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教与道家的对立及其历史演变

儒教与道家的对立及其历史演变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道教”一词起初就不是指老子或庄子,而是指儒家。这样,我们今天所指称的儒家和道教的对立,在《牟子理惑论》中则是“道教”和“道家”的对立。因此,这里所说的“道教”,仍然是指儒家,或称儒教。以上的考察表明,东晋及其以前的“道教”概念,所指乃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家或儒教。

儒教与道家的对立及其历史演变

有学者认为道家名称源于“道”这个概念,由于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其书被称为《道德经》,所以被称为道家。这种说法颇有道理,但并不全面。“道教”一词起初就不是指老子或庄子,而是指儒家。《墨子·非儒》载:

有强执有命以说议曰:寿夭贫富,安危治乱,固有天命,不可损益……而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

说道家源于道是对的,但当时讲道的却不只老子、庄子等。儒者也讲道,所以儒者之教被称为道教,而这个道教,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儒教。

墨子当时可能是无意之中说出了“道教”这个词,未必以它为儒家学派的指称,但是后来,人们就自觉地用“道教”来指称我们所说的儒家了。《牟子理惑论》载:

问曰:孔子五经为道教,可拱而诵,履而行。今子说道,虚无恍惚,不见其意,不指其事,何与圣人言异乎?

在《牟子理惑论》,我们所说的道教则被称为“道家”:“是时灵帝崩后,天下扰乱,独交州差安。北方异人,咸来在焉,多为神仙辟谷长生之术,时人多有学者。牟子常以五经难之,道家术士,莫取对焉。”这样,我们今天所指称的儒家和道教的对立,在《牟子理惑论》中则是“道教”和“道家”的对立。

东晋初年,皇帝下诏求贤,征聘儒者任旭和虞喜,其诏书道:

夫兴化致治,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净其操……(《晋书·虞喜传》)

因此,这里所说的“道教”,仍然是指儒家,或称儒教。(www.xing528.com)

值得注意的是,晋代的人们,一面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为道家,一面则称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家为儒教。据现在所查到的资料,最早称儒教的是《史记·游侠列传》“鲁人皆以儒教”的记载;其次是蔡邕,其《司空杨公碑》道:

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受四方,学者自远而至,盖逾三千。(3)

到了晋代,仍然有称儒教为道教者。晋武帝司马炎,于泰始年间(265—274)下诏道:

王师陈邵清贞洁静,行著邦族,笃志好古,博通六籍,耽悦典诰,老而不倦,宜在左右以笃儒教。可为给事中。(《晋书·陈邵传》)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则以“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而以“儒教”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家,并且把二者鲜明地对立起来:

或曰:仲尼称自古皆有死,老子曰神仙之可学。夫圣人之言,信而有征;道家所说,诞而难用。抱朴子曰:仲尼,儒者之圣也;老子,得道之圣也。儒教近而易见,故宗之者众焉……三皇以往,道治也;帝王以来,儒教也。(《塞难篇》)

以上的考察表明,东晋及其以前的“道教”概念,所指乃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儒家或儒教。并且我们由此还附带察出,汉末到东晋,“道家”一词已经明确用来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那么,在此以前,司马迁及其以后,道家一词的内涵又是什么呢?

我们要指出的是,司马迁笔下的道家和黄老是同实异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