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十六国分裂与融合

秦汉魏晋南北朝十六国分裂与融合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到439年北魏灭北凉的136年间,在中国北部和四川先后建立了习惯上称为十六国的各族割据政权。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同时又是各族大融合的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十六国分裂与融合

陆游

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

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可知。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萧相:指萧何刘邦为汉王时,萧何留守关中,负责补给军饷。穆之:指东晋大臣刘穆之,当时刘裕北伐,穆之留守建康。刘裕灭后秦后,听说穆之死讯,匆忙退兵南归。赫连:指十六国中赫连勃勃建立的夏政权。

拓跋:指北魏政权。

东晋与十六国对峙期间,大将刘裕北伐灭了后秦政权,正要趁势攻打其他政权时,听到朝中大臣刘穆之的死讯,于是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陆游诗中提到此事,认为并非夏和北魏政权势力有多强大,而是天意使他们得以延续。这里提到的夏、北魏,都是当时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的割据政权。(www.xing528.com)

两汉以至魏晋,为了便于控制,也为了补充兵源和劳动力,朝廷经常通过强制和招引,使边远地区的少数族人相继内迁。西晋时,西自今青海、甘肃,东经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以至辽宁,南到河南,都有少数民族与汉族错居杂处。其中除辽河流域的鲜卑和青海、甘肃的氐、羌外,大都由原住地迁来。

惠帝时,西晋皇室间的夺权斗争由宫廷扩散到地方,混战使人民饱受痛苦,也削弱了晋政权的统治力量。惠帝晚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一齐激化,西晋皇朝崩溃。从304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建立政权开始,到439年北魏灭北凉的136年间,在中国北部和四川先后建立了习惯上称为十六国(其实不止十六国)的各族割据政权。其中除四个汉族政权(西凉、北燕、前凉、冉魏)外,建立这些政权的统治者为匈奴、羯、鲜卑、氐、羌五族,史称"五胡"。

以383年东晋和前秦的淝水之战为界,十六国的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在这个历史时期,各族之间征服与被征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经常变换,民族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反复进行。长期的动乱,统治者的狂暴屠杀和劫掠,漫无限制的劳役,给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灾祸,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非常混乱。总的看来,这一时期中国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是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情况也不尽相同。经过流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成汉政权地处西南,成为全国最安定的地区。在北方,前凉统治的河西走廊和前燕统治下的辽河流域,都比较安定,大量人民的流入提供了开发荒地的劳动力。黄河南北与关中地区是遭受战祸最剧、社会经济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但在战事间歇期间,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政权,不得不推行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措施,使被破坏的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后赵石勒经过一番杀掠,在占领河北后颁布的租调征收额却比西晋轻减,还曾派使者出去劝课农桑。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政治比较清明,苻坚信任汉人王猛,抑制氐族权贵,奖励关心农业生产的清廉官吏,当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从国都长安到境内各地商贩在驿道上往来不绝。继前秦的后秦姚兴统治时虽然兵戈不息,也还注意政治,曾下令解放百姓由于饥荒而自卖成为的奴婢,并注重刑罚,惩治贪污,这些措施直接或间接有利于前秦末年大乱后关中经济的恢复。

各少数民族政权是在众多汉人居住的地域上建立的,为了巩固其政权,各族统治者无例外地都力图取得固有封建势力的合作。后赵石勒颁布法令,不准侮辱"衣冠华族(即士族)",并恢复为士族服务的九品官人法,派遣专职官员掌管士族定品和参加选拔。对于汉族人民,石虎是个非常残暴的异族君主,但也尊重传统的士族特权,不仅继续承用九品官人法,并且下令被征服的前赵境内(雍、秦二州)士族也给予免役和优先选任官吏的权利。辽河流域涌入大量流人,因此前燕政权之始就任用作为流人首领的中原士族参加统治,有的甚至领兵征伐。以后前燕分支后燕、南燕也都承用这一以汉制汉政策。前秦苻坚也一面承认士族的免役特权,又一面清除挤入士族行列的庶族,以免减少劳役征发对象。其他各少数民族政权在不同程度上都尊重士族特权,也都吸收士族豪门参加统治。

十六国时期是一个民族分裂时期,同时又是各族大融合的时期。由于各族统治者的暴行和暴政,给人民带来严重灾祸。社会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但被破坏的经济在不同时期有所恢复,西南、西北、东北几个地区在不同程度上还有所发展。被破坏的传统文化终于保存下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部和北部各族文化,甚至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经由这场动乱,内迁各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进一步接受汉族成熟了的封建制度,有的由家长奴役制进入封建社会。各族成员逐渐与汉族融合。在这136年间,有的种族名称基本上已经消失,例如匈奴、羯、巴氐、河西鲜卑,铜带钩(后秦)都已成为汉族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