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悲愤情绪揭示《野田黄雀行》中的故事

悲愤情绪揭示《野田黄雀行》中的故事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这句的意思是,黄雀为了躲避鹞子而未提防落在了罗网里。好友被杀,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不见篱间雀”以下为全诗第二段。因此他采用寓言手法,用“不见”二字引出了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但就这首《野田黄雀行》而言,“骨气”确实是高的,而辞采却说不上“华茂”。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

悲愤情绪揭示《野田黄雀行》中的故事

原 文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注 译

①树高二句:树高易摇,海水易起波涛,比喻有权势的人易于成事。

②鹞(yáo要):似鹰而小的一种猛禽。这句的意思是,黄雀为了躲避鹞子而未提防落在了罗网里。(www.xing528.com)

③捎:削除,挑破。

赏 析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故,曹丕继位魏王,改元延康。他掌权后,立即把曹植的“至交”丁仪、丁廙杀了。好友被杀,曹植却因争立失败而无力相救。《野田黄雀行》所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悲愤情绪。

全诗可分两段。前四句为一段。“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两句以比兴发端,出语惊人。《易》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说卦》)谚曰:“树大招风。”则高树之风,其摧折破坏之力可想而知。“风”前又着一“悲”字,更加强了这自然景观所具的主观感情色彩。大海无边,波涛山立,风吹浪涌,楫摧樯倾,它和首句所描绘的恶劣的自然环境,实际是现实政治气侯的象征,曲折地反映了宦海的险恶风涛和政治上的挫折所引起的作者内心的悲愤与忧惧。正是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在这样一种心情支配下,作者痛定思痛,在百转千回之后,满怀悲愤喊出了“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这一自身痛苦经历所得出的结论。没有权势便不必交友,这真是石破天惊之论!无论从传统的观念,无论从一般人的生活实际,都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儒家不是一向强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吗?从《诗经·伐木》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到今天民间流传的“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不都是强调朋友越多越好吗?然而,正是由于它的不合常情常理,反而有了更加强烈的震撼力量,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悲愤。从曹集中《赠徐幹》“亲交义在敦”、《赠丁仪》“亲交义不薄”、《送应氏》“念我平生亲”、《箜篌引》“亲友从我游”等等诗句来看,作者是一个喜交游、重友情的人。这样一个风流倜傥的翩翩佳公子,如今却大声呼喊出与自己本性完全格格不入的话来,不但用以自警,而且用以告诫世人,则其内心的悲苦激烈正是不言可知!

“不见篱间雀”以下为全诗第二段。无权无势就不必交友,这当然不是作者内心的真实思想,而是在特殊情况下所发出的悲愤至极的牢骚。这个观点既无法被读者接受,作者也无法引经据典加以论证。因此他采用寓言手法,用“不见”二字引出了持剑少年救雀的故事。这个故事从表面看,是从反面来论证“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这一不易为人接受的观点,而实际上却是紧承上段,进一步抒写自己内心的悲愤情绪。

曹植诗歌的特点,钟嵘《诗品》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八个字最为确评,也最常为人引用。但就这首《野田黄雀行》而言,“骨气”(思想内容)确实是高的,而辞采却说不上“华茂”。从总体上看,这首诗更具有汉乐府民歌的质朴风味。

绝妙佳句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