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发,须严格控制

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发,须严格控制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五种类型的肝炎在国内均有发生和流行。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占报告死亡总数的95.5%。这说明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须严格控制。

我国病毒性肝炎高发,须严格控制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一)流行特征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

病毒性肝炎根据病原学分类,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地区,五种类型的肝炎在国内均有发生和流行。1988年,上海地区因生食毛蚶而发生甲肝大流行,发病人数达31万人,死亡47人。目前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仍有1.2亿人,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人。

据2009年度卫生部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公告,2009年全国甲类、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痢疾、甲型H1N1流感,占报告发病总数的91.55%。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占报告死亡总数的95.5%。这说明病毒性肝炎仍是我国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之一,须严格控制。

(二)传播途径

人类对各型肝炎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

甲型和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传染性最强。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甲型肝炎感染后机体可产生较稳固的免疫力,故成年人血中普遍存在甲肝抗体,甲肝发病者以儿童居多。

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唾液、泪水、乳法、羊水、阴道分泌物、精液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

(1)输血血液制品、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

(2)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感染,通过胎盘感染者约5%)。

(3)性接触传播。

二、临床表现

(一)急性肝炎

病程可分为3期:

(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尿色逐渐加深,呈红茶样;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化验显示尿胆红素及尿胆原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本期一般持续5~7天。

(2)黄疸期。尿色加深,巩膜及皮肤出现黄染,且逐日加深,多于数日至2周内达高峰;出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等症状。本期肝肿大,有明显触痛及叩击痛,部分病例有轻度脾肿大;肝功能改变明显。本期持续约2~6周。

(3)恢复期。黄疸消退,精神及食欲好转。肿大的肝脏逐渐回缩,触痛及叩击痛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本期约持续1~2个月。

(二)慢性肝炎

(1)慢性适延型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达半年以上,仍有轻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痛等症状,多无黄疸;肝肿大伴有轻度触痛及叩击痛。肝功检查主要是ALT单项增高。

(2)慢性活动性肝炎。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倦怠无力、食欲差、腹胀、便溏、肝区疼痛、面色晦暗等症状。肝脾多肿大且质地较硬,伴有触痛及叩击痛;肝功能ALT持续升高或反复波动。

(三)重型肝炎

(1)定义。是由于宿主对入侵病毒发生强烈的免疫反应,致使肝细胞大片坏死,机体发生细胞免疫功能衰竭所致。

(2)病情。重型肝炎起病急,病程短,一般少于10天,病情发展迅猛,患者常有高热、乏力及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厌食、腹胀、恶心、呕吐等),出血倾向明显(鼻出血、淤斑、呕血、便血等)。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性格改变、行为反常、瞌睡、烦躁不安等),黄疸很快加深,可急骤发展为肝昏迷。但肝细胞广泛坏死后可形成“酶胆分离”现象。

三、肝炎的血清学鉴别

(一)甲型肝炎(www.xing528.com)

(1)急性期血清抗HAV IgM阳性。机体感染HAV后,抗HAV IgM出现最早,3~7周在血中即可检出,血清中抗HAVIgM阳性是急性甲肝早期诊断指标。

(2)抗HAVIgG在感染后3~12周出现,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抗HAVIgG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可防止再次感染HAV。

(二)乙型肝炎

(1)乙肝表面抗原抗体系统。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机体感染乙肝病毒(HBV)后最先出现的指标,感染后1~2个月呈阳性。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是乙肝病毒刺激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在感染后4~5个月出现,是乙肝唯一有效的保护性抗体,也是检查乙肝疫苗接种是否有效的指标。

(2)乙肝核心抗原抗体系统。乙肝核心抗体(抗HBc)是乙肝病毒核心抗原的总抗体,无保护作用。

(3)乙肝e抗原抗体系统。乙肝e抗原(HBeAg)是HBV内核中的主要结构蛋白,多见于HBsAg阳性者血清中。HBeAg阳性时,一般血清中HBsAg滴度较高,HBV DNA也多为阳性,传染性大。

HBVDNA存在于病毒的核心部分,为HBV感染最直接的指标,是表示HBV复制的可靠指标,传染性强。

四、预后

(一)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患者预后大多良好。甲型及戊型肝炎患者大多数能在3个月内恢复健康。乙型肝炎约10%~15%发展为慢性肝炎。丙型肝炎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比例更高,约40%~50%。丁型肝炎重叠感染乙型肝炎者可加重病情,且易发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二)慢性肝炎

慢性迁延型肝炎的预后一般较好。慢性活动型肝炎的预后较差,可发展为肝硬化或重型肝炎。

(三)重型肝炎

预后差,病死率高。存活者常发展为坏死后肝硬化。

(四)无症状HBsAg携带者

预后一般良好。

五、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病毒性肝炎目前一般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以适当休息和合理营养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二)预防

(1)报告和登记。对疑似或确诊的肝炎病例,均应根据病原学分类,向疾病预防与控制部门进行传染病报告。

(2)隔离和消毒。急性甲型及戊型肝炎自发病日算起隔离3周;乙型及丙型肝炎隔离至病情稳定后;对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以及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进行消毒处理。

(3)血源管理。献血者应在每次献血前进行体检,检测ALT、HBsAg及抗HCV。肝功能异常者,HBsAg、抗HCV阳性者不得献血。

(4)HBsAg携带者的管理。HBsAg携带者可照常工作和学习,不能献血,但应注意个人卫生和经期卫生以及行业卫生,以防感染他人。2010年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取消了在公民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把乙肝防治宣传列入当地健康教育规划,帮助公众了解乙肝,消除疑虑。

(5)加强饮食卫生管理。保护水源,保护环境卫生,无害化处理粪便。

(6)加强各种医疗器械的消毒处理。注射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医疗器械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

(7)预防接种。甲肝和乙肝均可预防接种。卫生部2006年2月13日发布的《2006~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乙肝的防治采取以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要求至2010年,使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有显著下降,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并降低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死亡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