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末年政治危机与《包元太平经》

西汉末年政治危机与《包元太平经》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汤用彤先生认为《包元太平经》当是后来道教《太平经》的前身。汉朝的政治危机仍在继续,也就是汉历中衰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李寻治《尚书》经,好据《洪范》说灾异。但是在夏贺良背后,有《包元太平经》在,这部经的倾向和当时儒者的主张不同,则是事实。这次政变历时短暂,失败迅速,它表明了黄老学者力量的极度薄弱。不过,甘忠可、夏贺良们的事业并没有被历史埋没,当东汉政治发生危机时,人们又想起了《包元太平经》。

西汉末年政治危机与《包元太平经》

历史学家的意见,汉武帝虽然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政策,但当时儒术并没有真正获得独尊的地位。直到汉宣帝,其治国之道仍然是“霸王道杂之”,而不纯任德教,纯任周政。汉宣帝还抨击“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汉书·元帝纪》),因而不堪重任。对他那位“柔仁好儒”的太子怀有深深的忧虑,认为乱坏汉家天下的,将是这位笃信儒术的太子。然而汉宣帝碍于个人情感,没有换掉太子。后来,这位太子做了皇帝,就是汉元帝。

汉元帝不仅柔仁好儒,不达时宜,而且不懂实务,只知信天听命。他认为:“安民之道,本由阴阳。”所以由于阴阳错谬,风雨不时,他竟下令让“丞相、御史举天下明阴阳灾异者各二三人”,“于是言事者众,或进擢召见,人人自以为得上意”。(《汉书·元帝纪》)对解决实际问题,则束手无策。他由于不懂实务,竟被宦官捉弄,使自己尊崇的老师下狱致死。《汉书》作者评论说,汉元帝“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矣”。(《汉书·元帝纪》)到了成帝“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汉书·成帝纪》)所谓“外家”,就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娘家。汉成帝即位之初,王政君的兄弟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政权、军权都归了王家。王家依权仗势,为所欲为。不仅王凤擅权,且“五侯群弟,争为奢侈,赂遗珍宝,四面而至。后庭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大治第室,起土山渐台,洞门高廊阁道,连属弥望”,直至不法僭上:“成都侯(王)商擅穿帝城,决引沣水;曲阳侯(王)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红阳侯(王)立父子藏匿奸猾亡命,宾客为群盗,司隶、京兆皆阿纵不举奏正法”。(《汉书·元后传》)对于这样一个既犯上作乱,又祸国殃民的世家大族,皇帝却不能将他们绳之以法,而只能听任他们为非作歹。

朝廷上有这样一股不法妄为的势力,必然与其他权势集团发生冲突,特别是刘姓皇室集团。而朝廷上的冲突又造成朝政的混乱,本来就积累已久的社会矛盾不仅无法解决,反而加速激化。一些人认为汉家天下将要完结,企图另寻出路。这时候,齐人甘忠可托言天命,造作了《天官历》和《包元太平经》:

成帝时,齐人甘忠可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以言“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于天,天帝使真人赤精子,下教我此道”。(《汉书·李寻传》)

《天官历》内容如何,已不得而知。汤用彤先生认为《包元太平经》当是后来道教《太平经》的前身。(1)这部经书确实带着浓烈的黄老色彩。真人之号多见于《庄子》,赤精子当是张良所追随的赤松子一类人物。无论如何,这位天使不是儒者熟悉的神灵,其内容既为自创,也当与儒经大相径庭。所以“中垒校尉刘向奏忠可假鬼神罔上惑众,下狱治服,未断病死”。(《汉书·李寻传》)

甘忠可死了,但他提出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弟子夏贺良等也还健在。汉朝政治危机仍在继续,也就是汉历中衰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汉成帝死,哀帝继位,司隶校尉解光又向哀帝推荐甘忠可书和夏贺良等。哀帝把此事交由刘歆处理,刘歆认为该书不合五经,不可实行。但解光说,刘歆是刘向的儿子,刘向上奏使甘忠可下狱,刘歆怎肯赞成此道?这时,长安令郭昌劝李寻帮助夏贺良。

李寻治《尚书》经,好据《洪范》说灾异。投靠丞相翟方进,多次上书言事。王家那位“骄奢僭上”的王根辅政,也多次向李寻咨询。李寻“见汉家有中衰阸会之象”,向王根建议“博求幽隐,拔擢天士,任以大职”,于是王根首先推荐和提拔了李寻。(《汉书·李寻传》)

李寻本来就喜好甘忠可的书,又受到郭昌的鼓动,就向汉哀帝推荐了夏贺良。汉哀帝多次召见了夏贺良,夏向汉哀帝提出了他挽救汉家天下的对策:

汉历中衰,当更受命,成帝不应天命,故绝嗣。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汉书·李寻传》)(www.xing528.com)

夏贺良还警告汉哀帝说:“得道不得行,咎殃且亡。不有洪水将出,灾火且起,涤荡民人。”(同上)

汉哀帝听从了夏贺良的建议,将建平二年(前5)改为太初元年,自己号称“陈圣刘太平皇帝”,企图以此表示更受天命,挽救危局。

以上帝之命为最高的命令,以改元易号为接受天命途径,是汉代一般的宗教意识,黄老这么说,儒教也这么说。使皇帝长寿,且富有子嗣,也不仅是黄老追求的目标。在这些问题上,看不出建议者的思想倾向。至于讲灾异,发预言,更是汉代儒者的常事。但是在夏贺良背后,有《包元太平经》在,这部经的倾向和当时儒者的主张不同,则是事实。因此,夏贺良所建议的改革,就带有黄老的色彩,而不是儒教内部的派别之争。

夏贺良等人的失误,是把他们的主张说得太具体,一旦不能实现,将无法自圆其说。改元易号过去了一个多月,汉哀帝的病仍然不见好转。于是夏贺良又要推出新的改革措施,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贺良等奏言大臣皆不知天命,宜退丞相、御史,以解光、李寻辅政”。(《汉书·李寻传》)但是由于夏贺良此前的预言没有应验,这次汉哀帝不再听从他的主张,而是把他下狱,以“左道乱政”之罪,将夏贺良处死,李寻、解光则被流放敦煌。

夏贺良从被荐到被处死,可说是一次带有黄老色彩的、失败了的政变。这次政变历时短暂,失败迅速,它表明了黄老学者力量的极度薄弱。

夏贺良失败了,但政治还是要变,不能照旧维持下去。朝黄老这边不成,历史就转向另一方向,即后来由王莽完成的政变。之后又经过一系列事变,最后是刘秀建立的东汉延续了下来。

不过,甘忠可、夏贺良们的事业并没有被历史埋没,当东汉政治发生危机时,人们又想起了《包元太平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