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锡伯族饮食习俗丰富多彩,发拉哈额分和韭菜合子为传统美食

中国锡伯族饮食习俗丰富多彩,发拉哈额分和韭菜合子为传统美食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制作发拉哈额分锡伯族的饮食品种丰富多彩。果子额分是过年过节的上等食品。韭菜合子为春秋两季吃的季节性食品。锡伯族的副食品分肉类和菜蔬类。锡伯族除在捕鱼季节里爱吃鲜鱼之外,还制咸鱼和晾鱼干以备冬季食用。

中国锡伯族饮食习俗丰富多彩,发拉哈额分和韭菜合子为传统美食

第二节 饮食习俗

锡伯族是以粮食为主食的民族,包括小麦、稻子、玉米高粱、黄米、小米等,这和本民族的生产形式有关。明末清初,锡伯族放弃游猎、游牧、渔猎等非定居的生产形式,转为定居的农业生产民族,开始种植稻谷、小麦等,饮食结构由食肉为主转变为以粮食为主。部分锡伯族迁到新疆以后,其生产形式仍以农业为主,其饮食结构在以粮食为基础的情况下,主食结构发生了变化。新疆的锡伯族主食以小麦为主,大米、玉米、高粱次之,而东北的锡伯族主食以水稻、高粱为主,小麦、荞麦、玉米次之。这是因为新疆伊犁地区适宜种小麦而不适宜种稻谷,而东北地区适于种水稻、高粱。

制作发拉哈额分

锡伯族的饮食品种丰富多彩。面食有发面饼(称之为“发拉哈额分”)、死面饼(千层饼)、锅盔馒头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韭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饭、抓饭、小米稀饭(分三种:一种为清水煮,一种为肉汤煮,一种为牛奶稀饭)。

发拉哈额分(发面饼)是每天都离不开的日常主食。面和得较柔软,面发之后,将面团擀薄,贴在锅底,三翻九转即熟。其大小因铁锅的大小而不同,一般直径为30厘米左右,厚度为1厘米左右。烙发面饼,一般用生铁锅,掌握火候是关键,把握住火候,烙出的发面饼才酥软可口。

锅盔是锡伯族别具风味的食品之一,分发面的和死面的两种。无论是死面的还是发面的,里面都要掺奶子、清油、羊油、奶油、鸡蛋等,有的还加糖,这样烙出来的锅盔酥、软、脆,时间长了也不易发硬,适于当做旅行食品。其大小和发拉哈额分差不多,厚度则为2~3厘米,要用微火烤熟。

索络霍额分,将发面揉成巴掌大(厚度有4~5厘米)以后,贴进灶膛壁,借灶膛中热灰的余热将其烤熟。这样做出来的额分不会烤煳,也不会死心,是外出劳作者的好食品。

百层死面饼(或称千层死面饼),将白面用清水和好,擀薄,上抹一层猪油或清油后卷起来切成块,然后再擀薄贴到锅里烙熟。做此饼需要高超的技术,把握好火候,否则就会做得干硬不好吃。

果子额分是过年过节的上等食品。在发面里掺进油炒烂的南瓜泥、砂糖蜂蜜、清油、鸡蛋等,等发熟后,将面团擀薄并切成条,再揉成比小指头还细一些,长约5~6厘米的长条,在油锅里炸熟。其特点是酥软、香脆,保存时间再长也不会干硬,始终保持酥脆的特点。

锡伯族的包子和饺子与汉族的差不多,只是馅儿的成分各有民族特色。

韭菜合子为春秋两季吃的季节性食品。春天用第一茬韭菜,秋天到阴历八九月,最后一茬韭菜又比春天的韭菜还要嫩,每到这两个季节,家家都烙韭菜合子。韭菜合子呈半圆形,分油炸和素烙两种。韭菜馅里掺清油、肉末、鸡蛋、辣面子等。

韭菜合子(www.xing528.com)

肉馅饼是将炼油后的油渣(包括猪、牛、羊油)里掺皮牙子(洋葱)或大葱等,然后照烙韭菜合子的方法进行加工。

南瓜饺子是锡伯族别具风味的食品之一。将甜质的南瓜切成绿豆大小的碎块,里面掺少许皮牙子、清油或油渣,然后包成饺子,放在蒸笼里蒸熟。其大小比一般饺子要大两倍,皮儿为死面,相当于维吾尔族的薄皮包子,只是馅不同。

