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中西不悖,土洋结合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中西不悖,土洋结合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年代国人的穿戴日趋开放,归纳起来为三种着装方式,即土、洋、土洋结合三种。所谓“洋”的,在男子是西装革履,教育界人士、洋行职员、门第较高的年轻一辈穿着较多;女子是西式套裙配以开衫烫发,开明家庭的小姐、电影明星、交际花常常如此装束。田鸣供长袍与西装同室,年轻人比老人更易接受洋服。黄宗江供西服很快成为都市青年之最爱。

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中西不悖,土洋结合

20年代国人的穿戴日趋开放,归纳起来为三种着装方式,即土、洋、土洋结合三种。所谓“土”的,在男子是长袍马褂瓜皮帽洒鞋,以这种方式穿着的多是土著商人或门第较高家庭的中年家长;女子则是上袄下裙梳髻,中老年女子为多,传统大家闺秀也坚持如此穿戴。所谓“洋”的,在男子是西装革履,教育界人士、洋行职员、门第较高的年轻一辈穿着较多;女子是西式套裙配以开衫烫发,开明家庭的小姐、电影明星、交际花常常如此装束。当时报章上常有的“今年巴黎妇女流行之小帽”、“西妇内衣之沿革”、多以她们为受众。有中国特色的是“欧西时装介绍”等时尚新闻,“土洋结合”法,男子穿大褂配西裤、长衫配皮鞋、礼帽;女子穿旗袍配以针织开衫、高跟鞋,当时有评论:“皮鞋西裤大马褂,烫发旗袍半高跟,不中不西,亦中亦西,谓之为东西合璧可,谓之为文化进步也,然而这合璧这进化,不发生于外国而独见于中华者,固由于中人之善模仿,而主要的理由不能不说是中国人常于‘中庸之道’。”(26)

西服愈来愈普及,都市里多数的上层中青年男性以穿西装为时髦,20年代后期益盛,赴宴、跳舞、看电影等社交场合必穿全套的西服,打上领带或领结,头发、皮鞋均光可鉴人。衣服色彩一般来说夏尚白或灰,冬尚黑或深蓝或墨绿等深色。同时,戴上与衣服色彩相同的礼帽,有的还要拿上根“文明棍”,以示身份。

这时期的中山装主要还是官员们穿着。

值得提及的是,此时的新派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虽然对西方服饰有好感而不排斥,终因自己的民族情结和穿着习惯,继续了五四运动时期的穿法:传统的侧开衩中式长衫,衣襟上插一管自来水笔,下着西式裤子,布鞋或皮鞋,中分或偏分的短发,头上则是一顶西式礼帽或遮阳草帽,“十年春,沪粤京汉苏杭各埠,男女青年衣服竞尚单色美……男界喜戴舶来品之呢帽,并于中装外,裹以大衣,本国之绒帽、缎帽又易圆顶而为平顶……”(27)另外,一条长长的或丝质或毛质的围巾搭在颈脖,独具潇洒、儒雅的风格,深得青年学人们喜爱。

学生装也是青年学生的主要服饰,样式为关闭式立领,对襟,前门襟有五粒纽扣,前胸左侧及左右衣襟下部各有一个暗袋,衣长与袖长及宽肥均适体。当时,该服已成为大、中、小学校校服,尤其是大学生穿着为多。少数学校也有要求学生穿着日本学生装式样的童子军制服,穿着西式短裤,下着花纹长筒线袜,足蹬皮鞋或帆布球鞋的。

长衫、马褂或马甲依旧是国人常服,尤其中老年人或前清遗老,在家穿长袍,有时外套一件小坎肩,出客添换马褂以示郑重,脚上仍是布袜、布鞋。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中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当时,大多中青年男性闲居时也仍穿着长袍、马甲,这时的马甲不用中式的布纽或盘花纽,而改用西式的铜纽或镶水钻的各色纽扣。老年人及文人穿着的还有一种“两截布衫”,青色的瓜皮小帽以及青缎官靴也还能不时地见到。当时在重要场合约定俗成地需穿马褂,但褂里则配穿西式白色衬衫。

有些人一时难以适应这中中西西、长长短短的改变,穿成了不伦不类的样子,老舍先生《老张的哲学》中有过绝妙的描绘:

学务大人约有四十五六岁的年纪。……穿着一件旧灰色官纱袍,下面一条河南绸做的洋式裤,系着裤脚。足下一双短筒半新洋皮鞋,露着本地蓝市布家做的袜子(28)

也许,这也是“新旧咸宜”、“允执厥中”,或是东西文化调和的先声吧。(www.xing528.com)

穷苦百姓仍是一身短打扮。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们,拉车时一般是穿着号坎(缝有车号的粗布背心),扎着裤脚的中式裤与千层底布鞋。小褂一般是白布或本色搪布(窄幅粗线织得很稀的一种布,旧时用作面巾),长裤则一般由阴丹士林蓝布制成。“一律的是长袖小白褂,白的或黑的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上系着细带;脚上是宽双脸千层底青布鞋;干净,利落,神气。”(29)

1934年《上海漫画》刊登的漫画“中西合璧”讽刺了当时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穿戴。丰子恺

大多数家庭中,男人比女人更早接受西式服装。摄于湖北武汉。田鸣供

长袍与西装同室,年轻人比老人更易接受洋服。摄于江苏苏州。许觉民供

1924年国共两党会晤于上海的照片,展现出中西穿戴共济一堂的景象。

民国新青年穿着的学生装是介于中式服装与西装之间的选择。黄宗江供

西服很快成为都市青年之最爱。黄宗江供

此时期的男子短发,发型中分、侧分,分有无鬓角两种,年轻的时髦男子多无鬓角,下层年轻男子只留头顶上的头发,四周剃光。男子鞋,流行小圆口、方舌等式样,产品以1916年开业的“天禄”鞋店最负盛名。中老年男子多戴瓜皮帽、铜盆帽,冬天也戴罗宋帽,洋派人物则带呢制礼帽,一般职员、工人戴鸭舌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