作为对讨论主题以及讨论进程洞察最为深入的人,网络编辑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不仅可以减少网民的重复劳动,而且也更有发言权和权威性。“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成分。”[9]很多情况下,网友的评论已经形成了舆论,只不过缺少观点的汇集、理由的集中罗列和结论的陈述。这时,网络编辑的工作就是总结和反映舆论。在为数不少的例子中,研究者都发现网络舆论中存在非理性成分。人们的狂热,无论出于民族主义或出于阶层分野,都会引起情绪的失控因而导致舆论走向非理性。这时,网络编辑不能被舆论中狂热和非理性的部分所左右,而应该利用其统观全局的视野和不偏不倚的中立身份,将舆论引回正途,避免对事件当事人的舆论围剿;同时明确讨论的界限,避免“舆论审判”等情况出现。

众多传统媒体“舆论审判”的前车之鉴,让我们认识到舆论的强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引导网络舆论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看一例:2007年十七大闭幕后,人民网“强国社区”发布了以“学习十七大报告您还有哪些疑惑和不解”为主题的深入讨论的帖子。在这个讨论中,最早的帖子发于2007年10月31日,截至11月10日零点,已有超过97000人阅读过这个帖子,跟帖数达到266个。4天后的11月14日中午12点,两项数字分别刷新为118000人阅读、340个跟帖。粗略浏览就可以发现,人们的疑惑、不解甚至消极的言论颇多。因此,在网友各抒己见之后,网络编辑策划了邀请嘉宾对问题进行解答的活动。可以说,这一举动正说明网络编辑意识到网络舆论本身的缺陷和网络编辑引导能力的局限。只有正确认识能力的局限,网络编辑才可能精确地寻找到有效的帮助。从已有的实践看来,专业人士正是引导舆论过程中一个来自外部的帮助力量。在讨论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时,网络编辑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参与讨论,作为公众缺乏专业知识的补偿,成为大众舆论的“智库”。这些专业人士在不同的讨论主题中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在“虐猫事件”中,心理学家的出现对促进舆论的冷却、引发公众对当事人的态度从憎恨转为同情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样,法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可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对讨论的主题作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这对于消除舆论中的偏见有着积极的作用。应该注意的是,网络是一个崇尚平等的空间,网络上的人,没有身份的差异而只有专业知识的差别,只有理解这种平等并尊重这种平等,才能够达到影响公众舆论的效果。

在成功引导现有舆论的同时,进行合理的议程设置对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有长远的影响。从宏观上说,同一时期,人们可能会同时对很多个不同的话题进行讨论,这些讨论一开始都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意义重大的话题,可能会因为人们视野的局限等原因被忽视。这个时候,将这些重要但还未被人们意识到的话题呈现在更多人的面前,发动更多人参与讨论,就是“网络编辑”需要做的工作。这正是媒体的“议程设置”。传统媒体基于新闻编辑职业的特殊性和权威性,积极介入议程设置,在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中穿针引线,下情上达,上情下达。同样,网络编辑策划和设置议程,在提高网络编辑声誉的同时,也将在网络论坛上营造出公共领域应有的、积极关心公共事务的氛围。“网站论坛组织者因势利导设立讨论主题,并提供大量的相关背景资料,为读者的讨论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10]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网站已经做出这方面的努力,上文提及的“强国社区”中发布的深入讨论的帖子就是一例。在十七大闭幕后的这次讨论是及时而且必要的,在主流报纸纷纷刊登各级行政部门如何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同时,网络论坛为民众提供了发表自己见解的场所。邀请嘉宾对跟帖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读的方式,正是在设置议程、引发舆论并且对舆论进行引导的有效途径。可惜的是,在嘉宾尚未出现之时,我们看见的这个论坛是较为混乱的。我们毫不怀疑此次讨论的发起人正在默默关注着讨论的进度,或许我们应该将这种放任理解为发起人不插手讨论让舆论自由滋长的良好意愿,但或许这又涉及本文前面提到的,网络编辑作为把关人整理和总结工作的缺失。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把关过程中过滤评论、整理评论以及引导现有的舆论,或者为大众设置议程,并对形成的舆论进行引导,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各部分都不可或缺。因此,网络编辑的工作也处于一个整体之中。一方面,数字报纸因为拥有自己的采编队伍,因而比起BBS和门户网站等其他平台转载新闻更有优势。采编人员在采集新闻的同时发现问题,网络编辑就可以深挖这些问题引发舆论讨论,并且利用更多第一手的资料引导舆论。另一方面,学者纷纷指出,网上舆论最终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往往是与传统媒体的报道相结合而造成的。[11]因此网络编辑和传统编辑合作,增进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使其产生“共鸣效果”和“溢散效果”[12],从而更好地推动舆论的扩大和深化。

上文笔墨集中于把关和领航两个宏观层面,对于具体操作的微观层面只是蜻蜓点水。这是因为,从理论上来规范具体操作细节是不现实的,我们也无法列出发起讨论、引导舆论的具体步骤,毕竟网络的多样性不是理论可以限制的,而具体议题也有不同的讨论空间,因此操作方法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调整。这一探索应该尽早开展。设想有一天,手机报可以像“移动博客”那样,接收读者用手机短信形式上传的评论,这意味着民众发表评论、参与大众舆论的门槛在BBS和博客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也意味着更多公众将更频繁地发出声音参与到舆论形成的环节中来。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如果媒体的工作人员不转变角色,就会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失去先机,就会在这片舆论的海洋中被搁浅在沙滩上。

(原载《新闻实践》2008年第1期,与研究生刘哲合写)

【注释】
(www.xing528.com)

[1]赵凯:《解码新媒体》,文汇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2]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2页。

[3]展江、白贵:《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78页。

[4]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2页。

[5]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3页。

[6]展江、白贵:《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94页。

[7]展江、白贵:《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79页。

[8]为了与上文“网络论坛”所包含的两部分内容相对应,下文将BBS的版主和新闻网站的“网络新闻编辑”统称为“网络编辑”。

[9]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10]展江、白贵:《中国舆论监督年度报告(2003~200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898页。

[11]赵金、闵大洪:《网络舆论,民意表达的平台》,《青年记者》2004年第10期。

[12]董天策、陈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7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