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带状疱疹治疗学: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带状疱疹治疗学: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感觉神经引起的,是最具疼痛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也有极少数患者全身发生皮疹,常伴有高热等,称为广泛性带状疱疹,病情多危重。根据急性带状疱疹的特征性疼痛和典型的疱疹分布的临床特点,急性带状疱疹的诊断比较容易。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因种族和人群或区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急性带状疱疹的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诊急性带状疱疹可靠的依据。

带状疱疹治疗学:诊断与实验室检测

急性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感觉神经引起的,是最具疼痛特征的病毒性疾病。其疼痛与其他类型的疼痛相比更加剧烈,多数患者为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并常伴有持续性烧灼痛,也有不少患者表现为针刺样疼痛,更有人感觉是撕裂样疼痛等。皮疹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中线,有些患者在中线的对侧有少数皮疹,这是由于跨过对侧的神经小分支受累所致。也有极少数患者全身发生皮疹,常伴有高热等,称为广泛性带状疱疹,病情多危重。皮疹为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成簇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疱疹,迅速变为水疱,重者可发生大疱、血疱或坏疽

本病好发部位是肋间神经支配的胸、腰部(占53%),其次是四肢、面部、眼、耳等。其病情在临床上差异很大,多数病人经过及时合理地治疗,再经过几周左右的康复,疼痛和其他不适感觉逐渐消失,达到临床治愈;一部分患者会留后遗神经痛,其疼痛少者1~2年,长者可超过10年,一般病史多在3~5年。

根据急性带状疱疹的特征性疼痛和典型的疱疹分布的临床特点,急性带状疱疹的诊断比较容易。但在前驱期和疱疹前期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有时需要与单纯疱疹区别。后者多发生在皮肤和黏膜交接处,分布无明显的规律,最主要的是疼痛不显著。而如果是微皮损和无疹型带状疱疹则诊断更为困难。

(1)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病率:有关资料报道,在美国每年大约有100万名新发生的带状疱疹病例。尽管任何免疫功能下降的人都容易罹患这种疾病,但老年人仍是这一疾病的高发人群。

北京疾控中心根据市医院皮肤科门诊监测,发现带状疱疹就诊人数占皮肤科门诊就诊总人数的4.2%。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病率因种族和人群或区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目前在世界和我国有关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不多,提示急性带状疱疹发病率占人群的1.4‰~4.8‰,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也有资料显示,急性带状疱疹发病率与年龄相关,如60~69岁为0.679%,70~79岁为0.642%,80~89岁为1.01%。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病率与区域、种族、人群等差异不大。

北京天坛医院皮肤科统计,节假日的时候是带状疱疹的高发期,其中绝大部分都与熬夜、劳累有关。有关资料报道,随着人类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和国际间频繁交流,新生病毒不断滋生传播,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我国,带状疱疹、病毒性水痘和病毒性乙肝发生较多,发病率测算占近1.5%,大约为1 800万人次。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有15%~20%的概率感染带状疱疹。60岁以上的人,有50%发生过带状疱疹。

(2)急性带状疱疹主要症状:急性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特征一般应是剧烈的神经痛和节段性水疱疹。本病一般先有轻度的发热,疲倦无力,全身不适,食欲缺乏以及患部皮肤灼热、潮红等。亦有无前驱症状而发病者。前驱期一般3天左右,但个别病例也可在6天左右。在一定神经分布区域发生不规则的红斑,继而出现多数成群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红色丘疹群,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内容澄清透明,逐渐变为浑浊。发病后2~6天不断地有新的皮疹陆续出现。1周左右水疱内可浑浊化脓,有些部分破裂形成糜烂面,最后干燥结痂,痂脱可愈。脱痂后可暂时留有淡红色斑或色素沉着,一般不留瘢痕。有些病例形成大水疱、血疱,干涸后结成血痂。重者则见皮疹中心坏疽,结成黑褐色痂皮,不易剥去。此型愈后多留瘢痕,病程始终疼痛症状较重。

同时应当注意其特殊类型,如眼带状疱疹、耳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性脑膜炎、内脏带状疱疹等。这些特殊类型的带状疱疹可致失明、耳聋,甚至死亡。有些病例可因早期仅有疼痛而极易被误诊为心绞痛、胆绞痛或肾绞痛等,临床应当谨慎。另外,尚须注意微皮损型及无疱型带状疱疹,临床少见,诊断颇为困难。

