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丙、事物的消解:逻辑学下一书籍精要

丙、事物的消解:逻辑学下一书籍精要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事物就在它的绝对规定性之中,它由此而是这个,是绝对可消解的。这种消解是外在地成为被规定的,事物的有也是如此;但事物的消解和事物之有的外在性,却是这个有的本质的东西;它只是那个“亦同”,它仅仅在外在性中组成。但它也由它的物质组成;不仅这样的抽象“这个”,而且整个这个事物都是它自身的消解。

丙、事物的消解:逻辑学下一书籍精要

这个事物,正如它作为自由质素单纯量的关联而规定自身那样,是完全可变化的。它的变化就在于:一种物质或多种物质从汇集中分离出来,或对这个“亦同”附加上去,换句话说,它们彼此间的数量比率变化了。这个事物的发生与消逝,就是这样的外在联系的外在消解,或是它对其联系与否漠不相关这样的东西的联系。质料不停地周转,出入于这个事物,它本身是绝对的多孔性,没有自己特有的度量或形式。

这样,事物就在它的绝对规定性之中,它由此而是这个,是绝对可消解的。这种消解是外在地成为被规定的,事物的有也是如此;但事物的消解和事物之有的外在性,却是这个有的本质的东西;它只是那个“亦同”,它仅仅在外在性中组成。但它也由它的物质组成;不仅这样的抽象“这个”,而且整个这个事物都是它自身的消解。事物即是被规定为独立物质外在的汇集;这些物质不是事物,它们不具有否定的独立性,而是作为独立物、即被规定之有那样的特性,这样的被规定之有是自身反思的。物质因此诚然是单纯的,并且只与自身相关;但它们的内容却是一种规定性;自身反思只是这个内容的形式,这样的内容并不自身反思,而是自身依照其规定性,与他物相关。事物因此不仅是物质的“亦同”,——即彼此漠不相关的物质的关系,——而同样又是物质的否定的关系;物质由于它们的规定性之故,本身就是它们的这种否定的反思,这种反思就是事物的质点性。就物质相互对立的内容的规定性说,一物质便不是另一物质所是的那个东西;就物质的独立性说,假如另一物质是这样情况,一物质便不这样情况。

因此,由物质组成的事物便是物质的相互关系,这样,在事物中,一物质亦同其他物质长在;但同时假如在其中另一物质长在,前一物质便长在。所以假如一物质是长在事物,那么,另一物质便由此被扬弃了;但事物同时是另一物质的亦同或长在。因此,在一物质的长在中,另一物质便长在,它并且又在前一物质中亦同长在,而且一切这些不相同的物质相互间都是如此。因为从同一个观点看来,一物质长在,其他物质亦同长在,物质的这一个长在就是事物的质点性或否定的统一,所以物质便完全互相渗透;并且因为事物又只是物质的“亦同”,物质也是在其规定性中反思的,所以物质彼此漠不相关,在其互相渗透中彼此也不触动。因此,物质在本质上是多孔的,以致一物质在中、或说在其他物质不长在中长在;但其他物质本身也是多孔的;在它们的孔中或它们的不长在中,也长在着前一物质或一切其余的物质;它们的长在同时也是它们的被扬弃其他物质长在;其他物质的这个长在同样是它们的被扬弃和前一物质的长在,一切其他物质也是如此。因此,事物是独立长在由于其对立面或说由于其否定而自身矛盾的自身中介,或说,事物是独立物质由于一物质的长在不长在而自身矛盾的自身中介。——存在在这个事物中达到了它的完全,即在一中成为自在地有的有或独立的长在非本质的存在;存在的真理因此就是它在非本质性中的自在之有,或它在一个他物中、而且诚然是在一个绝对的他物中的长在,换句话说,就是以它的虚无为基础。它因此就是现象

注释

最流行的想象规定之一说:一事物由许多独立的物质组成。一方面,事物被认为具有特性,事物就是特性的长在。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规定被当作物质,事物并不是它们的长在,而反过来,事物倒是由它们组成的;事物只是它们的外在联系和量的界限。特性和物质两者是同一的内容规定,不过内容规定在特性那里,是在其否定的统一中,也就是在作为一个与它们本身相区别的基础中,即事物性中反思的环节;而在物质那里,则是每一个都在其自己特有的自身统一中反思的那些独立的差异物。这些物质现在更把自身规定为独立的长在;但它们也同在一个事物之中。这个事物有两个规定,第一是“这个”,第二是“亦同”。“亦同”是那出现在作为空间广延的外在直观中的东西;而“这个”,即否定的统一,则是事物的质点性。物质是同在质点性中,它们的“亦同”或广延到处都是这种质点性;因为作为事物性的“亦同”,本质上也被规定否定的统一。因此,哪里有这些物质之一,在一个和同一点上就有另一物质;事物不是在另一地点有其颜色,在另一地点有其嗅素,在第三个地点有其热素等等,而是在它是热的那一点上,它也是有色的、酸的、电的等等。因为现在这些质素并非彼此外在,而是在这一个中,所以它们就被假定为多孔的,以便一物质在另一物质的空隙中存在,但那处在另一物质的空隙中的物质,本身也是多孔的;因此,反过来,另一物质也在它的孔中存在;而且不止这两个,还有第三个、第十个等等也是如此。一切都是多孔的,每一物质的空隙中都有一切其他的物质;正如这一物质和其余的物质也都在每一其他物质的孔中一样。因此,它们是一些互相渗透的物质,即进行渗透的物质同样要为其他物质所渗透,因此,它们每一个自己被渗透,也再进行渗透。每一个都被建立为自己的否定,而这个否定就是另一个的长在;但这个长在同样又是另一个的否定和前一个的长在。

