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炒芥蓝:《潮汕味道》特色菜

清炒芥蓝:《潮汕味道》特色菜

时间:2024-0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芥蓝原产我国南方,具体地点虽难确定,但肯定与广东有关。苏轼贬居惠州时在《雨后行菜圃》中写道:“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传说当年丁日昌任上海道台时特地从家乡揭阳带去种子,上海人民为纪念他便将芥蓝称为丁公菜。鲽脯炒芥蓝用鲽脯来炒芥蓝能产生特别的肥香。桃山新妇炒芥蓝的方法也是潮汕人炒芥蓝的方法。将鲽脯肉油炸后与芥蓝同炒,芥蓝会更加青翠,多出一种“横味”。

清炒芥蓝:《潮汕味道》特色菜

(替换菜肴:春菜煲、七样羹、豆干炒韭菜、清炒香菜豆酱炒麻叶)

芥蓝原产我国南方,具体地点虽难确定,但肯定与广东有关。苏轼贬居惠州时在《雨后行菜圃》中写道:“芥蓝如菌蕈,脆美牙颊响。”说芥蓝与菇菌一样鲜美脆香。传说当年丁日昌上海道台时特地从家乡揭阳带去种子,上海人民为纪念他便将芥蓝称为丁公菜。在潮汕,芥蓝被公认是最好的蔬菜,潮谚这样说:“好鱼马鲛鲳,好菜芥蓝样(花苔)。”潮汕几乎每县每乡都出产好芥蓝,但出名的大概要数潮州府城的城花芥蓝、揭阳棉湖的红脚芥蓝和揭阳砲台的桃山芥蓝三种了,其中城花芥蓝以稚嫩清甜著称,红脚芥蓝以茎红味浓闻名,桃山芥蓝则因民间传说传世。砲台历史上是有名的厨师之乡,古时有个桃山女子嫁到外地给人当新妇(媳妇),下厨房爆炒芥蓝,一出手就是厚(猪油)、猛火、芳臊汤(鱼露)加上洒水四招,噼啪作响的炒菜声竟然将大家(婆婆)当场惊吓致死。这就是“桃山新妇惊死大家”的传说。

鲽脯炒芥蓝

用鲽脯来炒芥蓝能产生特别的肥香。(詹畅轩摄于汕头建业酒家)

桃山新妇炒芥蓝的方法也是潮汕人炒芥蓝的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潮州菜有很独特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理念。潮州人炒蔬菜极少飞水,喜欢用猪油爆炒,调味料少用蚝油而多用鱼露,目的是使煸炒出来的蔬菜更加入味更加酥脆。有时为了使芥蓝的味道更加浓郁,还会用粕或鲽鱼干一起炒。粕就是猪油渣,本是废弃之物,在物资紧张的年代常被用来代替油脂,从而出现了“粕炒芥蓝”和“粕糜(粥)”两道名食。但现代用来炒菜的粕,大多是用新鲜的肥肉爇成,然后与猪油一起炒菜以产生特别的肥香。鲽鱼又称“方鱼”或“大地鱼”,晒干后经油炸味道浓郁,是一道著名的调味料,在潮菜中用途甚广。将鲽脯肉油炸后与芥蓝同炒,芥蓝会更加青翠,多出一种“横味”。

春菜其实是芥菜的一种,长汀等一些客区也用它来晒霉菜,但因为潮州人经常吃春菜,外地人就以为春菜是潮汕的特产了。潮汕人吃春菜最多的时节是岁末年初,这个时节正是春菜盛出和潮汕人拜神祭祖的旺季,他们喜欢将煮猪肉和鸡鸭等供品的肉汤用来煮春菜。通常会将整筐的春菜用蒜头和姜片炒软之后加入肉汤,煮熟后就盛放在大陶钵中,在随后的好几天内不断将这些春菜重新煮开来吃。这种不断翻火重煮的烹饪方法潮俗称为“炣”。现代潮菜馆常见的“春菜煲”就源于“炣春菜”,只是菜馆为了卖高价钱,往往会加入排骨、咸猪骨、螺头、虾米、鱿鱼干、花蛤肉、香菇等物料。其实好吃的春菜煲,有一些肉汤就足够了,这道菜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素菜荤做,调味料用普宁豆酱似乎比鱼露更美味

春菜煲

这道菜的最高境界是素菜荤做,见菜不见肉,调味料用普宁豆酱。(www.xing528.com)