(3)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生部位:人体任何部位都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好发部位为肋间神经及三叉神经支配的皮肤区域。水疱和皮损多沿某一周围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发生于身体一侧,一般不超过躯体中线。病变部位的皮肤有灼热痛、针刺痛感。数天后,会出现密集的小水疱,周围皮肤发红,病变部位如火烧灼一般疼痛。病情较严重的可见淋巴结增大、发热等全身症状。好发部位及比率如下所述。

胸背部:约占55%;

头面部:约占15%;

腰腹部:约占14%;

四肢部:约占14%;

颈项部:约占12%;(www.xing528.com)

全身性:约占1%。

(4)急性带状疱疹的诊断:其诊断可根据以下特征:簇集性水疱,带状排列,单侧分布,不超过身体半侧;患者疼痛剧烈难忍;疼痛可发生在皮疹出现前,表现为感觉过敏,轻触即可诱发疼痛;疼痛常持续至皮疹完全消退后,有时可持续数月、数年之久;神经痛以烧灼痛、针刺痛、闪电痛、摩擦痛、刀割痛等为特点。以此特征不难诊断,有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

(5)急性带状疱疹的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是确诊急性带状疱疹可靠的依据。

①直接检测病毒或抗原:刮取疱疹基底细胞,涂于玻片上,待干燥后,以冷丙酮固定,再用已知抗带状疱疹病毒的特异性血清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做免疫荧光直接法或间接法检查,可以查到带状疱疹病毒抗原,也可用特异性酶标抗体染色法得到相似的结果。

②病毒的分离与鉴定:取疱疹液立即接种于敏感细胞,经一段时间的培养后,一般在37℃下维持21天,有时须盲传3代;如发现细胞肿胀、变异等,可能有病毒增殖,再用特异性免疫荧光染色或中和试验法鉴定。

③血清学测定: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IgM、IgG和IgA抗体,检测血清中的IgM抗体,或急性期和恢复期的IgG抗体,抗体由阴转阳或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均有诊断意义。

(6)急性带状疱疹的诱发原因:有关资料报道,患急性带状疱疹的病人常常可以找到一些诱发因素,如局部外伤、神经系统疾病(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炎及癫等)、急慢性传染病(感冒、传染性肝炎、结核等)、化学品或药物中毒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某些心肾疾病和正常的分娩过程等,均可能成为诱发因素。

①外伤及手术可以诱发急性带状疱疹:临床上有不少病例是在外伤或手术后发生带状疱疹的,故推测外伤、预防接种和手术是诱发本病的因素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外伤使局部抵抗力降低,或使病毒易于进入皮肤,或循末梢神经,或经体液进入人体内。

②神经系统疾病也能诱发急性带状疱疹:如常见的流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癫、麻痹性痴呆、脊髓炎、坐骨神经痛或脑出血后发生带状疱疹。这些神经系统疾病会使神经组织抵抗力降低,使原来入侵的或继之进入呼吸道或从皮肤进入的病毒,有机会被激活,侵犯神经系统而发病。

③急慢性传染病也是诱发急性带状疱疹的因素:有资料曾对100例累及胸段的带状疱疹患者做X线透视或摄片,结果发现有肺结核、胸椎结核、胸膜炎肺炎等病变者。

④中毒也可诱发急性带状疱疹:190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市发生了流行性带状疱疹。经过调查发现,其发生与人们经常饮用的啤酒中含有砷元素有关。在我国,也有报道临床上使用锑制剂治疗一些疾病的过程中发生带状疱疹的病例。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力强弱有很重要的关系,这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也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说“正虚”是发病的基本原因。

(7)急性带状疱疹会误诊吗?会误诊。虽然带状疱疹是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但由于有时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为诊断带来了难度。本病早期往往仅表现为疼痛,临床中易误诊为脑膜炎、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阑尾炎、胸膜炎等,直到出现皮损时才会考虑是带状疱疹。方氏等对国内1999年1月以来部分有关带状疱疹误诊误治的文章142篇进行分析统计表明,带状疱疹误诊的疾病有23种,其中胸腹部误诊疾病的病例次最多,占83.25%,颜面部占6.38%,四肢占8.26%,其他占2.11%。

带状疱疹易误诊的主要原因有:①早期带状疱疹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②原发病与并发症的次序发生颠倒,即并发症发生先于原发病;③将继发病误认为原发病;④患者疼痛心理的情绪状态误导了医师的认知和诊疗;⑤不典型的散在皮疹;⑥疱疹被自行破坏或不当处理;⑦由该病并发他病,又误诊为第三种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