肉馅烤南瓜是锡伯族最富有特色的食品之一。将南瓜打一个小孔,把南瓜瓤全取出来,然后把肉馅从孔里塞进南瓜肚里,然后把口子用面糊好,把南瓜放进灶膛里烤熟,其味道鲜美。

锡伯族的副食品分肉类和菜蔬类。肉食以牛肉羊肉为主,兼猪肉、鸡肉。食用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清炖,二是干炒。清炖是将新鲜肉或熏肉放清水里煮熟后,把肉捞出来,在肉汤里加些作料、葱花、白菜叶、萝卜、洋芋等煮熟,边吃肉边喝汤,或者把煮熟的肉切成碎块,再放到肉汤里吃。肉除清炖和干炒以外,还做回锅肉过油肉肉丸子等。在吃猪肉方面,锡伯族有一个特殊的方法。每当宰猪,将清炖的猪肉、杂碎都切成碎块或碎片后与灌肠煮熟的猪血在一起,调以作料、蒜泥、葱花、盐等,其味道鲜美,再肥的肉也不感到腻。这种吃法,称做“猪血拌肉”。

锡伯族从事渔猎由来已久,因此,捕鱼也是行家里手,食用鱼肉的方法也各种各样。除了红烧、油炸、清炖外,还喜欢吃蒸鱼。其做法是将鲜鱼沿脊剖开后,取出内脏洗净,在肉厚处划几道,撒盐末、辣面、作料等,放在通风处晾干,等半干之际放在蒸屉里蒸,一直蒸到鱼刺酥软。吃时竟分辨不出鱼刺,其味道麻辣兼备,而且香酥可口。锡伯族的“鱼炖子”别有风味,其做法是将洗净的鱼配以作料、辣面、蒿菜炖熟,之后将鱼捞出来盛在盘子里,在鱼汤里放进韭菜、小白菜,夏季放刀豆,秋季放大白菜、青萝卜,等煮熟后拌入少许麦面糊糊,即成所谓鱼炖子。这种鱼炖子和高粱米饭一起食用更为可口,称之为“尼穆哈鱼炖子苏苏布达”。锡伯族除在捕鱼季节里爱吃鲜鱼之外,还制咸鱼和晾鱼干以备冬季食用。

锡伯族爱吃的蔬菜有韭菜、辣椒芹菜、西红柿、茄子、洋芋(土豆)、白菜、青萝卜、黄萝卜、卷心菜、豇豆、刀豆、香菜等,其中最喜欢吃而且常年吃的是韭菜和辣椒。

锡伯族有一种别有风味的咸菜,叫哈吐浑索吉(咸菜),也叫花花菜。它是用韭菜(要老的)、红青辣椒、芹菜、黄萝卜、包心菜等做成的。由于及时拌以盐并盛入瓦缸里,各种蔬菜原有的红、绿、白、黄等颜色泾渭分明。在冰天雪地的隆冬,饭桌上摆那么一小碟有夏季各种蔬菜的花花菜,会激起人们强烈的食欲。冬季用花花菜炒野兔肉是锡伯族别具特色的野味之一。

副食品除菜蔬外,锡伯族人还喜欢吃奶制品,如奶子稀饭、奶子面条、奶酪酸奶疙瘩等,同时喜欢喝酸奶、奶茶、伍他茶。伍他茶是将黄豆、玉米等炒熟后磨成的粉或将麦面用羊尾巴油炒成,食用时用开水冲,放入少许糖、羊油或奶油即可食用。

米顺是锡伯族调味用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面酱。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锡伯族的西迁节)前,家家户户都让数十斤小麦发芽,刚发芽后倒入开水锅里煮熟,盛进瓦缸里,放在火炕最热处捂起来,等过几十天后发酵成酒曲状并有甜味。接着在室外晾干,到农历四月十八日那天,各家各户都拿到磨坊去磨成粉,称之为“米顺糊糊”。就在同一天,每家每户都调制米顺。将米顺粉倒入瓦缸里放咸盐,边倒水边用擀面杖搅拌,一直搅匀呈糊状为止。调成后放在房顶上晒太阳,数十日即可食用,称之为米顺(面酱)。调制米顺时有很多禁忌,如所用水必须是破晓前打来的流水(泉水、河水),禁用井水,在调制过程中不能说话,妇女月经时不能制作等。

锡伯族一日三餐,早餐要吃新烙的发面饼、凉菜或者炒菜,喝奶茶,一般在早上9~10点用餐。午餐比较简单,一般吃早上的剩饭余菜,喝奶茶。下午多吃面条、米饭等其他食物。锡伯族吃饭时先让长辈入席,长辈未动筷子之前,晚辈不得动筷夹菜;用餐间禁忌用筷子、勺子等敲餐具;筷子不能竖插在饭里;发面饼分天面和地面,上桌时掰成四块,地面不能朝上;不能用筷子打猫;公公和儿媳不能同桌用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封建性禁忌都已经不存在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锡伯族和维吾尔、哈萨克、汉等民族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锡伯族的日常食谱里又增添了这些兄弟民族的许多食品种类,如维吾尔族的抓饭、烤馕、薄皮包子、拉面、揪面片,哈萨克族的“纳仁”,汉族的各种炒菜等,尤其是维吾尔族的烤羊肉,无论是家庭便宴或是喜庆宴会都是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