七样羹是春天的美食,潮汕人吃七样羹的习俗年代久远,可以追溯至南北朝。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当时河南中州也流行这种习俗:“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每年农历正月初七,先祖大多来自河南的潮汕人都要吃七样羹,那情形简直就像过一个隆重的蔬菜节。每家每户都要到菜市场购买七种蔬菜煮食,这七种蔬菜通常指:大菜(芥菜)、厚合(莙达菜)、芹菜、青蒜、春菜、韭菜和芥蓝,可供选择的其他品种还有白菜、豆生(芽)、菠菜油菜萝卜等,实际上只要有吉祥的谐音或意义的蔬菜都可以任意选择组合,比如大菜即大财、厚合为好合和希望有人提携栽培、芹菜比喻勤劳、蒜仔让人精于打算和有钱劝(储蓄)、春菜象征新春、韭菜使人幸福长久并且寓意仕途发达、芥蓝谐音合各人,等等。民谣还这样唱:“七样羹,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小孩)吃了变红芽(面色红润),姿娘仔吃了如抛(朵)花。”无论是早春还是其他季节,多吃蔬菜这种绿色食物都会有益人体健康,因此无论是去酒楼吃饭还是家常做菜,都提倡多吃七样羹。

有一次汕头电视台来我家采访春节食俗,我做了七样羹,他们吃后都说是吃过的最好吃的七样羹,问我有什么秘诀。我说以往人们煮七样羹都是将各种蔬菜一股脑儿倒落锅内煮熟,正确的煮法是应将各种蔬菜分门别类,较难熟的如大菜和萝卜要先下锅,依次再下春菜和白菜,最后才下青蒜和芹菜。否则等到大菜和萝卜煮熟的时候,青蒜和芹菜不但早已黄烂,还会产生难闻的气味。烹饪这事情有时并不要求很高明的技能,只要用心去做就足够了。

豆干炒韭菜和猪肉炒韭菜一样,旧时被认为是“霶霈”,即丰盛的代名词。做这道菜,豆干要先切小块用油煎黄,再与韭菜一起爆炒。豆干最好选用普宁县特产的“薯粉豆干”,这种豆干用番薯粉水混合石膏来点卤,含水量比普通豆干更高,还用黄栀水染成金黄色。煎薯粉豆干时会有水分不断流出,我相信潮汕厨师先辈在创制这道菜肴时,首先考虑的是利用煎豆干时产生的高温油水汽快速将韭菜炒熟,使韭菜更加脆滑嫩绿;其次是掌握了两者在味道上的匹配。吃过炸薯粉豆干的人都知道,这种名小吃的最佳蘸料正是韭菜盐水,换句话说,韭菜正是薯粉豆干的绝配。所以用薯粉豆干来炒韭菜,只要操作得当,要想让它不好吃都很难。

推荐清炒香菜的目的是为了怀旧。香菜又叫“生菜”,属叶用莴苣,得名是因为茎用莴苣俗名也叫“香菜”,用其茎腌渍而成的酱菜叫“香菜心”。茎用莴苣虽然较早传入中国,叶用莴苣却很迟才传入。1923年出版的《中华全国风俗志》记录的7种潮州奇异食俗中就包括了香菜。在该书中,胡朴安这样记述:“香菜一名香花菜,其嫩叶可包饭(内和杂香)生食。”一种食物能被当成奇俗,必定是他地少见之物。现代潮州人除了将生菜用来包炒饭和包炒鱼翅,还用来做潮式沙拉海鲜“生菜龙虾”。有意思的是,潮式的肉类汤菜虽然也常常用到生菜,海鲜汤菜却多用茼蒿。将生菜清炒,需要掌握好生菜的特点:一是易熟,只需翻炒几下加调味就能装盘;二是吸油,要多下油否则吃起来涩嘴;三是出水,盐或鱼露要迟下否则会出很多水。

豆酱炒麻叶

要诀是将黄麻叶先用开水氽一下,去掉部分苦味。

麻叶即黄麻叶,过去潮汕农村到处都是麻田,麻叶是潮汕人常吃的野菜。随着人造纤维的应用,用黄麻打绳或编织麻袋已经成为历史。所以我一直很奇怪,现在菜市场夏天都有大量新鲜黄麻叶供应,其他季节也有已“咸究”好的麻叶,这些麻叶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不久前我在潮阳农村,看见路边菜地上种着一些黄麻幼苗,有些还采过了麻叶。原来农民为了满足人们对黄麻叶的嗜好,竟然将黄麻跟益母草一样当成蔬菜来种植了!由于食用黄麻叶是潮汕很独特的食俗,我觉得完全可以将其当成一种重要的民俗食物对外推广:到了潮汕,你一定要品尝一下黄麻叶和益母草等民俗食物的滋味,不然就会留下一些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