较多的物质在一个事物中的独立长在,或它们在其互相渗透中彼此漠不相关,为了防止这个矛盾,表象常用这样著名的遁词,即物质的部分和孔的微小。哪里出现了自在的区别、矛盾和否定之否定,总之,哪里应该理解,表象便在哪里坠落入外在的区别中,坠落入量的区别中;至于发生和消逝,表象就托庇于渐进性,至于有,表象就乞灵于微小性,在其中,正在消失的东西便成了看不出来的东西,矛盾被降低为混乱,真的关系被摆弄成模糊不定的表象,表象的含混朦胧拯救了自身扬弃的东西。

但是假如把这种含混朦胧更切近地照耀一下,那么,它就表明了是矛盾,一方面是表象的主观矛盾,一方面是对象的矛盾;表象本身则完全包含矛盾的因素。表象本身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下的矛盾:表象自身停留在知觉上,并要在自己面前有实有的事物,另一方面却把感性的实有归于不可知觉的、由反思规定的东西那里;——微小的部分和孔同样应该是感性的实有,谈那些东西的建立起来之有也和谈那属于颜色、热等等的实在的同一方式那样。——其次,假如表象更切近地考察这种对象的云雾,即孔和微小部分,那么,表象就会不仅对一种物质及其否定亦同认识到,以致发现这里是物质,其旁是它的否定,孔,其旁又是物质等等,而且还认识到:在这个事物中,有1.独立的物质,2.它的否定或多孔性和在一个及同一个点上的其他独立的物质,物质在彼此之中作为在一个东西之中的这种多孔性和独立长在,是一个相互的否定和渗透的渗透。——近代物理关于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和各种混杂的气体中的扩张的说明,着重提出了这里关于事物本性所得的概念的一个方面。那些说明指出:譬如一定体积,无论充满着大气的空气或是空的,都可以容纳同样多的水蒸气;各种气体也这样在彼此之中扩散,以致每一气体对其他气体竟好像是真空似的,至少那些气体相互间并没有化学的化合,每一气体不断通过其他气体,仍然自身连续,并在渗透其他气体之中,对它们漠不相关而保持自身。——但在事物概念中更进一步的环节,是:一物质在这个中,另一物质也在那里,在同一点中的渗透者也被渗透,或者说,独立物直接就是另一物的独立性。这是矛盾的;但事物又无非就是这个矛盾本身;因此,事物是现象。

在精神界中,灵魂力灵魂能力等观念和这些物质有类似的境况。精神是在深刻得多的意义上的“这个”,即否定的统一,精神的规定在此统一中互相渗透。但精神被设想为灵魂时,却常常被当作是一个事物。正如人们让一般的人由灵魂和身体组成,而无论灵魂或身体,每一个都被认为是一个自为的独立物那样,于是人们也让灵魂由所谓灵魂力组成,每一种灵魂力都具有一个自为的、长在的独立性,或者是一种直接的、自为的、按照其规定性而起作用的活动。人们于是设想,这里知性在自为地起作用,这里想象力在自为地起作用,以致人们把知性、记忆等等各自训练,有时竟让其他的力量停止活动、放在一边,直到或许轮到也或许轮不到它们的时候。由于这些力量被移放在物质的一单纯的灵魂事物中,而灵魂事物又作为是单纯非物质的,这样,这些能力虽然不被设想为特殊的物质,但作为,它们却被认为彼此漠不相关,和那些物质一样。事物自身消解,并过渡为现象:事物就是这样的矛盾,但精神却不是这样的矛盾,而是精神在它本身中已经是回到其绝对统一,即回到概念的矛盾;在概念中,区别必须不再作为独立的区别,而只是作为主体中、即单纯个体中的特殊环节那样去思维。(www.xing528.com)

[1] 指存在及事物。——译者注

[2] 指以前所说德文中“走到根据”zugrund gehen意即消灭。中文有时也用“返本归原”指死亡。——译者注

[3] (请注意《列宁全集》38卷中此处所谓“实存”,即本书中的“存在”,而全集38卷中的“存在”,即本书中的“有”。——译者注)

[4] 指外在的反思。——译者注

[5] 指外在的反思。——译者注

[6] 德语规律Gesetz和建立起来之有Gesetztsein,语根都同出setzen,即建立、肯定之意。——译者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